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鍵清空你的“慾望清單”

一鍵清空你的“慾望清單”

十年前,雙11是光棍節,光棍族形單影隻走在街頭小巷,傲嬌地唱著單身情歌;十年後,雙11演變成了全民購物節,以雷霆萬鈞之勢掃蕩錢包,不斷重新整理天價交易額。在輕鬆便捷“買買買”的同時,人們內心的慾望也不斷地膨脹放大。

然而,滿載的購物車帶來的並不都是欣喜,盲目過度的消費反而讓人倍感空虛。瘋狂購物之後,一片狼藉的退貨潮意味著購物時的興奮感和滿足感已由巔峰跌落至谷底。

慾望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總是沒有滿足的時候。面對越來越失控的購物慾,我們是刷卡一鍵清空購物車,還是冷靜地清理購物車,做好“慾望管理”呢?

購物慾來了?!別慌

慾望也即貪心,貪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貪心,包含了對財、對色、對名,甚至是對解脫的慾望。狹義的慾望,則僅僅是對名、利等的貪圖心。

慾望可以分為不好的慾望和好的慾望。好的慾望,是修行、成佛的動力。世俗紅塵的慾望如果過度,也會反過來毀掉自己。

貪慾有很多種:貪財、貪色、貪名等。只要有了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發展、成長壯大,它一定會無限膨脹,使我們不知滿足,進而受其奴役。所以,我們應該適當地控制慾望,否則就會導致很多的痛苦。

一鍵清空你的“慾望清單”

剁手需謹慎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幸福指數這一課題。從這個比較可靠的科學資料來看,人類的幸福指數一直都在下滑。

現代文明一方面給我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面臨著很多新的危機:雖然物質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多,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但很多人還是不幸福、不快樂、不開心。

其實,任何以物慾為滿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暫而危險的。當一代代的高科技產品出來以後,必將刺激人們更新換代的消費慾。當新鮮勁兒過了以後,又開始追求新的產品。就像蘋果手機,本來已經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來以後,就再也對第一代不感興趣,一定要買到第二代,否則就不夠時尚、不夠新潮,然後是第三代、第四代……

哪怕臨終之際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仍然沒有滿足,最後就在充滿抱怨、仇恨與不滿的心態中離開人世。多麼失敗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質來填補無限的慾望空間,是永遠不可能的。這隻會讓我們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調整它,慾望會更加張狂,最終將會把我們撕得鮮血淋漓、痛不欲生。

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努力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往健康、幸福發展,還是往不滿、痛苦發展。我們的痛苦與幸福,與外在事物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正面的心態獲得正面的結果——幸福;負面的心態獲得負面的後果——痛苦。

一鍵清空你的“慾望清單”

停下來,休息休息

佛告訴我們,吃喝玩樂只是生存的方式,而不是生存的意義。

生存的方式,是指衣、食、房、車等生活的條件。

雖然人的生活離不開金錢,如果根本沒有錢,現代人更沒辦法生存。佛也沒有說這些生活的基本條件不能有,但佛要求我們,在一般的情況下,個人的生活應當儘量地簡單一點、樸素一點,只要能夠生存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生活得太優裕。少花一些精力來追求物質財富,過簡單的生活,也就是說不能太奢侈,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來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佛告訴我們的生存方式。

生存的意義是什麼?關於生存的意義,雖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最終的意義,就是要為解脫做一些準備。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往解脫方面去想,透過輪迴過患、死亡無常等修法來培養出離心,走上解脫道,就是生存的意義。因為真正能夠走上解脫道,就徹底地解決了我們的生老病死。如果是大乘佛法的話,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且也可以逐漸解決所有眾生的生老病死。

一鍵清空你的“慾望清單”

9102了,換個活法吧!

作為一個佛教徒,究竟該怎麼樣生活,釋迦牟尼佛早就給我們制定了一個模式,作為佛陀的後學者,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遵循這個共同的生活模式。

釋迦牟尼佛在律藏裡面對出家人說:生活不能墮兩邊。所謂“墮兩邊”,也就是指陷入兩個極端。

中觀也提到兩個邊,是指常見和斷見。生活的兩個邊,是指太艱苦和不知滿足的兩種生活方式。

遠離這兩個邊以後,真正的生活模式是怎麼樣的呢?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生活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佛認為,佛教徒應以自己所處時代的普通生活水平為準繩,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所以,以後我們要儘量地過這樣的生活,只要有車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車;只要有表戴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錶;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牌……少欲知足當然不是叫你不要穿衣服,不要吃飯,那是不可能的。

《親友書》中有個偈頌是這樣說的:“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佛陀諄諄告誡後人:在所有的財產中,知足少欲是最為殊勝的,所以應該恆常知足少欲。知足的人即使沒有財產,也是真正的富翁,因為只有這種人才能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注: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

《慧燈之光(四)》:《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慧燈之光(六)》:《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慧燈之光(八)》:《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

《慧燈之光(十)》:《如何面對貪心》

TAG: 慾望生活生存知足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