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1998年臺江第一屆苗族姊妹節開幕式(資料圖)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2016年姊妹節開幕式 張奎攝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銀項圈——-2017年施洞千人盛裝踩鼓 張奎攝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2018年苗族姊妹節晚會開幕式精彩瞬間 張奎攝

在中國貴州省黔東南州苗疆腹地的臺江、劍河、施秉等縣的部分鄉鎮苗寨,有一個魅力神奇的節日,當地苗族稱為“吃姊妹飯節”,漢語統稱為“苗族姊妹節”。它是一個以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為主的節日,被世人譽為“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藏在花蕊裡的節日”。節日中當地居民以其獨特的捉魚、挑醃肉、蒸煮五彩姊妹飯、穿刺繡花衣和銀飾盛裝、集體踩鼓、遊方對歌、討姊妹飯等活動方式,追憶著遠古苗族社會群婚制時代的古風遺夢和浪漫世界。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五彩姊妹飯 張奎攝

中國當代作家、畫家、文化學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對臺江苗族姊妹節給予了高度評價:“用文學的語言來描述,如果說幻象是最美的存在,那麼臺江姊妹節是比幻象更美的存在”。

苗族姊妹節是臺江縣苗族傳統盛大的節日,展現了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間的青年男女間熱情奔放的情愛生活,也是展示多姿多彩的苗族歌舞、精美的服飾、銀飾、刺繡工藝品,以及豐富厚重的苗族文化底蘊的盛會,民族風情與人文景象蔚為壯觀,光彩奪目。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名詞定義

苗族姊妹節,是漢語對這一苗族傳統文化的稱謂。當地苗語方言稱為“壟嘎糧”(Nongx Gad Liangl)。“壟”(Nongx),是苗語的“吃”,“嘎”(Gad)是苗語的“飯”,“糧”(LiangL)意為了卻心願。總體的意思就是,男女青年相約在一起聚餐吃姊妹飯,了卻姊妹、朋友之心願,不再遺憾。

2006年6月,苗族姊妹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背景及分佈

苗族姊妹節主要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城的北面的以施洞鎮為中心,覆蓋岑松鎮的大部分苗寨。這一地帶屬於清水江流域,山清水秀,巴拉河從臺江境內的西南向北匯入清水江,清水江繞其北,環其東奔流而下直到劍河縣柳川鎮。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以苗族青年女子為組織者和策劃者,透過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踩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活動,再現了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及母權制度下,婦女掌管政治、經濟、文化大權,統治社會一切事務的生活遺風。臺江縣有9個苗族服飾支系,最流行過姊妹節的是施洞老屯地區的方南支系,各支系過姊妹節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至於每年正月至五月這段時間內舉行,如革一鄉的大塘、望平,檯盤鎮的平水,凱裡市的凱棠等部分村寨,過姊妹節的時間於正月初一至十五;施洞鎮的貓坡、良田、黃泡,老屯鄉的壩場,劍河革東鎮的革東寨、展架、稿午、五河、大皆道、交東,岑松鎮的溫泉村等一帶,於農歷二月十五日前後過姊妹節,施洞鎮的偏寨、楊家寨、小河、巴拉河,老屯鄉的老屯村、榕山、長灘,施秉縣馬號鄉冰洞、沙灣等靠近當地政府駐地的部分村寨,過農曆三月十五姊妹節。而規模最集中、最熱鬧、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施洞、老屯地區過的“三月十五”姊妹節,尤以施洞片區在偏寨舉行的姊妹節場面最為熱鬧壯觀。作為農曆三月十五姊妹節核心區的施洞鎮老屯鄉一帶,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成群結隊前來參加和觀看活動,一時間,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最引人注目的是千人盛裝踩鼓,活動現場銀裝閃亮、歌舞昇平,形成一片銀的世界、舞的海洋。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姊妹乾一杯 張奎攝

歷史淵源

苗族姊妹節什麼時候興起,對於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說是無法確切考證的。節日透過討姊妹飯、遊方對歌談情、捉魚、聚餐、踩鼓等一系列活動,再現了母系氏族和母權社會的婚戀遺風,它是連線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紐帶,具有社會歷史、人類學、文化藝術和審美的研究價值。苗族姊妹節以年輕女子為主體的傳統婚戀的一種節日聚會方式,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苗族居住在長江流域、環太湖地區先民們情愛婚戀生活的歷史。苗族姊妹節的來源傳說很多,其中最典型廣泛的是金丹阿嬌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很早以前苗族早已有吃姊妹飯(姊妹節)的習俗。

文化表現形式

苗族姊妹節歷來是民間傳統節日,世代相襲。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過的姊妹節略有不同,但主體內容基本一致。除以年輕男女策劃組織活動為主外,還是人們走親訪友,娛樂交往的活動。原生態的節日重頭戲和流程主要有:遊方(本地人叫搖馬郎)、女方去男方家撈魚討醃肉、男女聚會打平火、討糯米飯、送定情物、談成婚戀。

在臺江,自1998年政府引導舉辦姊妹節以來,節日活動就更加豐富多彩,名目繁多,幾乎縣境內重要的歌舞文化、民族風情都在節日活動中展現,其重要的活動內容主要有:開幕式歌舞表演、苗族盛裝遊演、千人盛裝踩鼓、施洞老屯攔門酒、田中捕魚撈蝦、遊方討姊妹飯、苗家長桌宴等。此外還有鬥牛、鬥雞、鬥狗、苗歌比賽等等多項比賽活動。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節日期間,一些中老年男子也乖機作樂,相約到鄰寨去找同齡婦女們對歌聚餐,討花糯米飯,用於“遮蚊子咬”,都得到盛情招待,共吃花糯米飯,喝酒唱歌,跳蘆笙踩木鼓,然後盡興而歸。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施洞節期盛裝遊演 張奎攝

20多年來,臺江將苗族姊妹節作為旅遊品牌重點舉辦,每年姊妹節開幕式當天,萬名苗族同胞身著盛裝並結成近千米長的聲勢浩大的巡演隊伍,載歌載舞沿街緩步表演,吸引縣內外數萬遊人駐足觀看,現場笙歌鼎沸,萬人空巷。而盛裝遊演都是整個節日的重頭戲,其形式多樣的隊形變換、苗族舞蹈表演、生產生活形態展示、龍燈花燈表演等,都全方位呈現了臺江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飾和苗族兒女日常生活氣息,充分展現不同支系苗族燦爛服飾、銀飾、刺繡等原生態民族文化,展現了苗疆腹地最強烈的藝術效果。節日期間,漂亮的苗族姑娘穿上美美的銀飾盛裝,是每年姊妹節最靚麗而奪人眼球的風景線。

重要價值

苗族姊妹節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具有天才般的創造,也是一部絕世之作。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表現了人類社會婚戀制度的演變,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她是一個婚戀關係的情人節,具有極高的人類學研究價值;節日的參與者,都是民間歌舞的表演者,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姑娘們穿的每一件刺繡花衣從它的針法工藝到整件的構圖佈局、色彩搭配以及變意誇張的藝術形態,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多情的苗族姊妹節

姊妹迎賓——-攔門酒 張奎攝

存續狀況

多年來,透過“政府指導、社會參與、民間舉辦”的方式,對外展示了苗族姊妹節的文化內涵。全縣各鄉鎮九個苗族支系均參與,拉動了黔東南和周邊地區旅遊事業的發展。但由於來自現代市場經濟、外來文化、學校教育和外出打工潮的影響,苗族姊妹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有的生活內容、活動方式處於瀕危狀態。主要因素有:

1、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一許多人離開故土,遠走他鄉,勞務創收,造成傳承人力的減少;二為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一些刺繡品種和工藝已失去傳統的品種和工藝的風格。

2、來自外來文化的影響。由於、電視、家用電器和手機等通訊裝置的迅速發展和普及,許多年輕人把精力注意到現代文化的時尚上,減弱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許多人不愛唱苗歌,逐漸地淡化了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力。又如利用遊方場來談情說愛的傳統方式,已被現在個人私下選點交談約會的單獨方式所代替;過去用送姊妹飯中的信物標記來婉轉、含畜的情感表達方式,被現在的直截了當的表達和購買物品發紅包等方式所代替等等。

3、學校教育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直接阻隔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家庭的投入和個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到了學校教育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客觀條件。

圖/文:張奎

TAG: 苗族姊妹姊妹飯臺江張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