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裝飾刀劍的?工藝之精妙,難怪千年不腐

鉻鹽氧化處理

考古人員在正式挖掘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的時候,發掘出土了一批19把八稜青銅劍,這批劍

被黃土掩埋了2000多年,重見天日的那一刻竟然依然是光亮如新、寒光凜凜,

在場的人都為之嘆服。科研人員們還專門對這批劍做了測試,發現了這些青銅劍的秘密,原來

劍的表面有一層10μm厚的鉻鹽化合物。

古人是怎麼裝飾刀劍的?工藝之精妙,難怪千年不腐

所謂鉻鹽氧化,就是用鉻鹽作為氧化劑在劍的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氧化層,這樣就能隔絕與外界進行其它化學作用的可能了。春秋古墓裡發掘出來的越王勾踐劍,也是在地下藏了2 0 0 0多年沒有生鏽,經過測定發現原因也在於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這種金屬其實現代人都不陌生,現代工業產品不鏽鋼,就要求鉻含量達到13%,而

古人原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要知道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對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申請了專利。

古人是怎麼裝飾刀劍的?工藝之精妙,難怪千年不腐

△越王勾踐劍

鎏金

鎏金,

在古代叫“火法鍍金”。把黃金碎片放在坩鍋內加熱到400℃以上 然後再加入體積為黃金七倍的汞(水銀),溶解成一種“金汞齊”,製成古人所謂的“泥金”。用泥金在青銅器或者其它器物上塗飾各種錯綜複雜的圖案紋飾,或者乾脆澆灌在預鑄的凹槽之內,然後再加熱。

水銀這種物質,在古代道教煉丹的時候有個稱呼,叫“奼女”,《參同契》記載說:“河上奼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其實說的就是水銀遇熱就會完全揮發,無蹤無跡了,所以“泥金”塗好之後一加熱,就只剩下了金薄膜附著。

古人是怎麼裝飾刀劍的?工藝之精妙,難怪千年不腐

△明永樂皇帝御製劍,純銅鎏金裝具,現流落大英博物館

俗話說“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金不易氧化,化學性質穩定,所以古人很喜歡用金來裝飾器物的外觀,光澤雍容還能防腐。

不光是鎏金,和金相關的包金貼金錯金,各種工藝層出不窮。

比如說包金,就是把金給捶成薄片,包覆在器物的胎體上,然後敲打密實,讓紋理和原來的胎體看起來如出一轍。

古人是怎麼裝飾刀劍的?工藝之精妙,難怪千年不腐

△和田玉包金劍柄

還有錯金,其實也算是鑲嵌工藝的一種,在金屬胎體上繪好圖案,用鑿刀刻出外窄內寬的溝槽,再把薄片以打入槽中,等到確定不會脫出的時候,最後用錯石給磨錯成平面。戰國時候的錯金工藝就尤為繁盛,所作最稱精緻,線條極其細緻,而且還有金銀對比,熠熠生輝。

古人是怎麼裝飾刀劍的?工藝之精妙,難怪千年不腐

△現代手鍛大馬士革刀錯銀刀柄

此外還有許多其它工藝,像髹[xiū],一種漆飾,以及用於對付繁複造型的失蠟法。甚至還有許多其它複合的複雜工藝,像金銀平脫這種,古代的刀劍外觀處理技術,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溝通交流,請關注公眾號:刀匠張勇

TAG: 鉻鹽工藝鎏金氧化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