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非遺】績苴歌從何而來?走進梅州豐順,瞭解百年績苴的傳承保護

“纖纖細手織歲月,織女盼牛郎,苴籠圓膝帕方,溪水倒影績苴娘……人說湯坑好風光咧,最美不過績苴娘呦……”去年,舞蹈《苴娘》亮相廣州塔,獲贊頻頻。

績苴娘,何人?作為《苴娘》的作曲者,豐順縣退休幹部陳光華頗有感觸地說,“苴娘即為績苴娘,我的母親徐清花就是績苴娘,豐順縣績苴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徐清花,1922年出生,是一位百歲壽星。她的巧手與績苴相伴走過百年風雨,見證績苴的興與衰。

2009年3月,反映績苴技藝的績苴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11月,徐清花被列入梅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歷經歲月洗禮,而今這種曾經隨處可見的績苴技藝,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從技藝到歌曲,績苴歌從何而來?未來走向何方?績苴歌又是否能繼續唱下去?日前記者就此走進豐順縣,聆聽績苴歌的呢喃細語、低聲吟唱,瞭解績苴技藝的傳承保護。

【客家非遺】績苴歌從何而來?走進梅州豐順,瞭解百年績苴的傳承保護

績苴工具。 通訊員/受訪者 豐順縣 供圖

流傳百年 績苴技藝曾經廣泛流傳

績苴,從何而來?源於自然,源於生活。

豐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展示廳內,一臺木質機器靜靜放置著,結構與普通的紡織機無異。斑駁的使用痕跡,似乎在講述著過去的點點滴滴。

“這個就是績苴的機器,有些零件已經很難找到了,但整體還是完整的。績苴時機身要有一定的傾斜度,婦女們端坐在機器這一端,雙腳踏板上下交替,雙手輪換著操縱機杼和梭子。”陳光華熟練地介紹著。眼前的機器,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績苴,是用植物苧麻莖杆外部的一層皮,將纖維擷取出來晾乾。析線時泡溼浸透後,析成一條條的麻絲,再拼接成麻線按順序盤放在苴籠中,待繅苴使用。故績苴技藝盛興之時,豐順當地群眾有種植苧麻的習慣,以保證原材料的充足。

據傳,績苴技藝已在豐順縣湯坑、湯西、湯南一帶流傳300餘年,起源何處已經難以考究。其中一種起源說法,便是由潮汕地區傳入並加以改良,具有客潮相融的發展特點。

關於績苴,《豐順縣志》曾如是記載:“三區(即湯坑區)人稠……其居鄉者,男則經商、操舟、種蔗製糖、花生制油;女則樵薪,耕種之餘,歲必績織苧布兩匹,以一匹易棉布。”,並有“夏布,湯坑產為良……。苧布甲於天下,其色如玉,其縷如絲。湯坑夏布,有長袍一襲輕十兩者。”的說法,可見其精細。

此外客家情歌《十二月想妹》中,亦有“正月想妹轉孃家,三斤苧來四斤麻”的描述。“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發現績苴是當地婦女在耕種之餘、利用農閒時間進行的。‘歲必績織苧布兩匹,以一匹易棉布’,從側面反映了績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每年必定績兩匹,一匹為夏天自用,一匹易棉布做冬服。”陳光華告訴記者,在他的兒時印象中,村中家家戶戶都是會績苴的,由家中婦女完成。

績苴技藝的盛行,除了由當時的物質條件決定,亦離不開當地的風俗習慣。“過去豐順這邊有個習俗,孩子結婚時母親要織蚊帳送給孩子,往往一頂蚊帳就要耗時一年半載。”陳光華回憶,自己兄弟4人結婚時,母親給每個人都織了蚊帳,他的至今儲存完整。

績苴,全靠手工製作。從纖維擷取到析線、接線系列步驟,繁瑣而耗時長,看似簡單的步驟卻往往需要績苴者的細心、耐心。

徐清花,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績苴技藝。如今年過百歲的她說起績苴,雖記憶不完整卻也能道出一二,“不知不覺就做了一輩子,還記得早些年拍過一些照片和影片。”

【客家非遺】績苴歌從何而來?走進梅州豐順,瞭解百年績苴的傳承保護

從纖維擷取到析線、接線系列步驟,績苴技藝繁瑣而耗時長。 通訊員/受訪者 豐順縣 供圖

一組拍攝於2008年的照片,記錄著徐清花老人績苴的全過程。多年前,徐清花老人還會動手績苴,傳授其中技藝要點給陳光華的嫂子陳蓮玉。

“我小時候也有看母親晚上利用空餘時間績苴,但沒有特地學習。”陳蓮玉說。結婚後,徐清花老人在績苴的時候,陳蓮玉也會在一旁幫忙、學習。

“要績苴的時候就這樣用夾子夾,夾軟之後撕開接起來。最難的就是這個接的環節,要搓一下,反過來再搓一下。力氣用得不對或者方法不對,就接不了。”如今對於績苴技藝,陳蓮玉早已輕車熟路。

【客家非遺】績苴歌從何而來?走進梅州豐順,瞭解百年績苴的傳承保護

豐順縣績苴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清花績苴現場。(2008年攝) 通訊員/受訪者 豐順縣 供圖

由於傳統習慣加之風俗所促,數百年來,績苴技藝在豐順縣湯坑、湯西、湯南一帶廣為普及,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成了當地婦女們必不可少的隨身手藝,成為過去貧民階層為解決日常生活、衣著以及用來作為商品交換的一種手段。

在《湯西石湖績苴歌》中,歌詞“六月績苴六月天,有布去賣正有錢,買塊豆乾等細仔,母子吃到(時)笑漣漣哪……”便足以佐證,績苴產品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具有商品交換的功能。

以字行腔 績苴歌詞鄉土氣息濃厚

績苴歌,從何而來?源於績苴技藝,源於群眾藝術創作。

說起績苴歌,陳光華總能哼出熟悉的旋律,唱出具有特色的歌詞。這些早已經印在他的腦海裡,既有源自母親的影響,亦有他自己對績苴歌的收集整理。

【客家非遺】績苴歌從何而來?走進梅州豐順,瞭解百年績苴的傳承保護

說起績苴歌,陳光華總能哼出熟悉的旋律,唱出具有特色的歌詞。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顧名思義,績苴歌就是在績苴的時候唱的歌。”出生在豐順縣湯西鎮的農民家庭,陳光華對民間文藝有著自己的探索和追求。從小對績苴歌耳濡目染,讓他對績苴歌的收集整理多了一份堅持與執著。上世紀70年代末,在豐順縣文藝宣傳隊工作的陳光華便常常下鄉收集有關績苴和績苴歌的材料。

呢喃細語,低聲吟唱,是績苴歌的重要特徵之一。績苴歌以字行腔,在吟唱之中帶有幾分口語化,是完全可以自己碎碎念來抒發或交流感情的。

其歌詞是以一年四季十二月為基礎,結合每個月績苴、氽苴、織布、賣布等特點,透過用敘述的形式,表達了婦女們當時的思想感情,反映了這一階層的生活概貌。歌詞樸實通俗、節奏鮮明,句式結構較為規整,是民間獨特的多段體結構。

從詞來看,績苴歌帶有節氣、風俗、地方文化的烙印。如“四月績苴禾苗長”“七月績苴秋風涼”都言簡意賅表達了績苴時節的變化。

“這恰恰也說明績苴歌有廣泛、深厚的生活基礎,它是廣大婦女們集體的、口頭的、實踐的產物。它符合民歌產生、發展於社會實踐,並且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這一普遍規律。”陳光華介紹說。

歌詞除“四月”“五月”兩段是“長、陽”同韻外,其他段都是一段一韻的,貫穿性及邏輯性較差。“婦女們湊在一塊績苴,你一言、我一語、她一段,把自己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的經驗加以總結,透過樸素的文藝形式得以再現。”陳光華表示,績苴歌經過廣泛的口頭流傳後,有人便予以收集整理而形成今天的績苴歌詞。

儘管如此,保留下來的績苴歌詞卻寥寥無幾,史料對此記錄也難以尋找。深究其因,在於績苴歌有歌無曲。

績苴歌主要是豐順縣湯坑、湯西、湯南一帶獨特的民間音樂,流傳範圍小,存在唸白、拖長聲、套唱等多種不同的形式。在曲調上,不難發現湯坑客家方言語氣高低與曲調的旋律動向具有相似之處。

目前,湯坑地區流行的績苴歌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有字無調”,只有歌詞沒有曲調,績苴歌詞純粹只用唸白形式;二是因為“有字無調”而用豐順山歌套唱;三是“有字有調”,但“字同曲異”。

從所收錄下來的歌詞來看,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湯坑地區的客家方言,並且是婦女們直接的勞動語言和生活語言。

豐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示的曲譜,乃是湯西石湖村民吳蕊蘭七十八歲時所演唱的績苴歌,陳光華根據績苴歌特點進行記譜。

【客家非遺】績苴歌從何而來?走進梅州豐順,瞭解百年績苴的傳承保護

湯西石湖績苴歌。

整體來看,績苴歌音樂節奏的劃分、佈局與唸白節奏是一致的。除正月外,二、三、四月亦是如此結構。五、六、七、八月的結束句最後一小節則多出一拍。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有人苦於無曲,又不會即興創作,則用拖長聲的方法。即是延長某個字的音韻,藉此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情。”陳光華認為,這種樂句不規則、不對稱的情況,也正是在“有字無調”的條件下產生的一種拖長聲效果。

此外,十一月、十二月兩段曲首所產生的三連音形態,也並非是歌唱者有意識的創作,而是根據歌詞結構的特殊需要,隨字走腔而成。

日益重視 績苴非遺保護傳承並重

績苴、績苴歌,未來走向何方?在於傳承,在於堅守。

伴隨現代化的程序,許多傳統工藝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其保護與傳承雖過程艱辛但意義重大,績苴技藝、績苴歌亦是如此。

“婆婆之前在進行績苴的時候也會低聲輕吟,類似呢喃自語,現在已經很少吟唱了。”陳蓮玉直言,她也特地學習了一段時間,但長時間沒有去吟唱,也都會忘記一兩句。

什麼是績苴?績苴歌怎麼唱?如今在豐順湯坑、湯西、湯南一帶,已經鮮有人能夠回答,更不用談掌握其中技巧。為此,豐順縣也積極做好績苴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透過徐清花、陳光華等人,採取利用文字、影像記錄,逐步探索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讓其煥發新的活力。

“畢竟現在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這一輩還知道,下一輩就不太清楚,也不感興趣。”陳蓮玉直言,績苴的人少了,會唱績苴歌的人也隨之減少。

以母親的技藝和記憶進行整理,陳光華將湯西石湖的績苴歌寫成論文《績苴歌的形成及其音樂》,發表於《豐順文藝》。2009年3月,績苴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11月,徐清花被列入梅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非遺,不但要延續其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賦予它們在新時代的創新生命力,在技藝傳承中重新定義時尚新內涵。

但此時的徐清花老人年事已高,記憶力也逐漸衰退,存在一定的表達困難和技藝展示障礙。把流傳的績苴歌記憶、藝術保留下來,只能靠陳光華和陳蓮玉平時的積累。

“我們在跟老人聊天的時候,也會偶爾提起績苴。她就會跟我們講一些內容,我們根據內容結合資料進行進一步學習。”陳光華說,雖然內容零散,但也非常具有意義。

2019年5月,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啟動了市級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首批次搶救性記錄的5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徐清花便是年紀最大的一位。

歷時一年時間,第一階段的工作計劃已完成。記錄工作包括了傳承人的口述片、實踐片、教學片和綜述片,以及全套工作卷宗,這為績苴技藝和績苴歌的傳承保護提供了有利保障。

有別於其他民歌的傳承保護,績苴歌是融合技藝和藝術為一體,相輔相成的。

陳光華認為,績苴歌作為來源於群眾生活的藝術,走向群眾才是未來發展的道路。“也就是要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普及,讓更多人瞭解、掌握績苴技藝,以及績苴歌其中的要點。”對於退休後的陳光華而言,讓更多人瞭解績苴非遺,已經成為他的日常。

“湯坑苧布好,千古美名揚……相思縷縷梭中過……”根據豐順湯西石湖績苴歌這一非遺題材,陳光華創作了歌曲《苴娘》,獲得省群文作品評比三等獎。“接下來將繼續創作一些歌曲,儘自己力量去做好績苴歌的傳承與保護。”他說。

大部分非遺專案之所以沒落,並非失去了文化魅力和生命力,只是欠缺一個融入現代文明的契機。如今,返璞歸真成為不少人生活的追求,環保舒適、結實柔軟的土布逐漸得到人們的青睞。績苴是否能以此為發展方向,形成當地有特色的產業?

對此,陳蓮玉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現在也想把這個手藝傳承給自己的兒媳婦,或者開個興趣班,街坊鄰里有興趣都可以過來學習,在傳承中發展。”

“正月績苴是新年……二月績苴春水深……三月績苴(子)三月三……”未來,績苴歌是否能夠伴隨著“唧唧復唧唧”的績苴技藝時常響起,仍需要時間沉澱,需要保護傳承持續發力。

原標題:

巧手績巧嘴吟 績苴忙歌聲揚

績苴技藝在豐順縣湯坑、湯西、湯南一帶流傳300餘年,績苴歌已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黃培強

【通訊員】鄭坤 葉思琪

【作者】 黃培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豐順縣傳承技藝光華湯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