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人物:

洪埔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洪埔

(1610年-1678年),本為四平戲著名師傅,後隨戲班流動至南安濱海一帶,入贅石井鎮岑兜村。他將四平戲、宋江戲、竹馬戲等民間戲曲相融合,並加以改造、創新,形成福建獨具地方特色的獨立劇種——高甲戲。因此,洪埔被尊為高甲戲“戲公祖”。

遺蹟

岑兜古戲館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岑兜古戲館位於岑兜村西角份,具有300多年曆史。館內詳細介紹高甲戲的前世今生、閩南高甲戲名藝人、岑兜村高甲戲藝人,並珍藏高甲戲演出用品。相傳,古戲館為洪埔所建。

王侯將相藏漁村

岑兜戈甲名天下

蘇清彬

從明末清初緩緩走來的高甲戲,上世紀60年代迎來它的高光時刻:《連升三級》多次晉京獻演,轟動一時,郭沫若、田漢、老舍、鄧拓等文學大師為之題詩撰文,盛讚高甲戲丑角表演藝術“登峰造極”,譽稱《連升三級》為“南海明珠”。

泉州高甲戲,三級喜連升,

獨闢新風格,時翻古樂聲;

狀元無點墨,皇帝似多情,

入骨肆嘲諷,人民眼更明。

老舍先生的這首詩道盡《連升三級》乃至高甲戲的輝煌。殊不知,威名遐邇的高甲戲卻是由300多年前的一介鄉野村夫、南安人洪埔所建立的。

改良宋江戲

洪埔是誰?回望他的人生,更像一場戲。

洪埔本為江西人氏,是四平戲師傅,於閩贛交界區域以藝為生。明末時,跟隨戲班流動到閩南一帶演戲,因戲班內部有隙,在漳州一帶就地解散。但他並未放棄演戲,而是投身於竹馬戲演出。後來流落至南安石井岑兜村,並留在這裡娶妻生子。洪埔原本不姓洪,只因入贅,便依習俗改了姓。如今,岑兜村西角份的族譜中,仍然可以找到他的名字。族譜上記載,洪埔為岑兜十一世。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位於岑兜村的洪埔塑像。

歷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與其說是洪埔選擇了岑兜,不如說岑兜留下了洪埔。

岑兜村與小嶝島隔海相望。雖說靠海,但當時漁業並不發達,退潮時就變成淺灘,村裡人無須坐船,沿著淺淺的海灘,就能走到小嶝島,島的對面就是金門。加上當地耕地少,土地貧瘠,常有海潮成災,世代岑兜村人迫切需要找到謀生的手藝,唱戲成為他們的一門生計。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岑兜村靠海少地,高甲戲在這裡發祥。

彼時,閩南民間,逢年過節,迎神賽會,盛行表演“宋江戲”,有時會化裝歷史大型人物,如《水滸傳》《西遊記》,騎上馬隊數十雙,遊行數十里,甚是熱鬧。路過此地的洪埔心生歡喜:村民不僅熱衷戲曲,還形成一定氛圍。於是,他選擇定居下來教習戲藝。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岑兜村一角,高甲戲3D牆繪。

自唐朝王審知入閩以來,中原文化藝術逐漸南遷。福建閩南一帶,一種古老的民間文藝——“唱南曲”流傳至明王朝:西漢張良吹散楚兵的洞簫,漢代昭君出塞馬上手抱的琵琶、二絃、三絃、拍板等五音,纏綿深沉,聲聲入耳。

與南曲清唱表演方式不同,作為民間小劇,宋江戲以武打見長,沒有說唱,沒有故事情節,也無文武器樂配合。身穿鎧甲的民間藝人,手持干戈劍槍等十八般武器,在廣場上操演“八卦陣”等陣圖,爾後操練各式武打拳術。

見識廣博的洪埔,戲文、表演、曲牌、文武樂場等,樣樣精通。但他對閩南流行的宋江戲有一番看法:在婚誕喜慶,被聘請戲大事鋪張,耗資甚巨。對於這種陋習,他萌生了改革的念頭。唱戲為生的洪埔,倡導將其改為“倩戲”(僱戲),倩者只需付一定的戲資即可,不要像以前那樣揮霍。

其次,他在四平戲“一人唱,眾人和”的基礎上,融合宋江戲的精彩武打,竹馬戲“騎著竹馬出場,邊舞弄邊唱曲”等其他劇種表演特色,去蕪存菁,重新創作。於是,有了高甲戲的雛形。

人稱“戲公祖”

洪埔之所以能登上高甲戲“祖師爺”寶座,得益於他讓它成為一種地方劇種。明朝時代的泉州文化藝術繁榮,民間有百戲,南曲、宋江戲、木偶戲、梨園戲等戲曲爭奇鬥豔,百花齊放。

高甲戲脫胎於“宋江戲”,又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突破劇目限制,豐富演出劇目。不拘於時的洪埔,根據明代貪官汙吏多的特點,主持改編創作了《單刀赴會》《鴻門宴》《三氣周瑜》等諸多歷史劇,由於劇目多以忠孝節義、朝政忠奸以及公案為主,有除暴安良、懲治奸臣、伸張正義等故事情節,一經面世,就深得戲迷喜愛。明末至清初年間,泉南、同安一帶喜慶節日,盛行僱請岑兜戲班熱鬧助興,洪埔師徒戲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岑兜村高甲戲藝人輩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滋養一方文化。身處文化底蘊深厚的泉州,洪埔還從閩南人喜聽樂聞的南曲中選取曲牌曲調,作為主要唱腔,有固定曲牌,有特定表演程式。因大多演歷史大型劇,原本依舊四平戲三花、三生、三旦等九角來表演,人數已經不夠用。洪埔在九個角色的基礎上,又各增加一個副角,共十八個角色,正角演文戲,副角演武戲。如此一來,就容易演文戲、武戲及半文武戲,則謂“九角戲”。

至於高甲戲名稱的由來,流傳較多的有兩個版本:一說演出時搭高臺,穿戰甲,拿戈槍,故稱“戈甲戲”(“戈”與“高”閩南語音同)。另一說法是因為戲班到海外演出,僑胞稱家鄉來的戲是高等甲等戲,戲班回來就自稱為“高甲戲”。

不管稱謂從何而來,這位“南安女婿”為高甲戲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記載:洪埔編排積累了一套固定劇目……較多“大氣戲”都要有定型的唱白,定型的場次和表演,由於編演了“劇種統一定型劇”,使後來不同地方班社,不同年代科班,不同師承教傳,可同臺合演一個劇目,或幾個戲班架設聯臺,同樣劇目演出,能夠同功同曲同鼓點,同始同終的表演,從而引起廣大觀眾的注目,後人呼其為“戲公祖”。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南安高甲戲《鄭成功》。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南安高甲戲《清客》。

“戲公祖”名不虛傳。過去,戲班同人,每為藝事爭得面紅耳赤時,總要說句口頭禪:“不信,去問南安岑兜戲公祖”。

十家九唱戲

時光鬥轉,作為高甲戲發祥地,岑兜村一直流傳著一則故事。

岑兜村北山坡頂,石蓮公路兩旁各有一墩巨石,北邊叫“石墓牛”,南邊叫“石墓廳”,形狀宛如一擔書籠。傳說從前有位地理大師,路過此地,贊曰:“書岑兜下結陽居,應為文人比肩,官宦接踵。”然而,進村仔細檢視,卻不見坊碑府第遺蹟,祠堂裡連塊匾額也沒有。大師滿腹疑惑,從有名望的老人口中才得知:岑兜村歷代教習九角戲,名角輩出,各家各戶若無戲角色,也有擔籠夫。大師嘆曰:“帝王將相,盡出於此也!籠,原來是戲籠。”

岑兜村一代代老藝人,便是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的。這個面積1。77平方公里、人口2600餘人的小漁村,曾因“十家九戲”被稱為“戲窩子”,高峰期由石井藝人在各地組建的戲班不下200多個。儘管村裡現僅剩一支高甲戲劇團,但高甲戲早已名揚四海,走上大雅之堂。而村民每年正月初五依然保持一個傳統——做“天公生”。

正月,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月份。特別是正月初九這一天,閩南一帶到處能聽到鞭炮聲,家家戶戶都在正廳前面,放置八仙桌,擺上貢品,為玉皇大帝慶生,即為做“天公生”。

在喜慶的正月裡,高甲戲一度成為豐盛的精神食糧。以往,每年的這個時候,岑兜村民顯得特別忙碌。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挑著戲籠,組團四處演戲,只好提前操辦這一民俗。此舉延續數百年之久。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揭秘!南安這個上門女婿,幹了這件事,威名動天下……

在岑兜村舉行的高甲戲拜師儀式。

“戲公祖”已逝,岑兜村地位猶在。至今,但凡有人組建高甲戲班、劇團,都要不遠千里到岑兜古戲館拜師。頭戴一頂黑色帽子,兩鬢髮白,蓄著白鬍須,目光炯炯有神,正襟危坐……廳堂懸掛著的洪埔師畫像,令人肅然起敬。古戲館前,原本有個古戲臺,相傳由洪埔建造起來的。300多年前,這裡是岑兜高甲戲藝人排戲切磋的地方。

2006年,孕育於明末清初的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的風塵淹沒太多的過往,今日再拾洪埔故事,僅僅是歷代藝人口口相傳的一些零星碎片。記者:蘇清彬李想

TAG: 高甲戲岑兜村洪埔岑兜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