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佛教入漢後,透過一步步演化的過程,與道教相爭、相融,乃至某些神話之中神級體系共用。

如果說中國的宗教類別,恐怕最先想到的就是道、佛二教。自古以來,除卻儒教嚴重的政治化,就只有道教和佛教成為了民間真正廣泛流傳的宗教。

在被民眾廣泛接受之後,不僅宗教與宗教之間產生了眾多的糾葛,民間群眾的口中也盛傳著更多的故事。最知名的大概就屬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了。在《西遊記》廣泛影視化的過程中,它也成為了中國人民老少皆宜的經典,它的故事被人們觀看過一遍又一遍,所以其中的故事也是如數家珍。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不過如果我們現在細細品味,《西遊記》裡的漫天神佛是否值得我們探究?

答案是肯定的。

為何孫悟空師從菩提老祖,卻又再拜唐三藏為師;為何孫悟空大鬧天宮,最後他卻被“如來”收服於五指山下;八戒、悟淨都本是道教中天庭的神仙,最後卻都皈依佛門。眾多精怪妖物在西遊途中作怪,他們又有哪些屬於天庭,哪些屬於佛門。西遊記是明代的小說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的是明代的宗教文化,可是歷代宗教發展至明經歷了許多變化,佛教一步一步漢化乃至與本土道教分庭抗禮隱秘中融合,更深層次裡比本土道教更讓民眾接受。

(一)漢傳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漢語系和藏語系的大乘理論為大乘佛法,巴利語系的佛教及其他類似的佛教為小乘佛教。東漢末年陸續出現了譯傳的佛教典籍,佛教幾乎是由此開始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宗教碰撞,交融。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隋唐日趨鼎盛,開創了天台、華嚴、法相、律、淨土、禪等多種宗派。至宋,更加與儒道交融。不過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由春秋伊始,“百家爭鳴”象徵了一定時期中國文明燦爛的成果。

中國的諸子百家與西方同一時期的希臘文明成為了世界文明中無可厚非的輝煌,它們被雅思貝爾斯譽為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在此盛況下發展出來的中國宗派,亦在本土發展千年之久,其文化觀念植入人民潛意識裡。

而佛教在道教已經成熟的基礎上,站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之上,撕開一條條縫隙,抓住機會藉助中國人熟知的概念來翻譯了許多佛家經典,將強烈的漢民族文化帶入佛經中,加速了自身在中國盛行。

雖然如此,但是為了更好地宣傳佛教,或是在翻譯中或是在傳教中他們更不惜將一些佛教的形象漢化,變成漢人的模樣,以便更好的被接受。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哪吒了。中國兒童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除去孫悟空恐怕就是哪吒。幼年時,我們是否經常疑惑哪吒的名字拗口生澀,甚至於奇怪為什麼他的名字這樣不符合中國人一貫的起名方式。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因為有一種說法告訴我們,哪吒可能並不是中國本土人。他就是來自於佛教經典中所描述的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門天王的太子。

毗沙門天王有五個兒子,而第三子恰巧就是“哪吒”。隋唐時期佛經盛傳於中華大地,香火極盛,毗沙門天王在古印度神話中乃是北方守護大神,又兼有掌管財寶之能。傳至中國簡直就是“關二爺”和“財神爺”的結合。

中國人民心中自然是頗能接受拜一個頂兩個的“大便宜”,使得毗沙門天王成為善男信女眼中絕佳的信仰。

為了讓他更好的被接受,毗沙門天王改穿漢服,變身為中國古代的一位將軍,陳塘關李靖的形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而毗沙門天王正是“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毗沙門天王成為了託塔李天王,而哪吒也成為了李天王的第三個兒子,徹底漢化的印度天王,已然斷了來路,無法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遙望天宮,似乎尚有一席之地,李靖就這樣帶著自己的兒子們成為了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神仙。

而哪吒在後續編撰的故事中,成為了一個不折服於命運敢於同天爭鬥的英雄孩童的形象。他不服命運安排,卻又兼具中華傳統的孝道,“哪吒太子,剔肉還母,析骨還父。”可是在許多細節中哪吒卻還是有很濃厚的佛教特色,他三頭六臂,手執乾坤圈,混天綾,腳踏風火輪,他死後蓮花托身重生,而且“面如藍靛,發似硃砂。”

不管是李靖還是哪吒,都在佛教漢化的過程中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只有漢化成功的形象才能符合中國本土的認知範疇,才讓人民在傳播的過程中完全混淆,再經歷後世的文學作品加工,佛道中的一些神話就越發難分難捨。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西遊的捧佛踩道之疑

在一些佛理和道法混合之後,更有人提出了“佛道一家”的說法,為什麼會有“佛道一家”的說法,僅僅因為在他們的教理中,都認為是“萬法歸一”嗎?

在佛道並存發展的那麼多年,他們都認為自身才是萬法中的第一法派,於是相爭中必然想將對方收服在自己的門下,雙方都不甘示弱的情況下,就有了一些地方佛道不分。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前往西牛賀洲尋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在西牛賀洲他確實尋到了仙人,拜了師,他拜的乃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裡的須菩提祖師,可是須菩提祖師到底是道是佛也難說清。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有人說他是三教合一的神仙,精於儒釋道三派,可是悟空初見他時,他所講授的《黃庭》又是道教的經典。甚至有一種猜測說菩提老祖乃是如來佛祖所化,西牛賀洲乃是雷音寺所在之地,如若有人在此辦學傳教,如來一定得知,可是如來並沒有阻止別人在自己的地盤上教學,因為菩提老祖就是如來。

須菩提一詞在梵語中乃是“空生”的原意。在《金剛經釋義》裡說“須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頓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是真菩提,故名須菩提。”須菩提即為頓悟。這樣強烈的佛語用詞,讓人再次懷疑菩提祖師的身份。

學藝之後的悟空,確實所向披靡,他大鬧天宮,自封齊天大聖,被如來封在五指山下,後保護唐僧前往西天取經。在西天取經的途中更是遇到了許多有實力背景的妖怪。如:金毛犼乃是觀音的坐騎,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青毛師怪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白鹿精是壽星的坐騎等。而其中太上老君的坐騎更是牽扯出了道教“老子化胡經”的故事。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在中國後來的神話體系中,老子被人們神話為太上老君,而西晉之時,方有《化胡經》的文字,記載老子出關入天竺化為佛陀,助釋迦牟尼參悟並幫助胡人為佛教之事。

其中在後世的話本中記載的老子出關所騎的坐騎正是青牛。而“老子化胡經”儼然將道教凌駕於佛教之上,使得西晉之後道佛二家紛亂不休。

可是不論誰為上風,在傳世的過程中出現了極其奇特的現象——“佛道共尊”。正統道教神系、民間信仰神系、上古神話神系、星宿信仰神系、歷代帝王和歷史人物神系、山嶽湖河神系、神魔小說神系……道教的眾多神系冗雜,“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這些眾多的道教神祇中更有許多來自於佛教。

佛教中有“三神佛”,而道教有“三清天尊”:佛教有“五方五佛”,道教有“五方長老”;“四大天王”、“四大元帥”也是一一對應。

有傳言說,是道教借用了佛教的神話人物,來達到自身獨尊的目的,結果卻使一些教義和道法與佛教漸趨融合,最終成為民間俗語所說的:“僧歸道,瞎胡鬧;道歸僧,為正宗。”

人們給三教九流排了個名次“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道教屈居於一流的佛祖之下,成為了這個本土宗教尷尬的瞬間。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的相承相悖

假如說《西遊記》裡有尊佛抑道的嫌疑,那麼《封神演義》就是對中國神話系統的重新梳理分配,明萬曆年間寫下的《封神演義》將時空定位在商周之際,由道教的創世為前提梳理出佛道的關係。

創世伊始,天地間便有一元靈,元靈納天地靈氣修煉為創始元靈,而創始元靈有四個徒弟分別是:鴻鈞老祖、混鯤老祖、女媧娘娘、陸壓道君。鴻鈞老祖又各有三大弟子:道德天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老子)、而元始天尊即為盤古、靈寶天尊又稱通天教主。

元始天尊開天闢地,開創闡教,門下弟子無數,最為著名的便是“玉虛十二門人”,這十二門人也最多的引起了疑惑——他們是天尊還是菩薩?

《封神演義》成功的將道教描繪成佛門的開源基礎,更細緻的給出了天尊與菩薩的關係,看似使道教名正言順的凌駕於佛教之上。

“文殊廣法天尊”入釋成佛成為“文殊菩薩”;“普賢真人”入釋成佛為“普賢菩薩”,“慈航真人”入釋成佛成為“觀音菩薩”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菩薩竟然相似的經歷了入釋成佛的過程,由道教成功跳槽進入了佛教,並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到了混錕老祖那裡,他的弟子竟然直接成為了佛教的創始人物,大弟子接引道人元神化作“喬達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得悟大道。二弟子準提道人化身菩提老祖,不知幾年教化一石猴桀驁不馴,欲與天齊。

《封神演義》所講述的歷史似乎可以理解為《西遊記》的前傳,但與《西遊記》中的神仙體系又十分不同,這兩個寫於不同時期的神魔小說,在光怪陸離的神魔背後,架構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不論是向道向佛,佞道佞佛,或是在道佛之外有無數儒家的思想匯入,他們都有自己一定傾向。

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成熟,還是沒能抹煞一些人心中宗教的傾向性,《西遊記》裡表現更多的佛教思想,《封神演義》裡尊崇道教的痕跡。它們星星點點的表露在文字中,表現在作者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之中。

一流佛祖二流仙,漢傳佛教站穩腳跟的絕招,長出一張華夏面孔!

雖然我們看到後世的神魔小說主觀性較強,戲劇性色彩濃厚,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所有精心修飾背後的本源意義,在傳承了幾千年的神話體系中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大地上曾經上演的宗教紛爭,裹挾著思想與政權的因素,掠過幾千年的歷史,成為一段故事,一幅畫,一尊塑像……

TAG: 佛教道教天尊西遊記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