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莫愁前方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高適《別董大二首》中的第一首。《別董大二首》是高適寫給當時的琴師董庭蘭的贈別詩,雖然文字樸實無華,可格調豁達豪邁,因而膾炙人口,在詩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高適是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邊塞詩人。馳騁疆場的經歷,使他對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有著深切的感受,因而他的詩氣勢壯闊,境界高遠,極具感染力。高適又是唐代為數不多的高官詩人之一。《舊唐書·高適傳》中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意思是說,唐代詩人當中,政治才幹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數高適了。高適晚年,官至左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

董庭蘭則是盛唐時期聞名遐邇的琴師,隴西(今甘肅)人。他早年師從鳳州(今陝西鳳縣)樂師陳懷古,學會了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等流派的琴技。他還將塞北少數民族管樂器胡笳的聲調,翻成了琴譜。後來,董庭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聲望超過了沈祝兩家。現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古琴名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高適雕塑

60歲以前,董庭蘭一直隱居在家鄉隴西。唐玄宗天寶年間,他離開家鄉,開始周遊四方。天寶六年(747年)冬天,他來到了睢陽(今商丘睢陽區),與寓居睢陽、尚未發達的友人高適相聚。短暫聚會之後,董庭蘭繼續遊走天涯。臨別時,高適寫下了《別董大二首》。詩中稱董庭蘭為“董大”,緣於他在自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唐代人喜歡用家中兄弟的排序作為稱謂,如李白被稱為“李十二”,韓愈被稱為“韓十八”。

《別董大二首》的第一首寫道:“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描寫昏暗寒冷的送別場景,襯托別離心緒:天色黯淡昏黃,雪花在北風中紛飛。後兩句則一掃離別詩纏綿憂怨的老調,用慷慨激昂的語調寬慰和鼓舞友人:不要擔心前路茫茫知音難覓,普天之下有誰不知道你董庭蘭的琴藝呢?字裡行間充滿了信心和力量。俗話說,詩如其人。這首詩實際上也反映出高適的開闊胸襟。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別董大》

告別高適後不久,董庭蘭果然又遇到了一位知音——隱居潁陽(今河南登封)的詩人李頎。李頎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後辭官歸隱故里。李頎擅長七言歌行,其詩以邊塞題材為主,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李頎十分敬佩董庭蘭的音樂才華,便介紹他去投靠在朝廷擔任給事中一職的琴藝愛好者房琯。李頎還寫了一首《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的七言古體長詩,作為董庭蘭的推薦信。

該詩以描寫歷史名曲《胡笳弄》開頭:“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陰沉飛雪白。先拂商纏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槭槭。”下筆便營造出一片悲涼氣氛:《胡笳弄》是被匈奴所擄的東漢才女蔡文姬的作品,全曲總共有十八節。胡人聽了淚如雨下,漢使面對歸客肝腸欲斷。邊城一片蒼茫,烽火無煙。荒漠天空陰沉,白雪飄落。彈奏的樂聲前面輕快,後面低沉。四周的秋葉,似乎受驚瑟瑟凋零。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胡笳十八拍》圖卷之第七拍

接著描繪董庭蘭彈奏《胡笳弄》的高超技巧:“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川為淨其波,鳥亦罷其鳴。烏珠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詩人用了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董先生的琴藝出神入化,深山中的妖精都出來偷聽。慢揉快撥都十分得心應手,往復迴旋彷彿聲中寓情。像山中百鳥聚合,像萬里浮雲變幻,像失群的雛雁嘶鳴,像胡兒別母的哭聲。江河聽其曲而平息了波瀾,百鳥聞其聲也停止了啼鳴。彷彿烏孫公主遠懷故鄉,宛如文成公主哀怨吐蕃。

然後從正面描摹琴聲:“幽陰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進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連串的比喻句依然繪聲繪色:幽幽的琴聲,忽然轉為輕鬆瀟灑,如大風吹林,如雨打屋瓦,如泉聲迸湧,如呦呦鹿鳴。

最後構想房琯歡迎董庭蘭到來的情景:“長安城連東掖垣,鳳皇池對青瑣門。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這種推薦方式有點先入為主的味道:長安城比鄰給事中庭院,皇宮門正對中書省第宅。房琯不僅才高八斗,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脫略,正日夜盼望著你抱琴而去。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

李頎的這首詩情景交融,筆姿飄逸,渾然天成,堪稱唐詩中音樂題材的經典之作。不出意料,董庭蘭拿著這封推薦信,立馬獲得了房琯的青睞,然後成為了房琯的門客。然而,好事多磨。董庭蘭投靠房琯後不久,房琯因受他人牽連,被貶出了朝廷,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才被召回朝中。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第二年,叛軍攻陷京城長安,唐玄宗拋下百官倉皇逃往四川。房琯得知後,連夜快馬追趕唐玄宗,後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被群臣擁立為皇帝,是為唐肅宗。當年十月,退位為太上皇的唐玄宗派房琯等人前往靈武,正式冊封唐肅宗為皇帝。唐肅宗見房琯素有盛名,便對他傾心相待,並委以重任。但是,書生出身的房琯,並非將帥之才,在率軍平叛過程中連吃敗仗,損失慘重。此外,房琯因結怨於權臣崔圓、賀蘭進明等人,被他們挑撥離間,遭唐肅宗所忌。至德二載(757年),房琯被罷去宰相之職,貶為散官。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琴音悠揚

關於房琯貶職的原因,除了平叛兵敗、受人猜忌之外,據說還與門客董庭蘭有關。《舊唐書·房琯傳》中說,房琯經常聽董庭蘭彈琴,招集琴客大擺筵宴。朝中官員想見房琯,居然要先經董庭蘭同意。董庭蘭藉機弄權謀利,大肆索取賄賂。後來,有關方面彈劾董庭蘭,房琯竟在朝堂之上替他申辯,被唐肅宗斥退。房琯從此一蹶不振。《新唐書·房琯傳》中對此事的記載也基本相同。不過,在北宋朱長文所著《琴史》中,卻對董庭蘭索取賄賂一事持懷疑態度,認為有可能是房琯政敵的惡意誹謗。

值得一提的是,房琯罷相時,在朝中擔任左拾遺職務的詩人杜甫,因為與房琯是布衣之交,曾站出來替房琯打抱不平。杜甫在奏摺中說,琴師董庭蘭投靠在房琯門下已有些時日,年老體衰,貧病交迫,依無依無靠,房琯愛其才重情義,乃至於名譽受汙損。唐肅宗看了奏摺大怒,要治杜甫朋黨之罪。後經宰相張鎬出面說情,唐肅宗才放了杜甫一馬,但此後疏遠了杜甫。

董庭蘭最終的結局,史無記載。不過,無論結局如何,董庭蘭作為盛唐最傑出的琴師,其藝術成就是不可否定的。一千多年過去了,我們仍能從高適、李頎等詩人的筆墨中,聆聽他那遠去的琴音,宛轉悠揚,悅耳動聽。(文/謝志東)

從詩人的筆墨中,聆聽唐代琴師董庭蘭遠去的琴音

莫愁前方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TAG: 董庭蘭高適胡笳李頎唐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