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陝西榆林六旬古董收藏迷劉福學算得上民間收藏大佬。

在當地,他的私人收藏博物館僅在今年,就接待了1。4萬人次,藏品數量達到3900多件。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從1973年至今的45年中,劉福學為收藏先後花了2400萬元。

如今藏品價值過億,但他卻窮得借錢過日子,他說:“今年就向早已出嫁的女兒借了5萬元。”。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圖中的人面玉璧是劉福學的鎮館之寶,是4000多年前的寶貝,1994年劉福學花8800元買了下來。曾經有人出價2000多萬元,但劉福學不賣。

人面玉璧直徑18,厚度0。8釐米,上面的圖案像個外星人,劉福學自己認為這是女媧。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迷上收藏,你一輩子都得過窮日子,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上。”18年前老婆過夠了這種窮日子,離開這個家藏萬罐的家,但劉福學無所謂,只要天天和自己的古董在一起,這日子就是開心的。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劉福學說:“這件四五千年的陶器做得太精美了。我收藏著陝北5000年的歷史實物,這些古董的歷史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標定的。”

“榆林簡陋的私人博物館被盜過多次,光2004年我的東西就被偷過11次,損失達200萬元,沒有辦法,我只能把一部分寶貝分散儲存。”

現在有些寶貝在銀行保管,有一些轉移到了西安。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劉福學年輕時插過隊,後來在佳縣廣播站、文化館和圖書館工作過。從1973年開始收藏古董至今,收藏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400件,秦漢文物1000件,宋代前後的瓷器300件,明清瓷器400件。

“我這裡儲存了陝北5000年的歷史實物,它們是民族融合和歷史發展的見證。”劉福學說:“真正的文物收藏者是自私的,他們用自己的自私為時代保留了一些珍品。即使日子過得最苦,我也不後悔自己從事文物收藏。”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在榆林家裡,窯洞樣式的臥室裡除了一張床之外,擺滿了櫃子,裡面裝著珍貴的古董,連房頂都掛滿了古董。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我收藏的東西就是一部完整的陝北歷史文化書。”劉福學1994年就想辦一個博物館,當時資金不足和其他條件受限制,一直推到2004年才建成,當時在陝北是第一個民間博物館,他的榆陽千五氏博物館,免費向廣大市民及學者開放,自己既當館長又當解說。

但在榆林他的博物館很簡陋,多次被盜。他計劃將收藏珍品轉移到西安,在西安搞個博物館。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把部分藏品帶到西安後,劉福學馬上開始整理,準備春節在西安展出。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劉福學在拍攝他的藏品。這是唐代越窯秘色瓷壺。

越窯秘色瓷在唐代非常有名,唐詩人陸龜蒙的《秘色窯器》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徐夤《貢餘秘色茶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供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哪堪中十分。”

都極詠越窯瓷器,特別是越窯秘色瓷的美妙無比,精美絕倫,成為膾炙人口,千古傳唱的佳句。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清代大清康熙年青花留白瑞獸紋折沿盤。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清代大清康熙年紅細獅紋碗。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元代鈞窯帶紅雞心罐。劉福學說帶紅斑的是最珍貴的。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唐代耀州窯黑秞盞,用於喝茶。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大宋耀州窯刀刻蓮紋碗。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遼代的石榴樽,上面鴛鴦特別漂亮。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大宋定窯紫金釉酒瓶。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戰國蠶繭形狀黑陶壺。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元代隕石雕動物蒜臼。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宋代湖田窯水注。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清朝銅海螺,寫字裝水用具。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元代黑陶酥油燈。

花光2400萬收藏一屋子古董,自己卻窮困潦倒,值嗎?

宋代青玉石獅子

說句實話,老先生的精神可嘉,但藏品有點一言難盡,希望他以後能多找點收藏中的樂趣,少花點錢吧……

TAG: 劉福學收藏秘色越窯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