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祝唯庸和他的《一看就懂的中國藝術史》

對話| 祝唯庸和他的《一看就懂的中國藝術史》

祝唯庸,一位執著於中國藝術史研究和傳播的青年藝術家、作家、喜馬拉雅人文頻道主播。自2018年12月開播以來,原創節目《一聽就懂的中國藝術史》累計播放超過1700萬次,位居藝術類排行榜第一名。近日,基於該節目原始講稿整理的圖書《一看就懂的中國藝術史》(成人版)三卷甫一上市,就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簽名書在15天內售出2000餘套。那麼這套書究竟有一些什麼特點呢?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祝唯庸。

記者:《一看就懂的中國藝術史》與其他同類藝術史的書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

祝唯庸:

這套中國藝術史是以那些古代頂級的藝術家為中心,採用“紀傳體”的方式,儘量把歷史人物還原到他們生活的歷史背景中去,再去呈現他們藝術發展的心路歷程。“紀傳體”這種記錄形式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其實我們古人記錄歷史有編年體、國別體、紀事本末體等,比如《春秋》《國語》《戰國策》《資治通鑑》都不是採用紀傳體寫作。但是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第一次採用紀傳體這種形式,之後的二十四史很多采用紀傳體,這種形式於是就成了記錄中國歷史的一個基本行文模式。從此,中國的正史基本都分為“紀傳表志”四個部分,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排列歷史大事和人物關係的叫“表”,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的稱“志”。多數史書都是由寫作班子完成,所以這四項都有,個別的《史記》和《三國志》是司馬遷和陳壽個人主導完成的,其四個部分不全,但是人物傳記都有的。

對紀傳體的青睞,體現了我們中國人對於人性的關注,中國藝術史也是一樣。我們閱讀藝術家們的經歷,欣賞他們的作品,就會發現,每一位藝術家注入作品的靈魂都是自己的人性使然。不同時代的審美標準、藝術題材都在變化,但是人性是相對穩定的,而藝術的面貌首先是人性的體現,它是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求和表達的衝動結合在一起產生的。而這種對於美的追求和表達的衝動,在我們今天每個人身上同樣存在。這也是我們理解和學習藝術史的很重要的意義所在。

比如文徵明和唐伯虎同歲,就表面生活上看,如果說文徵明是一股“清流”,那唐伯虎就是一股“泥石流”。但是如果我們看他們兩人的作品風格,發現也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就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性情其實差異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大。唐伯虎是被生活一步步逼到角落,徹底絕望後才開始放浪形骸,所以唐伯虎筆下的書畫也是以嚴謹見長。

從這套中國藝術史中,我們可以讀到人性的魅力,他們多數人的成就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沒有那麼刻意。就像王羲之,我猜,他從來沒想過要燃燒自己,但是他卻照亮了整個中華文明,成為我們這個文明的重要拼圖。我花費多年時間積累、梳理、沉澱,可以說我想用我大半輩子的時間來把這套書寫好,出版出來,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告訴讀者,我們那些古聖先賢他們都真實地存在過,他們也都是普通人,他們有著各種可愛、可親、可憐、可笑和可惜的人生。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他們的人生和作品來理解整個中國藝術的發展,進而瞭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讓我們更多的年輕人瞭解我們的藝術,親近我們的藝術,讓藝術撲進生活,提高我們的審美。

記者:這套藝術史計劃出版幾卷?可否簡單介紹一下已出三卷的內容?

祝唯庸:

這套中國藝術史書畫部分全部規劃是十卷,目前出版的是前三卷。第一卷是《原始到南北朝:洪荒入序》,介紹的都是開創性質的事件和重量級的人物。該卷中的藝術家多數是開宗立派式的人物,比如書法有李斯、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等,繪畫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悲歡離合的人生,都與藝術息息相關,這些故事會引領我們去走進他們的藝術世界。

第二卷是《南北朝到初唐:崇規隆法》,這個時期中國社會整體處於動亂之中,宗教藝術開始大行其道,例如書法方面的魏碑、繪畫方面的佛教洞窟壁畫等。隨著社會漸趨穩定,書畫藝術也有了更大的發展。在南北朝時代,因為南北方分裂對立,導致南北方藝術形式差異很大。以書法為例,北方雄強壯闊的楷書跟南方端莊秀美的楷書,就像兩條蜿蜒流淌的河流,一直到了隋朝才合流,最終在歐陽詢那裡匯聚為法度森嚴、剛毅規範的唐楷,昭示著楷書達到了巔峰。這一時期以歐陽詢《化度寺碑》《九成宮》、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等為標誌。

第三卷是《盛唐:盛世濃妝》,在該卷的開頭,用了兩章的篇幅討論了一些技術性問題,比如書畫工具毛筆和繪畫透視的問題。我們中國的繪畫為什麼是以線為靈魂的,還有我們的山水畫為什麼沒有采用焦點透視,特別是長卷山水都是採用散點透視?並不是我們中國人傻到不知道近大遠小,而是繪畫的目的不同。本卷還講了盛唐時代,書法上有以張旭和懷素為代表的狂草,畫聖吳道子也是在這個時期,張萱和周昉則畫出了那些雍容華貴的侍女,呈現出大唐帝國的繁華、高雅和有容乃大。

對話| 祝唯庸和他的《一看就懂的中國藝術史》

記者:您平時喜歡閱讀哪些方面的書籍?您完成這套書的撰寫以後,有什麼新的寫作計劃?

祝唯庸:

我個人喜歡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學,寫完這套中國藝術史,將來有可能繼續寫跟歷史和文學相關的內容。具體寫什麼我有三個重要的參考標準:第一,它有沒有趣味性,我不想涉獵過於枯燥的東西。第二,它夠不夠複雜,能夠容許我們挖掘的深度夠不夠。第三,要有能引起當代人共鳴的內容。歷史上有一些文化或者藝術,曾經輝煌過,但是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巔峰狀態,我們能夠傳承、願意傳承的也只是我們傳統文化藝術中的部分精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付出一生精力來研究和享用。

記者:您對當下的中國書畫藝術的現狀,有哪些自己的理解?

祝唯庸:

我們國家上個世紀曆盡劫難,所以文化和藝術教育有一些斷層,直接導致我們今天很多藝術領域難出大師。隨著物質和經濟條件變好,我們也在補課,經過一代人幾代人的傳承和認真培養,相信以後會不斷有頂尖藝術人才湧現出來,中華藝術復興指日可待。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所在,為此盡綿薄之力,此生無憾。

記者:袁江

編輯:路月

TAG: 藝術史藝術我們中國祝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