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學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其實並不相同,即使學的是專業心理諮詢,可能還會面臨醫者不自醫的情況。因此心理諮詢師要經過自我療愈這個階段,才能更好的做好這份工作。

就是做過很多年臨床諮詢的諮詢師,也會有需要疏導的時候,所以行業裡才會有督導和同輩督導一說。

心理諮詢師離不開個人成長和不斷的進修學習,並不是拿到一紙證書,或者參加了心理諮詢師培訓就可以勝任的。

學習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聽聽清華學霸怎麼看吧!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作者 | 衣冠雪

我本科在清華大學讀和心理學完全不沾邊的某專業。博士轉了行,在某藤校讀發展心理學。我主要研究原生家庭對人畢生發展的影響,語言、認知和社會情緒都懂一點點。

之所以要介紹自己的專業背景,是因為心理學是個非常寬泛的學科,隔行如隔山。比如,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教育學等等都有學科交叉。

到了博士階段,我們這些科研小透明對自己領域的理解越來越深入聚焦,但視角也會越發狹窄。

比如,讓我去聽個犯罪心理學的講座,我大概能雲山霧罩地聽懂通用的基本概念和資料分析,其他的,基本對牛彈琴……

所以,我只能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出發,拋磚引玉。

01

首先是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因為我研究情緒發展,所以這些年讀了很多相關的文獻,

深刻地理解了承認和疏導自己情緒的重要性,以及童年經歷/原生家庭對個人發展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心理學能幫助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性格和情緒及其源頭,更好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性格缺陷,對身邊的人也會寬容一些。

我本身是一個對情緒非常敏感的人,喜歡文學電影,也是因為著迷其中微妙的情緒。學了心理學之後,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正當的(甭管別人說什麼,他們不是我),能更精準地為自己的情緒貼標籤,並且疏導自己的情緒。

當然,情緒的正當性,也並不意味著我可以用情緒傷害其他人。比如,起床氣可以有,但因為起床氣對別人惡語相向,那就過分了。

今年年初,我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親人,過了一段時間冷靜下來以後,我能分辨自己的感受中,哪些是不肯接受現實,哪些是哀慟,哪些是憤怒。

瞭解認可自己的情緒是一個開端。看清楚了,才能去疏導,與自己和解。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02

其次是理解自己性格

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性格缺陷

更好地接納和改變自己

我的研究方向是環境(尤其是原生家庭)對人畢生發展的影響,受維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他主要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強調文化、社會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由於他在心理學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以及早逝而被譽為“心理學中的莫扎特”。——編者按]的理論影響很大。

我旗幟鮮明地反對將所有的鍋推給原生家庭的觀點。但與此同時,你的成長環境,包括你沒什麼記憶的人生前三年,包括你還在媽媽肚子裡游泳的十個月,都對你的人生有著難以磨滅的影響。

這樣想,要悅納自己,也稍稍容易了一點點。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我講一下自己的經歷:身邊的朋友常說我溫柔治癒,是個會發光發熱的小太陽。我的原生家庭也很幸福。但我的性格有個硬傷——愛使用冷暴力。

我非常害怕衝突,遇到需要為自己辯解爭取的場合,往往半個字都說不出來。在我先生還是我男票的時候,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都憋在心裡,冷暴力他。

他問我,“生氣啦?”

我板著臉:“沒。”

他就很絕望,花式猜我為什麼生氣,我還嫌他猜的不到位……也真是難為這個鋼鐵直男……

不是我不想解釋自己的訴求和情緒,而是真的說不出來,一開口就爆哭。

我是個很愛反思自己的人,慢慢覺得,自己冷暴力的習慣,很影響我和男票的親密關係。

所以,我有次對心理諮詢師吐槽自己。

她問,“你小時候是不是有相關的經歷?”

可能是吧。我爸媽對我特別好,我和他們很親密。但是,從我記事以來,只要我犯了錯誤,我媽就冷暴力我,做飯接送上下學洗衣服一切如常,只是,不理我,道歉也沒用。所以,那些羞愧啊糾結啊傷心啊,負面的情緒,都是小小的我自己消化。

他們愛我保護我支援我,卻沒有教我要適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

我就是那種非常懂事,但是不懂得表達自己訴求的小孩。

心理諮詢師給我支了一招。

我回家跟先生說,“你要記得,以後咱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會事後跟你說。因為我激動的時候,沒有辦法表達情感。那種狀態下,根本沒辦法談。我知道這是我的問題,我會努力改變。等我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地聊一聊,解開心結。你要相信,我不是故意想要冷暴力傷害你。我是愛你的啊。”

於是這個方式就成了我們一直堅持的溝通機制。

如果我沒有學心理學,可能不會深入反省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不足,也可能很牴觸心理諮詢

,覺得那是騙錢、浪費時間,或者“神經病才去看心理醫生”。

學了心理學之後,我覺得吧,自己有性格缺陷也很正常,想辦法彌補就好了。

自己的缺陷,說出來也沒什麼丟人的。誰也不是觀音菩薩,性格上都得有點瑕疵。我也從來沒有擔心過,別人會不會因為我的性格缺陷看不起我——不能接受這些瑕疵的朋友,好走不送。

心理諮詢也沒什麼可藏著掖著,就是花錢買服務,更好地認識自己而已。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我的這些認知和學習心理學可能是雙向影響。也就是說,因為我有這些認知和性格特徵,才選擇了心理學。誰知道呢?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03

最讓我覺得“幸好學了心理學”的時刻

是能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帶來一些小小幫助

心理學最吸引我的是——生而為人,我們有那麼多龐雜的、細枝末節的行為和情緒。

我平時的研究,經常分析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講述一件過去的事情,為什麼A這麼講,B採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反映了A和B什麼樣的個人特質和文化背景?

同樣說到小朋友撒謊的事情,為什麼有些家長直接斥責,有些家長會耐心解釋“撒謊為什麼不好”?這些不同的方式,會對小朋友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所以,

心理學對我而言,是一門在龐雜的行為和情緒中,摸索規律的科學。

人在互動時傳達出來的資訊,浩如煙海。在龐雜的資訊中心摸索規律是很艱難的,因為這是我的日常工作,所以我對別人的語言特別敏感,比如口頭禪、用詞、語調、口誤、手勢、嗯嗯啊啊這種沒什麼實際意義的話,等等。

我的這種“職業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到身邊的人(雖然積極作用很有限,根本上還是要靠ta自身)。

比如,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吃飯,他剛失戀。

我:“我覺得你不光傷心,還很憤怒。”

他:“我沒憤怒啊,怎麼看出來的?”

我:“我也說不清楚,可能就是因為你提到前女友的時候用了XXX這幾個詞。可能是我想多了,你別生氣。”

後來他微信我:“我後來想想,我真的是很憤怒,但是你不說我自己都沒覺得。”

另一個例子是,我先生是我在清華的師兄,理工男,心理強大,積極陽光,喜怒不形於色。

但他很不擅長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有時候,我突然問他,“你是不是心情不好?”

他直接傻眼,“你咋知道?”

因為他不開心的時候有個口頭禪,他自己不知道。

還有時候,我會說,“你是不是有話跟我說?”

他:“我還沒張嘴你怎麼知道的?”

因為他想說一些比較艱難的話題,欲言又止的時候,會有一些很明顯的行為上的特徵。

但是不愛表達情緒的人,總是很積極陽光的人,也會被情緒傷害。所以我會挑選他比較淡定,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和他聊聊最近的壓力啊,情緒啊,不如意啊,等等。也許我沒辦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但耐心聽一聽也是好的啊。

他說,“我自己平時不會想這些,覺得挺過去就行了。但跟你聊聊,覺得舒服多了。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也能處理得更好。”

我們相識十年了,這個鋼鐵直男居然學會了主動對我講講他的小情緒,當然只是偶爾,大多數時候還是得靠我問。

有時候我聽得不認真,嗯嗯啊啊敷衍他,他還很委屈地問我怎麼不好好哄他……

在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一點——心理學不是讀心術。

我能分析朋友和先生的心情,是因為相識多年,總結出了規律,也只能很粗略地看出他們的情緒。

至於他們具體在想什麼?那誰知道……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04

學了心理學之後,朋友們會和我聊

他們的掙扎,比如抗抑鬱、抗焦慮的經歷

因為他們覺得我能懂

我很榮幸,也很開心自己能做他們傾訴的出口,哪怕幫不上什麼,給他們陪伴和理解也好。

也是因為經常聽朋友的經歷(還有朋友的朋友的經歷,朋友的男票的經歷……),深刻覺得眾生皆苦。有些人,在你看來永遠陽光積極,但你不會知道ta在經受什麼樣的掙扎和痛苦,什麼時候會爆發、崩潰。對別人好一點,少點戾氣,既是保護別人,也是保護自己。

就比如說,我本科在清華,博士在某頗負盛名的藤校。可能外人看來,身邊的人全是所謂“人生贏家”。說實話,你根本想不到,這群人裡抑鬱症焦慮症發病率有多高,自殺率也不低。

校強我渣,是切切實實的痛苦和自我懷疑,不是矯情,不是無病呻吟。

當然,我們也已經足夠幸運,這個世界上比我們辛苦的人多得是。

但是“你看看那誰誰誰,比你慘多了”這句話,對於抗抑鬱半點幫助都沒有。

有別人比我痛苦,也不意味著我的痛苦就是假的,就不重要。

其實很多心理疾病的痛苦,恰恰來源於身邊親人和朋友的不理解。

拿我爸媽舉例子。他們今年50+,堪稱模範開明爸媽,愛我,支援我,尊重我,保護我。

在家的時候,我能和爸媽喝個小茶,聊上幾個小時。因為雙方都能坦誠地敞開心扉,所以他們的閃光點和侷限性在我眼裡都很清晰。

我爸有個好朋友,A叔。A叔家有個馬上高考的弟弟B。據說這個弟弟每次到考試都全身發抖,呼吸急促,睡不著覺。在我看來這是比較明顯的焦慮症狀了。

A叔找了心理醫生幫他疏導。

我爸:“這都是小孩兒矯情。我們那時候也辛苦,哪有你們這麼多事。想開點就行了。”

其實有這種想法蠻普遍的。我給我爸簡單講了下抑鬱症焦慮症的生理成因和症狀,血清素多巴胺什麼的,最後問他,“要是有個人胃酸分泌過多,總胃疼,你覺得是矯情麼?”

我爸:“不是。”

我:“對呀,大家總不會對胃疼的人說,你想開點,胃就不疼了。那為什麼神經遞質分泌除了問題,導致了心理疾病,大家會覺得是矯情呢?”

我爸:“嗯,也是,但是那心理醫生挺貴的,能管啥用啊。”

我:“管不管用還是要聽患者本人的。”

我爸:“我還是覺得是騙人的。我聽說抑鬱症挺危險的,你身邊要是有這種朋友,躲遠點,危險。”

後來我們又就這個話題探討過好幾次,我成功地扭轉了一些爸媽對於心理疾病的看法,但是有時候也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最後,我和他們達成的一致是,就算他們不理解,也不要去給A叔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主意,什麼“甭看心理醫生了,多帶B出去散心。”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其實我很感謝我爸媽會願意和我探討這個問題,願意沉下心來聽我解釋。

我試圖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覺得他們的侷限性如下:

· 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上還是被妖魔化的。

近年來,雖然公眾的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很多人瞭解心理疾病是因為一些很不幸的事件,所以覺得抑鬱焦慮好可怕,要躲遠點。

·

我們父母這個年齡的人,他們訊息的來源很多是新聞、短影片,還有朋友。比如A叔,自家的孩子抑鬱了,

尋求專業幫助的意識並不強

,而是向我爹求助(我爹是個搞電網的好麼!)。這樣一來,造成了惡性迴圈。

· 界限意識不強,所以會假裝專業人士給別人醫學上的建議。

我希望,我和他們的交流,能稍稍改變他們的觀點。畢竟觀點都是一點一點變的,如果沒人跟他們講,大概他們不會主動去了解吧。

所以,我沒棄療,偶爾科普,萬一爸媽聽進去了呢?萬一他們不光聽進去了,還能給他們的朋友科普呢?

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到身邊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治癒他人也治癒自己的事情啊。

但是,我一定要強調,學心理學的人,未必是有臨床資質的心理諮詢師,我就不是。大家選擇諮詢師時,一定要擦亮眼睛。

我是個日常做實驗的心理學科研工作者,並不能為任何人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

即使是對我的朋友,我也只是從朋友的角度出發,認真聆聽。如果朋友出現了嚴重的抑鬱症狀,會建議他們尋求專業幫助。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接受很嚴格的訓練。我們這些不懂臨床的科研工作者,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05

心理學教我更加客觀寬容地看待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以及造成這些差異的環境因素

遇到那些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做出判斷之前,先想想,ta做出這些選擇的原因是什麼?

拿我自己舉例子。我來自高考大省的十八線城市,典型小鎮做題家。剛上大學那會兒,有次洗澡沒帶洗髮水,問同學借,她給了我塊香皂,我很不解。出過留學之後才知道,那是lush洗髮皂……

幸好她對我很寬容,沒有嘲笑我土得掉渣。

比如,那個經常放你鴿子的朋友,可能是抑鬱症患者,發病的時候真的起不來床。她也很努力了,並不是故意放你鴿子。

比如,那個過年不回家的室友,可能不是“白眼狼”,只是從小被父母傷害,正在試著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們總說,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其實治癒童年不光要靠自己,還需要周圍的人多一點點寬容和共情。就算不能理解包容,至少不要輕易謾罵批評。

學了心理學之後,我也越發覺得,要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經歷,尤其是所謂“成功”。

我們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總會預設是因為自己努力。

我的本科同學有許多是各地的狀元學霸做題家。我們,包括我自己,常習慣性地認為,我們在高考中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進了清華,是因為我們努力。

努力當然不可或缺,可是真的只是努力麼?有多少要歸功於家庭和社會給我們的優越的起跑線?

最簡單的例子,媽媽在嬰兒期(9個月)使用手勢(比如說指東西給小朋友看)的數量,和小朋友在三歲半的詞彙量是相關的,小朋友的早期詞彙量又與將來的語言發展和學習成績相關。

那麼,當你對別人嗤之以鼻,覺得ta沒我聰明,沒我努力,沒考上我的學校/沒進入我的公司,是不是也沒有那麼理直氣壯了?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06

學心理學能不能治癒自己的心理疾病?

很難。

要治癒自己的心理疾病,根本上還是靠專業幫助,專業幫助,專業幫助,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但是,

瞭解心理疾病的發病機理,是很有好處的。

比如,能讓你及時意識到自己生病了,正視自己需要幫助的事實。

即使是成熟的心理諮詢師,遇到心理問題,也會和專門幫助諮詢師的督導聊。所以,

不要對自己治癒自己抱太大希望,更不要單純為了治癒自己而貿然選擇心理學專業。

07

最後澄清幾點

心理學,或者任何一個學科,給你的都只是專業知識和視角。至於怎麼學以致用,這個因人而異。對情緒很敏感的人,能成為溫柔體貼的伴侶,也可能成為很厲害的PUA,對吧?

偷偷說,雖然我遇到的導師都很棒,但很多心理學大佬私下並不親善平和。所以,根本上,人和人的差異性太大,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靠研究“共情”而世界馳名的Tania Singer,被爆出霸凌&PUA同事。。。

重申,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心理疾病的症狀,請尋求專業幫助!!!

-END-

轉載宣告:本文素材源於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尊重版權,如存在文章/圖片/影片/音訊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絡刪除。

嗨,有件事兒要麻煩你

微信公眾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

大家的訂閱號時間線都被打亂了

你參與互動少的號會被往下沉

所以,如果想要及時看到我們的文章

需要麻煩你在讀完文章後點一下

“在看”

或者點選公眾號介紹頁的右上角

把我們設定為

“星標”

這樣您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文章啦

感謝支援,祝牛年大吉!

清華學霸談:學心理學是不是可以治癒自己?

你若在看,請一併點個贊

TAG: 心理學自己情緒心理諮詢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