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這句話,被奉為中國處世哲學的經典,上善,也就是指最高的道德、最高的德行就是水的德行,水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物質,水滋養生命、恩澤萬物,但是永遠不去與萬物爭奪、爭搶,水也不會與萬物發生爭執、矛盾,人喜歡往高處走,去爭奪名與利,但是水卻是向低處流,人喜歡待在安靜、平和的環境中去享受生活,但是水卻劍走偏鋒,往往都是激流險峻處彙集,人喜歡待在乾淨、整潔的地方,以顯示自身的高貴,而水最終卻要流淌到骯髒、汙穢的地方,水往往與人相反,人去追求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要了解自然,最後做到征服自然,而水卻安之若素,無形無狀,可以適應任何環境,水是無為的,水卻總是做人們所厭惡的事情,卻成就了水的大善、上善。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分支,在東漢時期開始融合,不過儒、釋、道三種文化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儒家是提倡修身齊家,然後積極入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都是儒家精神的代表,所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儒家是主張鼓勵去爭、去搶的,奉獻自己的一切為民請命,為君盡忠,為往生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釋強調的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而道家提倡的是無為而治,與世無爭,一個是出世或者入世,一個是博愛,另一個是避世,所以最受統治者歡迎的肯定是儒家,因為儒家的思想可以與治亂世須用重典與王霸、權利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所以儒家就成為了當時統治者提倡的顯學。

不過,我們回過頭來細細品味道家的與世無爭,真的就是掩耳不聞窗外事嗎?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老子云: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本質上還是在強調一個“爭”,只不過老子不提倡在儒家那樣的透過權力、透過強硬的方式去爭奪,而是透過一種迂迴的方式,採取一種超然的態度去為人處世,道家強調的爭,是多個方面的,有時候不一定非要強硬才能爭,有些事情也不是透過強硬的方法能爭的到的,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但是水卻能將堅硬的石頭擊穿,水滴石穿就是這樣一個典故,有時候不一定非要積極的去爭,有些事情也並非依靠積極才能完成的,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道家鼓勵的爭,往往是一種基於事物本質的深度思考,跳出世界看世界,跳出現象看本質,於是得出了最大的道德是不爭的,最大的智慧看上去是愚蠢的,最廣泛的規律其實是簡單的,最大的仁愛其實就是無為的。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古人常說:釋是解救百姓,解救眾生的,而儒是統治者、是士人所需要的,往往道才是救人心的,不過很多的統治者僅僅是記住了亂世須用重典,卻忽略了亂世的產生往往是先禮樂崩塌,人心喪亂,所以在重的刑法也僅僅是約束的,是暫時的,而解決亂世的根本在於用道去解救人心,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如果每個人都夠擁有像水一樣高貴的品格,那麼就不會存在爭鬥、戰爭,世界才能真正的歸回到最簡單的狀態:無為。

TAG: 儒家亂世道家水是與世無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