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陶土製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

而紫砂壺的創始人,據說是明朝供春。

從明武宗正德年間開始,以紫砂制壺,500年間名家輩出,不斷有精品傳世。

期間,紫砂壺的造型不斷演變創新,誕生了眾多經典器型,特別是以下53款:

1.西施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華芳 原礦朱泥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像豐滿的乳房,壺紐像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2.半月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劉一飛 原礦紅皮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筆下的千古名句在構築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

藝人創作“半月壺”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

3.石瓢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徐贇 大紅袍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

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樑”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

顧景舟時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將“石銚”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4.仿古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 談敏 原礦段泥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

另說最早見於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5.井欄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施昌 原礦紫泥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榦。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6.掇球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雙軍 降坡泥

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複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7.秦權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談劍鋒 大紅袍

秦權: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

誰最早創制了秦權壺,無從得知。但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合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象的意境和瀟灑不羈的情趣。

最早秦權壺採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後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龍之於中華文化,有著數不盡的故事。

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老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8.周盤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陳宏林 原礦紫泥

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

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淨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後行,方能至方至圓。

9.鷓鴣提樑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陸利華 原礦底槽青

這把提樑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稜見方的三柱高提樑,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樑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樑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

10.華穎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董健 原礦清水泥

此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花”字,“花”為後世字,故而古時“花”亦用“華“”代之,華穎的“華”意為“花”,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遙望猶如花苞初綻。從“掇球”變形而來。

11.文旦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盧寧剛 原礦朱泥

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

“文旦”文字釋義為:“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誇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讚文旦壺說:“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丰神綽約,俊俏天成。

12.容天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學軍 烏金砂

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後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新增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13.大彬提樑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徐漢棠 紫泥調砂

在今天的玩壺人看來,高20。5釐米,口徑9。4釐米的大彬提樑實在是一把大壺,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尚屬小物。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後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樑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樑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

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託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

14.瓦當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褚萍 原礦段泥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壺的造型來源之一,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一般壺體呈瓦當狀,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成型規範有致,線條流暢準確,壺身多有銘文。秦磚漢瓦為名貴之古玩,清代中葉以來猶受文人推崇。瓦當壺在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補,格調幽雅。

最著名的為陳曼生的瓦當壺,做工挺刮,壺體正面刻行書“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實為紫砂壺中難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參與合作制壺的典範。

15.合歡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談劍鋒 原礦紫泥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16.漢鐸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楊瑤芬 文革泥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鍾,但體積小。

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讚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

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鐸為方彤,頂卜有一個短柄,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有銅、木兩種,銅舌者稱金鐸,木舌者稱木鐸。“鐸”除了做為樂器以外,其作用從歷史上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歸納來大概有兩方面:“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17.洋桶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李婭 原礦紫泥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裡較為常見的一種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

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於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併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等藝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18.匏尊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湯建林 青灰段泥

蘇東坡心中匏尊的命運和他自己多麼相像、多麼和諧,孤寂沉靜,且又有成熟後的厚實圓潤。紫砂“匏尊”壺的形象,創意來自這種有苦意的匏瓜。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壺是有關匏瓜的,經典的“匏尊”壺,就是他“匏壺”的昇華。

看來陳曼生也是讀懂了蘇翁的“匏尊”和他在黃州的艱辛生活與辭賦創作,不然如何解釋他四分之一的創意都來自有苦意的匏瓜。

19.思亭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陳宏林 大紅袍

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原皆為清代制壺好手。

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於蓋口牆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於朱泥陶史。

20.扁腹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 童健 原礦紫泥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知趣是為上乘。”

21.漢瓦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周健 原礦底槽青

漢瓦屬於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製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製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

壺身鐫楷書渴語:“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署名“金冬心意門”。又刻坐佛一尊,落款“兩莑居士羅聘畫”。蓋面刻行書“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凡九字。底鈐陽文篆書“楊彭年造”方印。

22.葫蘆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華芳 原礦紫泥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

這款壺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

23.美人肩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智萍 梨皮朱泥

美人肩紫砂壺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造型飽滿,大方得體,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彷彿合為一體,沒有空隙,用手撫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此壺製作上最難之處,在於用全手工打出柔順怡人的線條,及蓋面和壺身的過渡,與流暢無礙的長三彎流,故由古至今皆被陶家視為最難掌握的造型品種之一!

24.柱礎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賀洪梅 原礦段泥

柱礎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其造型穩重而大方,這也是因為他的造型來源於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

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製的立柱受潮溼而腐爛,於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

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緻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25.一粒珠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張菊仙 原礦朱泥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

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於有句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

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

26.匏瓜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湯建林 青灰段泥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寄情於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壺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種寄託!

27.孟臣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孟臣水平

紫砂壺中的微小紫砂壺,為沖泡“功夫茶”的茶壺名。

廣東潮州、汕頭、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帶喜歡“功夫茶”,茶葉獨取烏龍,沖泡方法也諸多講究:所用茶葉大不盈握,壺底刻有“孟臣”的銘記。孟臣壺名源自明代宜興陶藝師惠孟臣製作的紫砂小壺,因其造型精美,別開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28.線圓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黃麗萍 原礦紅泥

線圓壺是一款經典器型,作為圓壺中的經典,被不斷的效仿和演繹,圓壺一直是紫砂藝人所忠情的一種器型,而圓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線組成,講究的是珠圓玉潤,比例協調,雋永耐看。

29.集玉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周桂珍 集玉壺

壺以玉為題,故名“集玉”。壺身為扁圓柱形,似用兩大玉璧疊合組成,壺腰用玉飾紋凹凸線分界,束出壺身骨秀神清之姿。

肩腹用弧線交接,底足用兩條直角線階梯收縮,烘托出壺體剛健婀娜之態。壺嘴方形,方中帶圓,根部刻龍首玉紋。壺蓋形似圓璧,蓋紐飾環,玉魚拱形。整體裝飾和諧協調,瑩潔圓潤,韻味雋永,格調高雅。

30.傳爐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孫躍強 原礦黃金段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緻,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鑑於此傳統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眾壺友多不知此壺,今東拼西湊,略言一二,聊做無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制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至於細節的處理到顯得不過爾爾。傳爐壺的特點正是如此!

31.僧帽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周桂珍 原礦綠泥

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

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

32.菱形四方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賀楊 原礦底槽青

方壺的美不止在點線面。一度空間指的是兩點相連成的一直線,二度空間是平面所呈現種種面相,三度空間是立體的概念,四度空間是加上本來就連轉不息的時間。

在方壺領域裡有句話:“方非一式,方中寓圓”,意思是外形的方正中不要讓格局硬受限線上條上,方中不失圓融,圓融中仍保端正。

一把好的方形壺表現線上條上要又挺又直,不可偏扭與含糊。以直線與平面為展現精神的主軸,充分展現一股堅毅挺拔的氣能。

33.四方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楊瑤芬 原礦清水泥

紫砂方器造型變化眾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說,主要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隨方、寓方等幾種基本形狀。

在基本形態的造型處理中,又可以根據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細演變成幾十種不同的方器形態。亦有人在處理時與圓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圓下方,上方下圓,口方蓋圓,口圓蓋方。也可以做到身圓嘴方,身方嘴圓,或是身圓把方,把圓身方等等。

總之,方器造型的變化可以隨著作者對形器的設計創意要求進行或圓或方的處理。

34.亞明四方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耿浩 原礦底槽青

“亞明四方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英姿颯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

橋鈕、方形壺把、方形壺身,整款壺稜面挺括,線條剛硬,猶如將軍風範。壺鈕為標準的拱橋,鈕孔為半月狀,做工一絲不苟,極為精細。

壺蓋略微鼓起,由壺蓋至壺身,四條稜線清晰分明,乾脆利索,寓意善惡分明,將方器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35.雪華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楊小泉 原礦朱泥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造型以直線作為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

壺體上密下疏,以疏託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稜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製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適,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36.龍頭一捆竹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雙軍 烏金砂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

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眾的手裡。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係。

37.合菱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華建中 青灰段泥

筋紋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紋理,經提煉加工組成。如瓜稜、竹條、菊花、玉蘭和水仙等。規則的紋理組成,一般在壺體上作若干等分直線,構成如瓜樣的筋紋,故名。造型齊整、秀美、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

整個壺身是由花瓣上下鑲接而成,分佈均勻。流和把採用素面造型,嘴頭尖尖且修長,很是鋒利,飛把同樣氣勢挺峭,鋼骨盡現。

38.菊蕾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盧永強 紫茄泥

紫砂“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故精雅之壺須精細之坭,紅坭圓條比紫坭圓條優勝一籌,墨綠風捲葵成色清純細膩,易體現造壺風格,壺之總體,配置最美坭色,方現五彩斑斕之光澤,但是又考慮製作與燒成,應注意坭料顆粒度,稍加適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質獨特的肌理效果,達到“妙不可思”的微妙藝術境界。

紫砂“筋紋器”,由坭片鑲接、壓筋紋、依據樣板校準、拼接而成。這是獨特的成型手法,使作者藝術才華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壺藝個性鮮明,工巧是製作“筋紋器”之前提。有“良工雖巧,要先器具修而制度精”之名言。製成各種工具,如壓筋紋的線梗、理筋紋的內外鐵皮刀、清線之明針等等,工藝製作切忌馬虎,定須精到,方可出精品。紫砂製作工具,包含諸多的審美理念,是技與藝相結合的產物。

39.菱花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馮煉 原礦朱泥

紫砂“筋紋器”的形成,是吸收諸多藝術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

菱花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

40.筋紋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吳六君 民國綠泥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41.葵仿古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童健 降坡泥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制作而成。葵仿古以六稜葵瓣為圖案,加上嘴、把、蓋也用筋紋起線,使整個壺的造型協調統一。筋紋凹凸有致,氣勢挺拔貫通。

42.龍帶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盧寧剛 大紅袍

“龍帶”的來歷是指壺身上的裝飾線如黃帝的玉帶。圓形鼓腹,腹上漸斂,平底,灣流且長,口朝天,把手體圓,起凸圓蓋,扁圓鈕,與壺體協調。整器造型簡練大方,古樸雅緻,這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

43.竹段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華芳 原礦紫泥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裡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餘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

44.魚化龍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賀洪梅 青灰泥

為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民國的唐樹芷所制小魚化龍壺鈕為捲雲狀,壺身淺塑波浪,波浪中龍伸出首部,龍尾捲成壺把,把上鱗片刻劃清晰。

清代邵大享魚化龍為波浪堆塑得一層一層,立體感強,而波濤中龍露出頭部而不見爪,鈕為堆浪狀,裝在蓋裡的龍頭短而粗 。

45.南瓜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儲彩琴 原礦底槽青

花塑器又稱為“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製成各種樹樁形造型。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誇張,又應著意於風格瀟灑”。

46.松鼠葡萄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高錫蘭 原礦朱泥

大自然中的萬物,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紫砂花貨也不例外。將自然界中的物體形態去粗取精,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方成為藝術品。

而松鼠葡萄作品也不例外,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徵著五穀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 ,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為“多子”“豐收”“富貴”。

47.報春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華芳 原礦朱泥

報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里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訊息報告給鄰里鄉親。

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製做出了報春壺。

48.松竹梅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倪順金 原礦底槽青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梅、竹、石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一向深受藝人以及壺友愛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

壺的流把以梅樁位造型,壺身以梅枝裝飾,器型端莊精緻,堪稱雅緻。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乃是純正泥料所制,紫泥親茶性極好,因此此壺用來沖泡烏龍、普洱系列都極合適,為生手最愛。

49.佛手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裴偉蓉 原礦紫泥

佛手壺最早創於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著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遊記中的如來佛。

正是這隻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遊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製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

50.荸薺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 高建芳 原礦清水泥

初冬季節,是荸薺收穫的時候,黑褐色的荸薺,是孩子們喜食難忘的果實,它附著泥土,憨憨的外形,是那麼樸素,甚至有些醜陋。然而,一旦用清水洗淨,削去外皮,袒露出的竟是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果肉。

那蘊涵童趣的荸薺壺,以凝重的泥料塑出壺身,給人以成熟健康的視覺。在造型上,以藝術誇張的手法,將荸薺的細微之處,以逼真的精雕彰顯出來。尤其是那荸薺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衝動。

51.風捲葵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許定華 原礦紫泥

風捲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範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徵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52.印包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檢視 張宏桃 本山綠泥

印包壺之制始於時大彬,據載徐友泉、陳鳴遠亦擅此式。傳世印包壺近代為多,形制或正方或長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豐滿,折紋自然。

細看印包方壺,雖用陶土製作,卻有布包扎的質感,褶襉規整勻淨,捲曲自然,巧以布結作截蓋,增添了幾分飄動靈巧的美感,也充分體現了紫砂的材質,便於製作多種造型的茗壺,達到題材所需的表現力。

53.東坡提樑壺

百年興盛不衰的53款紫砂!

▲ 吳雲根 東坡提樑壺

傳說蘇東坡喜歡喝茶,當時的紫砂茶壺很小,喝了一壺又一壺,很費事。蘇東坡就想做一把大茶壺,因此買來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幾個月也沒做成一把像樣的茶壺。

這53款紫砂壺型,長盛不衰,成為了眾多茶人壺友都鍾愛的經典器型!

—— END ——

TAG: 原礦檢視紫砂造型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