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 《競石說》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 《競石說》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過程中,由於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

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君主,對於君主制定的方針政策,建立的政治體制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範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並不矛盾的統一,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

擴大化的“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 《競石說》

中國曆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者選擇了“孝”作為其主流價值觀,並將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範疇的重要內涵一直髮展傳承著。

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為“父母官”,君如父,官如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 《競石說》

儒家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

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代忠順“父母官”的奴才,甚至成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準(孝廉)。

學會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 《競石說》

因為不孝是可以定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

有了家庭裡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封建王朝的君主,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

所以

梁啟超說,歷代封建王朝極力推行“愚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而沒有“愛國”的概念。

(黃競石。2020。10。13)

本文為

《競石說》

卷六“現代孝道觀”之第二篇

《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TAG: 父母不孝封建王朝孝廉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