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漢斯·馬克特(Hans Makart) 尼伯龍根的指環

《女武神》女武神騎行↓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1、《尼伯龍根的指環》很長,也很宏大。

《尼伯龍根的指環》(下文簡稱“指環”)還有個名字,叫做“舞臺節慶典三日劇及前夜”。

這個名字一點也不誇張,按照瓦格納的安排,完整演奏這部劇,要

連續演出三天

前夜:《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

第一日:《女武神》(Die Walküre)

第二日:《齊格弗裡德》(Siegfried)

第三日:《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

如果我們不算休息時間,從頭至尾一口氣看完這部劇,

劇作全長在15小時左右

這部劇不僅時間長,演出規模也十分宏大。

一個正規交響樂團滿編人數在60人左右,要演出《指環》,則需要2~3個交響樂團一起演出,最低配也得上百人。

為演出這部作品,瓦格納的投資者路德維希二世為他專門蓋了一座劇院(拜羅伊特節日劇院),之後每年都會按慣例上演這部劇作,並因此形成一個重要的節日,即“拜羅伊特音樂節”。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內部

當你瞭解《指環》所呈現的背景和世界觀,你會由衷的感受到這部作品確實支撐的起這個規模。在科幻片和災難片中,毀滅個地球就算是大場面了。

你再看《指環》的最後一部《眾神的黃昏》,巨人、惡龍、巨蟒、諸神打成一團,至於人類,連出場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毀滅了。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眾神的黃昏》舞臺佈景

最後是星辰隕落,時間都不復存在,能達到這個級別的毀滅,除了《指環》,也就只有滅霸的響指和三體裡的二向箔了。

2、《指環》不是歌劇

(Opera)

,是樂劇

(Music Drama)

《指環》是瓦格納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個古典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創作。

自劇作誕生起,瓦格納就一再強調,《指環》不是歌劇,而是一部“樂劇”。

然而,理解這其中差異的人不多,我也沒見到哪份材料能將其中的區別講清楚。

無論中外,大家混著叫也都習慣了。許多人將瓦格納的“樂劇”當成威力加強版的歌劇,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這完全是瓦格納為了吹噓自己的創作發明出來的詞彙。

實際上,“樂劇”的確與歌劇有很大不同。

首先,在歌劇中,劇情是為歌唱服務的,而在樂劇中,音樂是為劇情服務的。

直接表現就是,欣賞完一部歌劇,你也許記不得劇情,卻總能哼出其中幾首優美的詠歎調。

欣賞《指環》則不同,全域性中震撼和觸動你的部分,歌唱只能算是其中一個不怎麼重要的因素。

從演員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

以第一部《萊茵的黃金》為例,其中主要戲份是中音和低音歌手,你甚至很難在整個劇情中找到一個明顯的,透過高超演唱技巧才能呈現的詠歎調所推出的高潮。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約瑟夫·霍夫曼 《萊茵的黃金》結束場景

但這並不是說《指環》不精彩,而是在瓦格納看來,他想透過這部劇呈現的,遠遠多於幾首好聽的詠歎調。

為了演出這部劇,瓦格納親自寫指令碼、琢磨唱詞、做佈景、設計服飾,甚至設計樂器和劇院。

《指環》試圖做到的,是一部以劇院為載體,將人類所有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那時候還沒有電影和遊戲),整合呈現的“整體藝術

(Gesamtkunstwerk)

”。

這才是瓦格納的野心,這才是“樂劇”含義的精髓,

它不僅不是一部簡單的歌劇,甚至,你都不能僅僅將它當成一種音樂體裁。

講到這裡,你也就明白了《指環》為何自誕生起,一直有很多爭議。

這些爭議主要發生在音樂圈兒中,看不慣瓦格納的,有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聖桑等一票音樂圈兒大牌人物,他們認為玩兒音樂就該好好鑽研音樂,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東西,實在太不純粹了。

至於聽眾們,對於音樂圈兒的爭議,他們本著吃瓜的心態,劇看著爽就行。

於是他們直接用腳投票,《指環》首演時,小鎮拜羅伊特人山人海,來看演出的人超出當地人口好幾倍,連食品供應都成了問題。

3、《尼伯龍根的指環》與《指環王》是什麼關係?

欣賞《指環》時,你會從中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角色。

例如,矮人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魔獸世界》與《魔戒》中的矮人

巨人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異形:普羅米修斯》中的工程師

女武神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北歐神話中的女武神與愛德華·休斯筆下的女武神

雷神

欣賞《尼伯龍根的指環》前,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當今世界上最火的那個雷神爺

等等……

這當然與《指環》錯綜複雜的身世有關。

瓦格納劇作的指令碼直接源自日耳曼敘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同時又吸收了北歐神話《埃達》、《薩迦》、英格蘭英雄敘事詩《貝奧武甫》等等史詩傳說中的角色和元素。

就像我們的文藝作品中總能找到“西遊”、“三國”等元素一般,這些古老的史詩也深刻的影響著歐洲文化。

由此延伸出的來的作品或者相互借鑑,或者共有起源,透過文學、電影、遊戲等各種載體傳遍世界,也為我們所熟悉。

例如,與樂劇《指環》人物劇情套路最像的《指環王》。

雖然作者托爾金堅稱自己“並沒有借鑑過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但人家是牛津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啊,瓦格納寫《指環》時看的那些原始素材,托爾金一樣不拉全都看過,寫出的作品當然“神似”《指環》啦。

所以,《指環》與《指環王》的關係,相當於《大話西遊》和《悟空傳》的關係。

《指環》中另一個你會覺得親切的元素,是其中音樂的呈現形式。

《指環》中所有重要角色,都有自己的主題動機(leitmotifs),熟悉之後,一聽到音樂,你就能知道正在進行的是誰的故事。

《指環》中“齊格弗裡德主題”↓

瓦格納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作曲家,但他卻將這種技術發展到極致,他將這些動機成為觀眾感受劇作的“感知線索”。

這種技巧後來被大量應用於電影配樂創作中。

TAG: 指環瓦格納武神尼伯龍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