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靜染:抗戰時期文化大師的流寓史

作家龔靜染的新書《西遷東還》經由天喜文化出版,於2019年10月正式上市。這是一部講述抗戰後方人物的命運與沉浮的厚重之書,也是一部向一代民族精英和一段歷史歲月致敬的感人之作。

繼《南渡北歸》之後,《西遷東還》再次聚焦抗戰時期的民國知識分子群體,包括馬一浮、熊十力、南懷瑾、賀昌群、葉聖陶、陳西瀅、朱東潤、竺可楨、繆秋傑、範旭東……每一位都是聲名顯赫、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精英人物。抗戰開始,他們的生活軌跡和前途命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轉折,在川蜀之地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印跡。大後方的八年流亡生活是抗戰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但相關的歷史敘述卻近乎貧乏,《西遷東還》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歷史,以非虛構的敘事風格和寫作態度來展現激越時代下的生存現實和精神風貌。

作家龔靜染近年來致力於非虛構寫作,著有《橋灘記》《昨日的邊城》等。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他透過查閱檔案、實地走訪等途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作了細緻入微的探查與研究,對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梳理,再現了他們在戰亂時局下跌宕起伏的命運。作者透過這部抗戰後方文化大師與精英人物的四川流寓史,映照出了亂世中的錚錚風骨,講述了一個個曲折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家簡介

龔靜染

龔靜染:抗戰時期文化大師的流寓史

龔靜染

作家,現居成都。主要作品:散文隨筆集《橋灘記》《河山有靈——岷峨記》《我們的小城》,詩集《整個世界慢慢灰暗下來》,非虛構作品《昨日的邊城》,長篇小說《浮華如鹽》《紙》等。

內容簡介

《西遷東還》

龔靜染:抗戰時期文化大師的流寓史

本書講述了抗戰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西遷至四川大後方的故事,其中包括馬一浮、熊十力、葉聖陶、朱東潤、南懷瑾、凌叔華、賀昌群、範旭東等,他們或創辦教育,或著書立說,或重興實業等,在川蜀之地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印記。

作者透過查詢檔案、實地走訪等途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作了細緻入微的探查與研究,對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梳理,再現了他們在戰亂時局下跌宕起伏的命運。

亂世中大師們的生活

柴米油鹽,婚喪嫁娶,在亂世中大師們到底度過了怎樣的一段生活呢?他們或沉溺山水,迷茫度日;或專心致志,著書立說;或身陷泥沼,苦苦掙扎;或貧病交加,命運多舛……人生況味,各不相同。這其中的種種情狀,也許與我們的想象大不相同,但卻是真實的人世寫照。

書中有不少生動的細節耐人尋味。葉聖陶一家剛從武漢搬到四川樂山的時候,對安寧生活的渴望在《嘉滬通訊》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如物價的便宜讓他欣喜,“肉二角一斤,條炭二元一擔,米七元一擔”,當時的教授們月薪最少也能拿到200~300元。而在有暇之時,教書先生們還常常遊山玩水,連江水中五彩斑斕的卵石也成了生活中的一點樂趣。

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樂山這座小城也受了影響,物價飛漲起來。葉聖陶在樂山被炸之後,經歷了生死考驗,淡然了許多。他搬到了竹公溪,租了間茅屋。野屋有野趣,奈何居家勞苦煩。雖然葉聖陶的薪水不低,但是一家七口人都要靠他養活,生活的重擔讓他很沮喪。為了給長子葉至善辦好婚禮,葉聖陶特地跑了紅十字會,又跑發電廠,還“跟一家江蘇人開的館子定了六桌菜,開了一罈眉山造的仿紹”。參加婚禮的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當時流寓樂山的文化界名流,比如朱光潛、賀昌群、陳西瀅等。對當時生活情狀細緻而生動的描繪,是《西遷東還》這部書的魅力所在。

在該書序言部分,龔靜染寫道:“真實的歷史不應該被刻意壓低或抬高,我們需要的是平視的歷史。”為了創作自己心中平視的歷史,龔靜染透過精煉的文字,將各種真實的史料組合成生動的畫面,而他自己,卻又彷彿置身事外,冷眼旁觀。他至少把握了兩點:不進行主觀臆測,不進行道德評判。

龔靜染:抗戰時期文化大師的流寓史

葉至善與父親葉聖陶

馬一浮與熊十力的友誼和分歧

《西遷東還》第一篇,講的是馬一浮的故事,提到了馬一浮與熊十力之間的友誼和分歧。兩人在1929年相識之後,經常書信交流,成為好友。抗戰之後,馬一浮在樂山創辦復性書院,邀請熊十力前來講學,而熊十力到樂山不久,遭到日機轟炸,住宅被焚,左足受了輕傷。馬一浮因為忙於其他事情,並且認為熊十力傷勢並不太嚴重,所以沒有盡到“調護之力”,讓熊十力感到自己沒有得到尊重。結果,沒過幾天便拂袖而去。

大師之間的瓜葛,有時在常人看來,很難理解。金庸先生去世後,李澤厚應邀為《明報月刊》寫悼念文章,回憶起早年要出國,經香港去見金庸,金庸給了6000美金,但李澤厚認為太少,不僅沒有要,還為此耿耿於懷20多年。這篇文章問世後,引起了網友熱議。當時,有網友分析,或許是李澤厚認為6000美金,配不上自己的身價。

但是,歷史寫作和網路評論不同,對於過去事情的真實還原,永遠是歷史寫作的命脈所在。由於對歷史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已無從考證,所以,寫作歷史隨筆,最重要的是展現客觀存在,而不做主觀臆測,龔靜染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對馬熊之交的決裂,龔靜染還做了其它更多的鋪墊,一是兩人初次相遇,雖然相見甚歡,但也已顯現分歧,“極論常變之理,熊先生主變,馬先生則主變中見常”;二是對創辦復性書院的目的,馬一浮認為書院應窮究義理之道,而熊十力則主張學以致用。所以,根據這些資料,熊十力離開復性書院,也許更多是由於思想上的不同。但是,對於這一點,龔靜染並沒有下定論。當然,除了當事人,也沒有人能做出定論。

龔靜染:抗戰時期文化大師的流寓史

熊十力與馬一浮

真實呈現情感歷程

在《凌叔華: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裡,龔靜染對凌叔華的情感歷程,進行了細緻的描述。

凌叔華出身於名門豪族,與林徽因和冰心,並稱為民國“文壇三才女”,與她的才華相比,同樣引起世人關注的,還有她的感情經歷。她曾與徐志摩有過一段戀情,之後與陳西瀅結婚,然後還和武漢大學的外教朱利安·貝爾發生了婚外情。

當朱利安剛到武漢時,陳西瀅對他進行了很好的照顧,但是,朱利安卻與凌叔華髮生戀情,陷入強烈的情慾中。而且,這段婚外情,不僅陳西瀅,很多人也都知道。後來,朱利安被迫離開武漢大學,但凌叔華卻還是與他藕斷絲連,直到1937年春天,朱利安在西班牙馬德里保衛戰中,遭遇炸彈襲擊身亡。

朱利安死後,凌叔華還和朱利安的姨媽、著名的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保持通訊聯絡,一直到伍爾夫1941年自殺身亡。或許受伍爾夫《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的影響,1943年陳西瀅赴英國工作後,凌叔華在樂山萬佛寺旁建起一棟小樓,可以遠眺岷江、大渡河和樂山大佛,開啟了一段自由的恬靜生活。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現在,才女和婚外情這兩個關鍵詞,足以讓此事登上熱搜。至於是衝破封建思想桎梏,追求真愛和幸福;還是罔顧傳統道德倫理,背叛愛情與良知,都可能成為網民議論的熱點,甚至進行人肉搜尋,實施網路暴力。但龔靜染對於這一切,只是娓娓道來,透過陳小瀅《回憶我的母親凌叔華》、葉君健《陳西瀅和凌叔華》等史料,將事實呈現出來,至於誰是誰非,並不作出評價。

為創作平視的歷史,龔靜染還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在《黃汲清:尋找黑滷》中,他通過幾十封信進行拼接,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將歷史的真實性最大程度地還原出來。龔靜染的這種寫作方式,與當前一些調侃式,甚至惡搞式歷史寫作,形成了鮮明對比。兩相比較,無疑創作平視的歷史,更符合歷史寫作的初衷。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

TAG: 龔靜染熊十力凌叔華歷史陳西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