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煙火日常中安放一段鄉愁——讀《嶺南鄉愁》

文/王雷雷

身在異鄉便是客。客,是“此地”的“他鄉人”。於家鄉和異鄉之間,如何尋找靈魂棲息之地?

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近幾十年來,大量的人遷徙到廣州。有的人待了多少年又離開,有的人就此定居下來,成為新廣州人。對於他們來說,鄉愁,是對生長地的回望。鄉愁,是最能引起中國人共鳴的話題之一,是文化心理的歸屬感。“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你是哪裡人?你從哪裡來?這代表著你的人生來處,是不能忘的。

城市中的鄉愁該如何書寫呢?城市原住民也許難以發現自己的鄉愁,因為鄉愁似乎是異鄉人所獨有,必須因為時間或空間的距離而產生,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向度上的追尋。這裡的追尋,也許是透過回憶完成的,也許是在“此地與當下”找到心靈的歸屬地。《嶺南鄉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中,《我的鄉愁猶如一張拼圖》把鄉愁劃分為三個部分,這其實是對自己青少年時期經歷的回憶與整理。於是,每一段經歷便代表了一種鄉愁的樣子。人生早年的經歷於時間中繪製了鄉愁的意象,留在回憶裡,而人們成年之後尤其是中年之後的人生,很難再構成鄉愁。因為,一個人在少年時期看到了什麼樣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後來,他所感懷的鄉愁,也就是他自己生命早期時所認知的世界——那才是他面對世界的情感衡量維度。

於煙火日常中安放一段鄉愁——讀《嶺南鄉愁》

總有人客居他鄉。在廣州,多數新廣州人正經歷著回望故鄉的鄉愁,但是“文化心理的情感歸屬”又不是鄉愁能夠解決得了的。因為,很多人離鄉又返鄉後,發現自己所懷念的故鄉,已經不是自己小時候記憶中那個樣子了。於現在和過去之間,如何找到合理的棲所?《嶺南鄉愁》以一種當下文化的書寫給出了答案。這書中寫美食、寫歷史、寫民俗、寫大街小巷、寫一花一木、寫鳥蟲貓狗、寫感慨點滴。如美食,“食在羊城”,又“民以食為天”。實際上,飲食就是解決心理歸屬問題的一大良藥。飲食男女,解決飲食,便於日常中獲得慰藉,與此地產生感情。歸屬感的建立,還基於人們對日常的瞭解、對歷史的瞭解、對此地的瞭解。但很多時候,人們對自己的居住地並不像自己以為的那麼瞭解。而瞭解、表達的過程,才是真正地深入理解“此地”。比如,別人問起:“你在廣州,廣州是什麼樣子?”你便想起在此地居住的種種日常,並介紹、表達你在此地的生活。也就是說,對此地熟悉的一切,仍然以觸探為積累,以表達為強化,才是新的歸屬、新的鄉愁的建立;表達本身也就構成了新的鄉愁。《嶺南鄉愁》裡有一篇專門寫“廣佛同城”。廣佛同城,是廣州、佛山人都熟悉的話題,可當這個話題被書寫、被咀嚼、被議論,它才生髮出更為實際的向心力,才更具體地讓人們在同一話題的表達中產生地域的、群體的歸屬。

生活於此地,觀察於其中,表達於日常,江冰教授所表達的一種新的精神歸屬的過程,正是許許多多新廣州人所正在經歷的,這個過程在《嶺南鄉愁》中透過細細道來的地方性寫作,完整地體現出來。

現在,關於地方性文化的書寫,是非常有熱度的話題。文化表達的書寫過程,既是對過去傳統文化的記錄性繼承,又是當下文化的新創造。這種寫作,從生活日常出發,看似門檻很低,實際上很難達到廣博。世界必須是清晰、多維立體、透明地印在作者的腦海裡,廣博的書寫才能得以實現。《嶺南鄉愁》一書,筆觸游龍,恣意迴盪。如果在閒散的時候去讀它,可以把這書當作嶺南風物歷史的圖譜;如果以獵奇的心態去讀它,可以看到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嶺南風情;新廣州人去讀它,可以在物象和新鄉愁情感上同時發生共鳴。以較大的眼界,在細節上深入、在整體上淺出,才能產生這樣的文化書寫效果。《嶺南鄉愁》讀來就有這種感覺。

作者繫上海大學創意寫作方向文學博士。廣東財經大學中文系講師,創意文化與寫作研究中心秘書,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總幹事,羊城青年文藝評論家。

【作者】 黃楚旋

粵讀

TAG: 鄉愁嶺南廣州書寫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