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北大博雅講席教授蘇力:《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

【讀書】北大博雅講席教授蘇力:《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

《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

蘇力

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嘉柯讀書會第七期

本期讀書音訊(前15分鐘)

蘇力,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天元講席教授,長江學者。祖籍江蘇,1955年愚人節出生於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從軍,再當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復員軍人進了北大法學院,獲學士學位;1985年讀研期間,赴美留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學院至今。

《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作者認為,中國法理研究應當堅持的進路是:擺事實、講道理(法理)、斷是非。三者的順序也不能亂。只有針對普通人確實能經驗感知的事實,才能展開可分享的說理,雖然由於對相關因素的評價不同,甚至因為自我利益的驅動,各自得出的判斷並不一致。這正是本書的追求。

這是一種更生動也更開放的案例分析。雖然這些案件都已塵埃落定,但它們留給人們的思考空間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問題以及有關的討論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們深思。

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語境中,細緻分析諸多個案的事實,特別是那些容易為常人忽略的“社會事實”,努力展示和揭示其法律意義和制度意義。

書摘:

強調“規則之治”,不允許一般意義上的“特事特辦”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允許有太多的個人裁量,總體來說更有利於人們預先理解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確定自己的預期,有效安排自己的努力,包括規避可能的法律風險。如果不是規則地預先分配權利和責任,而是根據事後結果好壞來分擔責任,人們很容易受制於各種無法確定和掌控的因素,只能聽天由命。

制度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人類不完善,因此不可能指望不完善的人類合適只要加把勁兒就能創造完善的制度。在這個意義上,制度永遠有待完善,也沒人反對。真正的間題是如何完善,所謂的完善會不會帶來更大問題?

但我們必須面對顯然的事實,分析必須徹底,才能真正展示問題所在以及問題的複雜性,不簡單用抽象的“制度”“社會”這些概念來替代具體的分析,那只是用概念來遮蔽和迴避問題。所有悲劇或喜劇都離不開具體的行動者。

引自 第一章   個人自由和法律責任

沈嘉柯讀書會/全年52本精選書單,親自領讀,599/年

沈嘉柯讀紅樓夢/蘇格拉底廣場式閱讀,199/年

TAG: 法理完善個案制度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