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在書法藝術活動中,相當多的人是不大認識書法作品所書寫的文字內容的(尤其是篆書和草書),但他們仍是流連在作品的前面,入神地欣賞它的美;即便是懂得其所書的文字內容,亦不會把文字內容當作主要的欣賞物件,而是首先欣賞它的造型之美。書法藝術的造型美之所以如此引人欣賞,就在於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嬌然突出,若龍騰於川;渺爾下頹,若雨墜於天。或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或縱肆婀娜,或流蘇懸羽,靡靡綿綿。是故遠而望之,若翔風厲水,清波漪漣,就而察之,有若自然。”(衛恆 《四體書勢》)另一方面,對於不懂漢字的西方人,他們更不可能認識我國書法作品所書寫的文字內容,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能欣賞我國書法藝術的美。這說明,我國的書法藝術能給人們以美的愉悅。正如沈尹默所說,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的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的奇蹟,無色而有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使欣賞者心暢神怡。

在這種不認識文字內容的情況下,仍然得到書法藝術美的感受,奧秘就在於其造型之美。這種形式美的欣賞,是人們審美活動中最為普遍的欣賞,它很容易達到和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正如人們觀名山大川、古蹟幽道的美那樣,因為它不必解釋內容,卻能透過直觀的形象得到美的愉悅和陶冶。如 《蘭亭集序》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蘭亭集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欣賞一個有形狀的客體之美時,視線所到便會很快產生某種美感,並不需要進一步的深思熟慮才作出審美判斷。而且,這種審美判斷又常常與欣賞者的生活、審美經驗有著密切的聯絡。書法家在創作時,雖然“意在筆先”,但其藝術效果又往往是作者所預料不到的,真所謂“有人若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因此,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就更會產生許許多多不同的美的感受。例如,欣賞懷素的草書,李白的感受是:“悚悚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而李邕感受到的則是: “臨江不羨飛帆勢,下筆如聞驟雨聲。”又如,古人遺留下來的某些斷碑殘帖,它們已經不存在交流思想的實用價值,但人們還是對它愛不釋手、反覆玩賞。這種現象還可以說明,我國書法藝術的造型美,在美學的範疇中具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意義。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蘭亭集序》

那麼,我國書法藝術造型美的依據是什麼呢?世間萬物的形體美是客觀存在的,有儀態的美,有表情的美,有陽剛的美,也有陰柔的美,關鍵在於人們是否善於發現、挖掘和表現它的美。藝術的美就是藝術家們善於表現自然和生活美的體現。先民們在初創漢字的時候,“象形”便是最基本的造字原則。蔡邕從漢字的起源和書法藝術的產生等方面總結指出 “書肇於自然”,並首次提出了“形”與 “象”作為書法藝術的審美範疇。這與我國的文學也具有著許多相同的美學特徵。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形象,既要表象上的 “擬諸其形容”,又要本質上的 “象其物宜”、“立象以盡意”。它有別於西方的“摹仿說”,不只單純模仿自然。在形式上,文學有著其形式美的藝術形象,體現美的規律,“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文學還以其形象地描繪激起人們的美感,對人們的美醜觀、愛憎觀等,起著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作用,培養人們向美厭醜的美好情操。所有以上這些特點也是書法藝術與之共有的。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中秋貼

然而,書法藝術的 “形”與 “象”有自己的獨特性,也是它的美學特徵有別於其他文學藝術的個性。小說、詩歌、戲劇以及繪畫藝術等,都可以直接反映現實生活、自然事物的形貌。如小說可以把客觀事物和生活的形象描繪得維妙維肖,戲劇、繪畫等藝術的造型美更是顯而易見。但是,書法藝術的造型,不可能像繪畫那樣,直接描摹山水草木之形,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如實地再現客觀事物和生活的生動形象,也不可能像音樂與戲劇那樣模仿人獸風雨之音。正如我們不能從張旭的草書中,如實地看到公孫大娘優美的舞姿; 亦不可能如實地看到韓愈所說的“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送高閒上人序》)那樣。但是,我們可以從書法作品的點畫線條、結體以及章法佈局等方面觀賞和體會到其可感的形象。因為書法藝術表現現實的特點,是一種從 “觀於物”至 “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的改形變跡的反映過程。它的“形”與“象”,既是具體的、個別的,又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對自然和生活中千姿百態的生動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的結果,它排除了實物的簡單外形,抓住事物內部的運動規律和精神,再現自然萬物生存組合的秩序,以及其精神和運動節奏等實質的內涵,這才是書法藝術形象性的本質特徵。如果讓書法藝術的形象也來再現客觀事物的具象,那麼,它就成了繪畫。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鴨頭丸帖

形象,是藝術的根本特徵,如果否認了藝術的形象,也就等於否認了藝術。這也是我國的藝術審美特色與西方抽象派藝術所區別的特徵。抽象派的某些作品,取消了客觀事物的形象性,有的作品是沒有線條的胡塗亂抹,沒有可感性的形象,使觀者有如迷路於千里煙霧之中,茫然不知所云。這就失去了藝術的最根本特徵——形象。這種藝術與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審美習慣和審美特色是迥然異道的。美離不開形象,這一規律已被古今中外著名的美學家所公認。我國的書法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很重視藝術形象的創造,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立象以盡意”。蔡邕說: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縱橫有可象者,方可謂之書”。他明確指出,書法藝術要包容自然萬物之形,具有可感的客觀世界之“象”。這裡的“象”,含有舉止的美(“若坐若行,若飛若動”),有表情的美(“若愁若喜”),也有陽剛與陰柔之美(“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內容極為豐富。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蜀素帖

就線條的造型而言,繪畫作品、建築工程等構圖也都有線條,但它們的線條主要是為了構圖或造型的表現媒介而服務的,這些線條的造型者,沒有書法家在創作時那樣去追求每一個點、每條線(不論鉅細)的造型所具有的運動感、力量感。至於西方的印象派、抽象派的某些塗抹作品,就線條造型來說,更無法與書法線條所比擬了。

美的書法線條造型的依據是什麼呢?李東陽《說篆》中認為:“於天地山川得玄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的經緯昭回之度。……匯備萬物之形狀”。書法藝術從線條到神韻,都是從天地萬物的形、意、理中來,從生活中來。

我們知道,書法藝術離不開文字,而文字又不能完全描摹自然,照搬生活而成其形。天地萬物不僅有其形,更重要的是有其神、有其理。這並不神秘,問題只在於我們是否善於發現它,並表現它。我國古代文論家認為: “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蘇東坡認為,“得其意思所在”是作品達到“傳神”的關鍵,“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近代大師齊白石也以他那傳世的傑作,實踐了他“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觀。我國的文學藝術,無論詩歌、小說,還是繪畫、書法,都極為重視形與神的統一,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它們反映和表現自然與生活的法則是“在似與不似之間”,抓住其本質的東西,以速寫般的勾勒之筆使現實躍現於讀(觀)者的面前,這在表現手法上稱之為 “藝術真實”,它比生活真實更為集中、凝練,更具有典型意義。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自敘貼

書法藝術的點畫線條造型的魅力,還在於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組合所構成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結體和章法佈局的造型美。

直線中垂直線有崇高和莊嚴之感,曲線中的起付線有輕快流動之感,這都是與實際生活給人們的感受有關,符合“美的規律”。古詩中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詩句,也是靈活地抓住大自然中線條造型的美來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景的,是“依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在我國傳統藝術的構圖中,習慣於給人平穩安定之感,所謂長短合度、粗細折中,進退於肥瘦之間,深造於中和之妙。

這就說明,每一種藝術的造型美都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則和規律:整齊和節奏、對稱和均衡、比例與和諧、主從與層次、生動與完整以及多樣統一的形式美等內容。中國書法藝術的造型美,充分地體現著這些形式美的法則和規律,但並不能將它與其他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造型美等同齊觀。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首先,漢字的方塊結構造型,給書法藝術的造型美創造了重要的前提和條件。漢字的結構,有如一個個建築物的方塊造型,它的本身就具備了各種形式美的基本素質,這給書法藝術的造型帶來了極大可能施展的餘地。如一個正楷“齊”字,象一名披甲戴胄的戰士,威武雄壯,好似正在待命出征。漢字的方塊結構,使其點畫線條有法則、有規律地組織起來,使結體不至於雜亂無章,而是有著明確的核心。“作字者必有主筆,為餘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餘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劉熙載《藝概·書概》)在進行書法的結構造型時,先確定主筆,然後佈局、結構、展勢等,都受主筆的左右,主筆的處理是否恰當,往往是結構造型美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如顏真卿 《勤禮碑》裡的 “軍”、“中”等字,主筆在中間一豎,充分體現著“顏筋”之力和美,其書寫要比其他次筆圓潤渾厚,豐滿而有力度,顯得特別有分量,支撐著全字,這在數學上稱之為 “力撐”。如果這個主筆強調不夠,其結體的造型美就會大為遜色。

劉熙載還指出: “欲明書勢,須識九宮。九宮尤莫重於中宮。中宮者,字之主筆是也。主筆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維四正,書著眼於此,是謂識得活中宮。”前面談的“軍”、“中”二字,就是主筆在中宮,在 “字心”。但書法結體的造型並不是千篇一律的,主筆隨著結體形式的不同而變化位置,體現出多樣統一的形式美。如 “上”、“直”等字,主筆在下面的橫畫 (稱 “活中宮主筆”),結構法中稱之為 “地載”,即地平面載物之意,有安定平穩之感。而 “國”字的主筆則為外框周圍。總之,大部分漢字的結構造型美均是突出主筆。縱觀歷代碑帖,結體中主愈主而賓愈賓的造型美,是隨處可見的,它們給後世臨習者極為鮮明、深刻的印象並加深其記憶。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漢隸

書法藝術的結體造型是豐富多樣、變化無窮的。一字有一字之形,點畫雖相類而結構卻迥殊。即使是同一個字,其結構也隨著書體的不同、風格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儀態萬方,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法度之中。形式美要寓變化於整齊,將整齊統一與多樣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創造高度的形式美。例如,歐洲的園林設制,過於追求整齊和對稱,顯得刻板單調而無變化之美;而中國的園林設制,充分體現了多樣變化與整齊統一的有機結合,雅趣無窮,曲徑通幽,使觀賞者應接不暇。這也是中國藝術、審美的古老民族特色有別於歐洲其他民族的突出特點。

書法藝術的結體造型的多樣變化形式美是非常突出的,“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相同的字型與不同的字型,相同一個字或不同的字,出自不同書家或同一書家之手,其結體造型就千姿百態,各有千秋,變幻無窮。從最初出現的上古純象形文字,具有日月山川、草木蟲魚、人獸風雨的實體之動態美,發展到漢隸的端莊古雅,北碑的雄強開張,王羲之的風流,歐陽詢的險絕,“顏筋柳骨”,顛張醉素的狂放不羈,蘇東坡的蒼勁豪放,米芾不加修飾的 “刷字”,趙孟頫的秀眉,鄭板橋的亂石鋪街……,都無不各具面目,風格鮮明特出,觀賞者目光所到之處,即能分辨其代表的字型風格。奧妙何在?梁 《評書帖》雲: “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而又通體嚴重,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歐陽詢能在這樣大膽的藝術追求中塑造自己的面目,獨創藝術風格,而其他有成就的古今書法家又何嘗不如此呢?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八分

書法藝術結體的造型美,是有著其一定規律性的,前人曾在這方面作過很多有益的探討和總結,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結體造型美的實踐經驗。例如,歐陽詢《楷書結字三十六法》,分析說明在結字造型中的點畫分佈安置、偏旁部首的組織安排,以及如何掌握重心等問題。李淳《大字結體八十四法》,分類闡述結構中的空間大小、長短、高低、斜正、寬窄、穿插避就等的辯證關係。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則是對以上兩者的綜合分析和總結。

初學書法創作的人,往往只注意到點面線條的造型,不大理解或容易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即點畫線條之間的空白部分也是結體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字勢原本是寬闊開張者,如果把它寫成狹窄緊迫的結構,那就會顯得氣促而拘謹;反過來,將應為狹窄的結構造型,寫成寬綽開張之體,則又會出現鬆懈和散亂的結構。可以說,沒有黑與白之間所構成的巧妙對應,就無法表現出書法佈局的造型美。書法藝術必須具備富於魅力的空間美,才能使造型美更加完善,令觀賞者回味無窮。因此,要創造一個精深博大、充滿活力的藝術意境,就必須以 “計白當黑”作為座右銘,在布白上苦心經營,點畫線條之間,結體之間,行與行之間,一氣呵成,才能氣韻流動而龍脈不斷;首尾呼應,才能管帶引領而起伏地勢;巧妙布白,才能變幻莫測而久經玩味。

欣賞書法跟欣賞人一樣,只看外表、形象,最終是很糟糕的

劉炳森隸書

張懷瓘稱書法藝術為“無聲之音”。的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有節奏、有旋律,也有書家情感的起伏變化,虛實相生,跌宕多姿,有如一曲音樂,作品中帶有鮮明的感情表現色彩,極能表達和喚起人們的情感。如我們在欣賞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聯想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祭文中表達著對叛賊的刻骨仇恨,對親人的深切痛悼,血淚滴於筆下,浩氣充於文間,讀來催人淚下。字形大小參差,線條濃枯相雜,感情奔瀉騰湧,雖經幾處圈劃塗改,然更能表達起伏跌宕的悲憤心情。通篇以宏偉的氣勢和有力的旋律進行,猶如 “命運的敲門聲”。

在書法藝術造型中,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也是我們在學書中所應避免的 “病書”,如故作姿態、弄巧成拙的“秋蛇春蚓”書;單調呆板、枯燥乏味的“館閣體”等等。“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這是李世民對“秋蛇春蚓”書的貶刺。項穆也曾對與這種書體相類似的 “梅花體”有過形象而深刻的批評: “後世庸陋無稽之徒,妄作大小不齊之勢。或以一字而包絡數字,或以一傍而攢簇數形;強合鉤連,相排相紐;點畫混沌,突縮突伸”。“正如瞽目丐人,爛手摺足,繩穿老幼,惡狀醜態,齊唱俚詞,遊行村市也”。(《書法雅言》)這樣的書法造型,當然是不美的。清代由於書法取士之風的影響,造成一味追求方正光亮的“館閣體”,嚴謹有餘而生氣不足,這種書法造型也是不足取的。

TAG: 造型書法藝術結體線條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