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傳千秋

翻開唐詩,一首詩歌撲面而來——“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對這首詩歌,我早已爛熟於胸,可是今天看到“重陽日”三字,不禁引起了我的回憶和聯想……

有一年的秋天我出差到濟南,下榻千佛山下。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透過窗子向外望出去,只見山腳下的幾條道路上真可謂人山人海,遊人如織。聽賓館裡的服務員講,此處正在舉辦重陽山會,連公交車都改了路線。於是我和同事迫不及待地走出賓館,融入到這歡樂的海洋之中。。。…

九九重陽傳千秋

敬老愛老向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九九重陽節歷朝歷代都被重視就是最好的說明。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詩人屈原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句子。漢代之後,過重陽的習俗才漸漸在民間推廣開來,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為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

酒必採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歸。”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的也是這件事情。而歷朝政府對於老年人也是看顧有加,據《禮記》記載,先秦之時即有“五十養於鄉,五十杖於家,五十異粻,五十而爵”之說,就是說人到了五十以後就可以在家修養安度晚年了,國家還特地發放細糧給他們吃。

九九重陽傳千秋

又據《西漢會要-民政三》記載,漢文帝時曾經下過詔令,凡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每月賜給一旦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歲以後再加。

中華民族這種敬老愛老的傳統習俗一直傳承到當代,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些學習雷鋒的日子,老年人真是如沐春風,時時處處都會得到別人的關愛和幫助,行走時會有人攙扶他們過馬路(甚至有一個笑話說,一位老太太剛被這幫學生送過馬路,那幫學生又把她送回來……),在公交車上會有人給他們讓座,在商店內會有人幫助他們提拿重物,甚至在家中,鄰居們或者少先隊員會去幫助他們打掃衛生。。。…

愛老敬老體現在一個家庭中就是孝順父母,中國古代即有“百善孝為先”之說,古代先哲孔子就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孝敬父母的典範,例如緹縈上書救父,花木蘭代父從軍,董永賣身葬父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九九重陽傳千秋

我在以往的閱讀中曾經看到這樣一則關於孝敬父母的趣事,故事說三國時吳國人陸績,其父曾經是廬江太守,跟刺史袁術關係很好。陸績6歲時,曾跟隨父親到九江袁術家中,袁術令人拿出橘子給他吃,陸績偷偷藏起了3個,臨走的時候拜別袁術時,橘子掉在了地上,袁術笑道:“陸郎做客卻把橘子藏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陸績跪下來說:“這些橘子很甜,我想帶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說:“陸郎這麼小就知道孝順,長大了必成大器!”這些故事常常使我們很受感動,孝順父母的念頭也會由此萌發在我們心中。

遺憾的是,十年動亂期間,中華民族優秀的敬老、孝德傳統文化被當作四舊、當做封建主義餘孽遭到批判,直至今天,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觀念在一部分人、特別是個別年輕人頭腦中依然比較淡薄。

我坐工交車時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位老人踉踉蹌蹌走上車來,許多年輕人卻安之若素地坐在那裡,竟沒有起來讓座的;我曾看到一個老年人在小花園裡把一隻寵物狗從石凳上抱下來,自己想坐上去休息一下,竟然被狗的主人,一個衣著入時的漂亮女孩大罵一頓;在新聞報道中,或者是在我們的身邊,我還常常看到有的年輕人自己過著優裕的生活,卻遺棄年邁的老人於不顧……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得以挖掘和發揚光大。多年來由於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倡導,由於社會各方的協同努力,社會風氣有了極大的好轉,關懷老人、孝敬父母已經蔚然成風,不尊重老人、虐待老人的行為為廣大民眾所唾棄。

九九重陽傳千秋

今天的老年人,除了得到政府的特殊津貼和乘車、進公園皆免費等優待外,一旦在生活中出現困難,立即就會得到各方面的幫助,從政府到鄰里,以至素不相識的人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另外,近年來,山東省曾經舉辦過“億豐杯”十大孝星評選活動,有的市區還曾經舉辦過孝文化藝術節,我還在報紙上還看到有的企業提出不孝順父母的人不能評為優秀員工,甚至不能提拔到領導崗位……所有這一切,無不使每一個生活在新時期的老年人倍感溫馨。

重陽登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孟浩然在《九日得新字》中有句雲“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今日登高,俯瞰華夏大地,江山如畫,萬民富足,社會和諧。我們深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敬老文化,孝德傳統,一定會在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TAG: 重陽登高敬老袁術陸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