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沒有哪一門藝術像書法這樣強調讀書。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人書俱老”,正是對書法境界的最好詮釋。

所謂“人書俱老”,就是要“技道”並進,書法從來沒有神童,“技”可學、可練、可早修、可速成,而“道”則是修養、修煉、修行的結果,沒有時間的醞釀,沒有閱歷的錘鍊,沒有歲月的洗禮,沒有天才的領悟,則無法達到“道”的境界。即所謂“書道”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更喜歡中國古代關於“書法”的說法,叫“書道”。王僧虔說: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

何謂“神采”?何謂“書卷氣”?概括說就是士氣,就是風雅,就是文人風骨。

書卷氣,是書法鑑賞和品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準,有筆墨神韻而具書卷氣者,其名始彰,其作才妙,其傳必遠。

大書法家何紹基詩云:

從來書畫貴士氣,經史內蘊外乃滋。

若非柱腹有萬卷,求脫匠氣焉能辭。

書卷氣就是指從古代詩文、簡札墨跡以及刻帖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筆致的輕鬆、流利、遒勁、靈巧的形式美感。如果說,金石氣體現的是一種壯美,那麼,書卷氣體現的則是一種優美。具有金石氣的作品,在書法史中被稱為“碑學”;具有書卷氣的作品,在書法史中則被稱為“帖學”。

碑學以殘碑斷碣、青銅銘文、秦磚漢瓦、北朝造像記、各種摩崖題記等為主要載體,而帖學則以紙張、絹帛、書札、簡牘等為主要載體。前者的字型多以篆、隸、楷等官方規定的規範文字為主,多用於紀功銘德、國家典章、墓葬碑文等莊嚴重大正式的場合;後者的字型則多以楷、行、草等自由流便的日常書寫文字為主,多用於抄寫經文、詩詞文章、親戚問答、友朋往來、讀書札記等輕鬆日常隨意的場合。

所以,清代阮元說:

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

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

帖學書法則大多文采風流,主要以二王行草等為主,後代帖學派書家大多在晉、唐、宋、元的名家墨跡中探究,它是一種十分個性化的創作,其在魏晉時期的蔚成風氣以及後世的廣泛流佈,與人的自覺、藝術的自覺密切相關,展現了一種人格的、個性的、風神的美。

在文人的書法中,特別強調一種“書卷氣”,亦即“士氣”。

劉熙載論“書氣”:有13種。唯有“士氣”為上,其餘12種皆應避免和摒棄。

1、婦氣:嬌柔之氣

2、兵氣:強暴之氣

3、村氣:鄉野粗率之氣

4、市氣:市俗之氣

5、匠氣:刻板雕琢之氣

6、腐氣:迂腐之氣

7、傖氣:cāng鄙賤粗俗之氣

8、俳氣:pái嬉戲油滑之氣

9、江湖氣:市儈功利之氣

10、門客氣:諂媚庸俗之氣

11、酒肉氣:放蕩庸俗之氣

12、蔬筍氣:寒酸寒儉之氣

士氣,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氣質,表現為對儒雅超逸、平淡天真的青睞和對狂野粗俗習氣的排斥,其源於自身的學問修養和人格操守,所以,古代書家重視書卷之氣的培養,也就十分強調學識修養的培植和提升,而培植書卷氣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養性,讀書明理,讀書是陶胸次、鑄性靈的好辦法,也是提升完善道德的途徑。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光明正大之氣,就是文人風骨。

古人強調要學富,腹有詩書氣自華,強調以學養領字,字乃有味。

明代狀元書家吳寬說:

今書家例能文辭,不能則望而知其筆畫之俗,特一書工而已。世之學書者,如未能詩,吾未見其能書也。

詩言志。詩文,被看作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書格與人格密不可分,沒有人格的高尚就沒有書格的高峰。

一、 唯不可俗,唯俗不可醫

蘇東坡詩云: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宋代《宣和書譜》雲:

大抵胸中所養不凡,見之筆下者皆超絕,故善論書者以謂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俗氣。

黃庭堅說: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陳獨秀批評中國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央視《百年巨匠》人物沈尹默當年的字時說:詩做得很好,字則其俗在骨。

這種批評犀利、尖刻、直白、猛烈,對沈尹默來說卻是逆耳忠言,醫病苦藥。陳獨秀以專家的眼力對沈尹默的尖銳批評,如楞嚴棒喝,令後者倏然警醒,沈尹默此後發憤異常。

陳獨秀的底氣源於對書法的卓越見識。後陳獨秀仍然稱沈尹默的字與30年前無大異也。他明確反對死學二王,就沈尹默學二王一事提出他的看法:

存世二王字獻之數種近真,羲之字多為米南宮臨本,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即刻意學之,字品終在唐賢以下也。

後沈尹默專力臨池賦詩。但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沈尹默的書法才真正進入了全盛期,不作怪奇之體,在平正中求變化,在變化中見姿致,形成了法度精嚴,氣息典雅,圓潤秀美,清雅遒健的沈氏風格,成就一代書法大師。

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這才是真正的文人風骨,面告其短,背稱所長。

雖然如此,但這並不影響陳獨秀與沈尹默的友誼。陳獨秀《杭州酷暑寄懷劉三沈二》詩云:

病起客愁新,心枯日景淪。

有天留巨眚,無地著孤身。

大火留金鐵,微雲皺石鱗。

清涼詩思苦,相憶兩三人。

陳獨秀愁悶之餘,想念的兩三人裡依然有沈尹默。

郭紹虞評論沈尹默書法時說:“運硬毫無稜角,用細毫有筋骨,得心應手,剛柔咸宜。用筆粗處不蠹,細處不弱,骨肉停勻,恰到好處。”可見,陳獨秀批評再直白,沈尹默還是虛心接受,終成一代書法大師。

清代書法家趙謙所說:“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最工。”

文人士大夫們無不把趨雅避俗作為一種審美理想。偏於審美境界的雅,是一種雅人深致;偏於道德人格的雅,是一種規範和高尚。雅,還帶有遠離人間的意味,山林是雅,風月是雅,清香若蘭是雅,人淡如菊是雅。在藝術作品的意味中,往往是離開人間越遠越雅。與雅相對的俗,則是一種人為的、做作的、雕飾的,俗是人世間雕琢的“偽”。所以,雅在自然,俗在做作。

二、你若盛開,清香自來

蘇軾《東欄梨花》詩云: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清明不僅是節氣,更是一種境界。書以寫氣,寄託懷抱,筆墨書寫性靈,流露思想感情,所以書品亦清濁有體。書法的清氣,源於氣質,本乎人品,成於筆法,而流露於字裡行間。清,不僅僅是一點一畫,而是一種整體的氣息和審美境界。

“清雅”的概念,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上對世俗的超越,是與世俗拉開差距保持距離,從而贏得性靈伸展和騰躍的空間。字之清雅之氣,用筆點畫必須乾淨,鋒芒內藏,含文包質,墨色溫潤,細膩自然。而筆法的濁,就像脂肉、渣滓、贅疣、穢濁、稜角等等,皆齷齪也。所以,用筆要起迄分明,點畫周至,頓挫無癭瘤,曲行無鋸齒,必須將諸弊斫盡,渣滓盪滌,則清氣自來。

清者多瘦,濁者多肥,但瘦而能圓謂之清腴,肥而能勁謂之豐腴。清者必簡,簡不是草率,而是繁而不蕪,雜而不亂,變化而有節奏。書卷氣的作品,築基於“帖學”,喜好一種“文氣”的表現,少有縱橫使毫的習氣,其長處在於小字,字型多為行草書。在風格上追求清秀雅潔,筆法上追求精微細膩的變化,創作時追求一種散淡灑脫的逸緻,這是“書卷氣”典型的審美特徵。

三、獨立人格,文人風骨

“士以氣為主”,這是蘇軾對獨立人格的激賞。短短數行筆墨,即顯不同人生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一種胸襟,是一種人格獨立的精神。書法中的“士氣”“書卷氣”,正是文人士大夫獨立精神、高標品格以及豐瞻學識、文采風流的寫照,是一種大美的藝術境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書法的核心,是書法的公開秘密。

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評價國學大師王國維說:

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又說:

默唸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蹤昔賢,幽居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遺範,託末契於後生者,則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徒寄之夢寐,存乎遐想而已。嗚呼!此豈寅恪少時所自待及異日他人所望於寅恪者哉?

陳寅恪作為國學大師,他說: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

近人講過的,我不講;

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

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

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四不講,是他講課的最高境界!

才華在寂靜中造就,品格在波濤洶湧中形成。這位枯坐書齋的冷靜學者,外表雖樸實無華,內裡卻光華流轉。

對待書法,本應如是。我手寫我心,點畫信手煩推求,寫自己的字,做自己的人。

明代趙宧光說:

字避筆俗,俗有多種,有粗俗,有惡俗,有村俗,有嫵媚俗,有趨時俗。粗俗可,惡俗不可,村俗猶不可,嫵媚俗則全無士夫氣,趨時俗則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書法就是書道。宋代翁森有《四時讀書樂》詩,也是對讀書的最好解讀。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前庭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有字之書,可見便可讀。而無字之書,可見並非皆能讀懂。這便是“書卷氣”的秘密所在。經史子集皆可捧讀,掬水月在手也。

大千世界,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天照海花無數。

紅塵萬丈,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為此,可以臥遊天下。吾四方蒐羅,陸續薈萃歷史、人文、小說、戲曲、人物、詩詞、文賦、自然、書法、繪畫等領域影片上千集,且不斷新增中,使“萬卷書”成為“萬部片”,名為: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心遊萬仞,精騖八極。

風花雪月橫青眼,書畫琴棋賦朱弦。

久之,便可達書法極致之美!

百年障眼書千卷,四海資身筆一枝。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書卷氣”不是立竿見影的,不是可以計算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儲存、發酵、醞釀,自然而然,最後轉化成一縷書香、一種清雅、一種氣質、一種風神、一種氣度,這便是“書卷氣”。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里     心遊萬仞     精騖八極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重磅 | 釋疑解惑:心燈一盞,揭開“書卷氣”的神秘面紗

趙孟頫《王羲之軼事卷》全本欣賞

TAG: 書法之氣書卷氣沈尹默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