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以男子包紮白色頭巾、穿著及膝的白色七分“長檔馬褲”而得名。白褲瑤服飾是瑤族服飾中最有代表性的。2006年6月,瑤族服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南丹縣八圩、裡湖瑤族鄉,極少數在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傳統的白褲瑤族服飾,分男裝和女裝,節日盛裝和便裝,其服飾圖案以雞仔花為主要紋飾,體現出白褲瑤胞對雞的崇拜。婦女夏天的服飾上衣是前後兩塊布,很隨意的搭在肩上,而裡面什麼都不穿,側覽女性雙乳若隱若現,“兩片瑤”就源於白褲瑤族婦女夏季服飾。下身是藍白相間、絢麗的百褶短裙,上衣背上繡有瑤王印圖騰。不過,現在的白褲瑤族年輕一代平時很少穿白褲瑤的服飾,只有在傳統節日和出席紅白喜事活動,才見到“原汁原味”的白褲瑤族服飾。

白褲瑤男盛裝在整體造型上像一隻雄雞,上身為黑色立領對襟短衣,在衣領、袖口及衣襬處以寬約8cm-10cm的湖藍色布料鑲邊,衣服的腳是雞的尾巴,兩邊是雞的翅膀。腰部兩側和底擺處裝飾著雞仔花等圖案;下裝為白色寬襠過膝的七分“長檔馬褲”,膝部繡有五條紅色花紋,相傳這是瑤王與外族戰爭時留下的血手印,繡在衣上以示紀念,也是白褲瑤族服飾上頂禮膜拜的圖騰標誌。

南丹白褲瑤婦女精於紡織,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製作技術。白褲瑤的服飾製作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經過紡紗、織布、描圖、蠟染、刺繡、縫製等30多道工序,其中許多工序都受季節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延續至今的白褲瑤服飾文化,昭示著在遠古時代,白褲瑤群眾就已經學會運用抽象的民族文化符號,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意念,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整體來說,白褲瑤服飾寓繁於簡,注重整體視覺效果的統一,在裝飾上將多種裝飾元素按照自己的民族審美和服飾文化的表現需求進行有機組織,輔以獨特的裝飾工藝手法,顯示出對美的塑造的高度掌控能力。

隨著社會進步,物資流通、人員流動與交流,年輕一代單純穿民族服裝的大為減少,現在服裝的便攜、輕便、便宜,年輕一代的雖然外套還是民族服裝,各式秋衣、毛衣、健美褲、連褲襪、高跟鞋已是標配。現代服裝在影響白褲瑤族的生活,常服已經是現代服裝和民族服裝的混搭,造成很多年輕人平時已經很少穿民族服裝,只有紅白事才盛裝出席。

此組作品入選“2019 第四屆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白褲瑤族居住在喀斯特地區,是國家貧困地區。南丹縣政府建設了瑤鄉新區,異地搬遷了深度貧困的瑤民,深山中的白褲瑤搬進了寬敞明亮、乾淨整潔、設施齊全的瑤鄉新區,共同走向富裕。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新舊民居 白褲瑤族居住在喀斯特地區,山多地少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飲水困難、生態脆弱、通訊不暢的大石山區。原居住房子大多是土胚房,現在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很多都改建成寬敞明亮、乾淨整潔的磚房。極度貧困、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住戶,大多透過異地搬遷到集中的瑤寨新區居住。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白褲瑤的高腳穀倉 這種穀倉極為簡單,但非常實用,其一,穀倉承託在四根木柱組成的井字構架上,可以防潮;其二,四根木柱頂端各倒置一個大肚小口的陶罐,可以防鼠;其三,遠離住宅,既可以增加居住面積,又可以避免不幸火災之損失。瑤族民風淳樸,穀倉雖遠離宅屋,稻穀卻無人偷竊。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舊民居 白褲瑤族聚居在喀斯特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飲水困難、生態脆弱、通訊不暢。通過當地政府的扶貧搬遷,他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在發生變化。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守望 白褲瑤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與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大多時候都是老人在守望著村落。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深度貧困的瑤民將從山區的土胚房搬遷到瑤鄉新區,古老的村落將慢慢消失。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新民居 南丹縣政府近年建設了瑤鄉新區,新民居保持古老白褲瑤族的民居特色,建築風格都融入了牛角、瑤王印、陀螺、銅鼓等瑤族文化元素。異地搬遷了深度貧困的瑤民,深山中的白褲瑤搬進了寬敞明亮、乾淨整潔、設施齊全的瑤鄉新區。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打銅鼓 銅鼓是白褲瑤文化重要代表性象徵之一,是虔誠禮拜的神器和民族精神的象徵,人氣興旺的寄託。一人敲打,另一人手持風桶跟著節奏向鼓腔內抽送產生共鳴聲,銅鼓聲聲聲相伴。瑤族群眾喜事、白事都敲銅鼓,而且必著白褲瑤族盛裝出席。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銅鼓 白褲瑤把銅鼓看是本民族的象徵,人氣興旺的寄託。在3萬多人的白褲瑤人口中,總共儲存有300多面銅鼓,這其中既包括祖傳的老銅鼓,也有新鑄的銅鼓。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鳥銃 在廣西南丹的白褲瑤族,家家都有槍,白褲瑤男人只要出門,那杆槍都得背上,槍差不多成了身份的象徵……儘管白褲瑤擁有的槍支,但從未用槍傷過人,歡迎來客的最高禮儀就是鳴槍。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長席宴 白褲瑤族人每逢重要節日,都有舉辦長席宴的習俗,千人長桌宴大家吃的是家的味道。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拜牛 白褲瑤民風淳樸,喪葬習俗尤為獨特,整個葬禮悲壯、肅穆、祭祀氣氛凝重莊嚴。參加葬禮的親友依次按男女排著隊,順時針繞牛一圈,哭逝去的親人,哭即將隨逝者而去的牛。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洗衣 白褲瑤族居住在大石山區,水資源奇缺,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她們每天要把全家要洗的衣服挑到山下的河邊洗,洗的最後一件衣服就是她們身上的那一件,並在河灘曬乾才回家。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曬紗 白褲瑤族婦女紡紗織布做衣,新買的棉紗要經過蒸煮、漂洗、涼曬才可織布,而年輕一代的白褲瑤婦女大多直接到市場上買白布。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跑紗 白褲瑤的婦女們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女子都必須要學會這一整套的工藝。織布前先把紗線理好繞成捆,跑的紗線有多長織出來的布就有多長,大多是幾個鄰居互相幫忙才完成。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選紗線 白褲瑤族婦女紡紗織布做衣,現在大多是從市面上買紗線來織布。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上蠟 用蠟刀蘸上融化之蠟水,描繪瑤王印或者其他圖案於白布上,再經過靛藍染液浸染,加溫煮化蠟塊,留下白色圖案,而白布染成藍色,為下一步刺繡留下圖形。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縫製 染布、刺繡完成後,就開始縫製,大多時候是純手工一針一線縫製。現在有的已經開始用縫紉機縫製服飾。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藍靛染 藍靛染布是一項古老的工藝,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瑤族婦女用藍靛草來提取染布用的靛泥,隨時染藍、青棉線和青布。縫製衣物的白棉布用藍靛這種天然染料染色,其色澤與一般的機織布印染有所不同。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傳承 白褲瑤族大人小孩每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紅白事都必須盛裝出席,民族服飾的傳承,從小就開始影響。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盛裝 女盛裝分冬夏兩種,夏裝最為精美,夏裝上衣俗稱“褂衣”,前後衣片用 兩塊布料縫合而成,無領無袖,僅肩部相連,在造型上保留人類服飾早期“貫頭衣”的形制,背後繡花枕頭有瑤王印,因此白褲瑤又被稱為“兩片瑤”;下裝為藍色蠟染及膝百褶裙,裙襬以紅色花邊為裝飾。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變遷 隨著社會進步,物資流通、人員流動與交流,年輕一代單純穿民族服裝的大為減少。年輕一代的雖然外套還是民族服裝,各式秋衣、毛衣、健美褲、連褲襪、高跟鞋已是標配。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變化 現在服裝的便攜、輕便、便宜,造成很多年輕人平時已經很少穿民族服裝,只有紅白事才盛裝出席。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傳統 白褲瑤男盛裝在整體造型上像一隻雄雞,上身為黑色立領對襟短衣,下裝為白色寬襠過膝短褲,膝部繡有五條紅色花紋,形似五指,腿部是刺繡的綁腿。父子趕街是讓兒子從小感受本族的傳統。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銅鼓舞傳承 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是白褲瑤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傳統舞蹈。舞姿模仿猴子摸、爬、攀、蹲、拋等生活特性,充分展示了白褲瑤勤勞善良、崇尚自然、粗獷樸實的民族風格。銅鼓舞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南丹縣從小學就開設銅鼓舞課程。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服飾的傳承 白褲瑤族年輕一代平時很少穿白褲瑤的服飾,只有在傳統節日和參加紅白喜事活動,才見到“原汁原味”的白褲瑤族服飾。

黃平強:白褲瑤族的傳承與變遷

瑤鄉新區。 南丹縣政府異地搬遷了深度貧困的瑤民,居住環境得到徹底改變,深山中的白褲瑤搬進了寬敞明亮、乾淨整潔、設施齊全的瑤鄉新區。他們繼承的是憨厚、樸實、勤勞、勇敢的淳樸民風;變的是閉塞的環境,貧瘠的土地,脆弱的生態。當今的白褲瑤族已經全部脫貧,與其他民族一道共同走向富裕。

﹌﹌﹌﹌﹌﹌﹌﹌﹌﹌﹌﹌﹌﹌﹌﹌﹌﹌﹌﹌﹌

黃平強,又名黃萍強,任職廣西日報社。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商管理學博士學位(DBA)。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廣西民俗攝影協會副秘書長,廣西青年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廣西師範學院(現南寧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黃平強同志1994年至今一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無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動始終堅持攝影創作與研究,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攝影作品6000餘幅,文字作品50餘萬字,幾百幅攝影作品在省、市、自治區及全國、國際大型攝影藝術展覽中多次入選、參展、獲獎。多幅攝影作品和多篇文章分別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和廣西新聞獎一、二、三等獎。2018年加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東南亞銅鼓數字化記錄與研究”(編號17ZDA163)課題組成員,擔任首席攝影師。

其從事攝影工作20多年來,始終堅持紮根本土、深入基層群眾之中,為百姓造像,為歷史留真,拍攝了大量有時代感,有真情實感接地氣的攝影作品,他跟蹤拍攝廣西多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先後拍攝了賓陽炮龍節、靈山煙墩大鼓、欽州跳嶺頭、苗族苗年、南丹勤澤格拉(銅鼓舞)、資源河燈節、壯族打扁擔(馬山縣)、馬山壯鼓等20多個非遺專案的拍攝,現在還繼續策劃拍攝其他非遺專案中。這些攝影作品記錄廣西在改革開放程序中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節點和符號,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多年來一直堅持攝影理論研究及教學工作,除了為廣西師範學院(現南寧師範大學),欽州學院(現北部灣大學)在校學生講授攝影課程外,經常深入基層為企事業單位、及市、縣宣傳系統等單位講授攝影知識,普及攝影技術,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為培養學員作無私奉獻,先後進行百餘次攝影講座,教學服務近萬名學員。

﹌﹌﹌﹌﹌﹌﹌﹌﹌END﹌﹌﹌﹌﹌﹌﹌﹌﹌﹌

編審:方學輝、黃一鳴

審校:劉小利、黃小濤

﹌﹌﹌﹌﹌﹌﹌﹌﹌﹌﹌﹌﹌﹌﹌﹌﹌﹌﹌﹌﹌

謝謝您對我們的支援!我們會更加努力!

﹌﹌﹌﹌﹌﹌﹌﹌﹌﹌﹌﹌﹌﹌﹌﹌﹌﹌﹌﹌﹌

TAG: 瑤族白褲白褲瑤服飾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