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武漢市黃陂區坦皮塘村位於武漢市東北部,佔地面積1210畝,東面潺潺流淌的是黃陂區龍鬚河,它一衣帶水,帶出的是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還有那悠遠的傳說。

黃陂區原文化館館長 黎世炎:

鐵門坎這條河叫龍鬚河,它從李集的鯉魚洞流出貫穿整個羅漢到黃陂的下石村進入灄水河,是45公里。

我們都走過,這條河有個最大的特點,兩邊的遺址特多,過去都不在大江大河附近住人,他是在小江小河附近住人,用一個獨木舟,流到灄水,再流到大江裡去。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沿路的遺址,從百廟的鯉魚洞,研盤咀,到鐵門坎、作京城、韓家墩一直到河邊的半河橋。這樣黃陂這條河流我們看了一下,它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古時候的資源。

在二十多年前,武漢大學(考古隊)採集了三個點發掘

春秋戰國時期鐵門坎遺址

,鐵門坎為什麼叫鐵門坎?龍鬚河整個沿線有一塊約十幾米寬的石頭,所以命名為鐵門坎,這個遺址已有兩千多年了。鐵門坎遺址是新石器、西周、春秋、北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呈不規則臺墩狀,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龍鬚河繞遺址東北流過,土墩高出河床約4米,1993年武漢大學、武漢市博物館、黃陂文物管理所對此遺址進行試掘,出土了屈家嶺文化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弦紋,器形有鼎、罐、碗、壺、豆、缽等器物;石家河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刻劃紋、弦紋,器形有鼎、罐、杯、盤等;西周陶器有鬲、簋、盆等;另發現有春秋、北宋時期小型土坑墓,春秋墓出土有玉器、陶盂等;北宋墓出土有銀耳環、銅釵及青白瓷壺、碗等。

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湖北地區歷史文化的淵源、發展、文化系列型別及其與其它地區歷史文化的相互關係以及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徵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在離鐵門坎遺址不遠處,透過早春時節的油菜花地,一座古剎寺廟格外醒目,新修的

“雞鳴寺”

牌坊聳立在院前,院內住持釋慧學與來訪的村支書交談起來。幾經天災、戰亂,雖然廟宇僧人日見其少,但是靈氣還在,香火依舊。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當我們穿行在村落,思緒就如同龍鬚河水一般連綿不絕,流向遠方。

我們自鐵門坎遺址向龍鬚河下游一路行去,我們便可看見一座“之”字形的五孔石拱橋橫跨在龍鬚河上,好像兩座只修了半截的橋樑在河中搭接而成,故得名“半河橋”。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半河橋橋長61米、寬4。5米,孔跨4。5米,條石結構,鑲邊縱聯式砌築券拱。橋身分成東、中、西3段。橋共5個孔,拱形橋孔3個,均採用拱圈石鑲邊縱聯砌置法砌築,拱跨3米。長方形孔2個,是在兩段橋身之上平鋪厚大青石板而成,孔寬2米。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莫卷龍鬚席,從它生網絲。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半河橋一枕千秋黃粱大夢,已睡過不知多少人間白頭,如今,來訪腳步的叩響,不知橋下昔日,可會被驚醒?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半河橋的設計與造型有其建築力學和結構力學的原理,依舊錯落的造型不僅使橋樑顯得美觀而富於變化,而且減少了橋樑自身的重量,增加了洪水期間的洩洪能力。隨著時間的流逝,橋兩側原建有青石橋欄已經逐漸損毀,但是,橋面石條上舊日過往車輛碾壓出的車轍印尚在,昔時的繁華彷彿依稀可見。

武漢市郊的這片土地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悠遠的傳說

儘管歲月將坦皮塘村銷蝕成斑駁的記憶,但是村民們對生活的坦然態度,散發出對生命的由衷珍惜。

TAG: 門坎龍鬚河遺址河橋黃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