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稱他可與王羲之抗衡

關注燕京書畫院,精彩內容明天繼續!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

李邕,字泰和,因曾在位於山東濰坊的北海郡任太守,所以世人稱他“李北海”。他出生於唐上元二年,於唐天寶六年受人迫害,為中書令李林甫構陷,含冤杖死,享年七十歲。

李邕一生擅長書寫碑文,而且大都以行書入碑,有《李思訓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端州石室記》《法華寺碑》等碑傳世。《李思訓碑》是其中的佼佼者。

董其昌將他與王羲之並舉“餘常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世必有肯餘言者”,將李邕視作足與羲之相抗衡的書法家。這裡的“象”,指的應該就是李邕碑版行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沉雄與古厚的意態,這與王羲之書作中的蘊藉中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稱他可與王羲之抗衡

李思訓碑

《李思訓碑》刻於唐開元八年,用筆迅蕩,結構宏闊,在李邕所有碑文中堪稱第一。楊慎對此碑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曾說“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此碑雖是行書,卻字字獨立,上下左右字距基本相等,整齊劃一,猶如楷書的書寫方法。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稱他可與王羲之抗衡

李邕書法特點

“以荒率為沉厚,以欹側為端凝,北海所獨”——王文治

唐代崇王之風最盛,李邕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二王書風的影響。

李邕最終成為“行書入碑第一人”,而且董其昌將他與王羲之並舉,得益於其既能入於二王筆法,又能出於二王筆法。

“二王”書法不可謂不經典,不可謂功力不夠,但是行書入碑效果卻不甚滿意。主要原因在於其變化多姿的筆法“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而就碑刻所需的端莊、規整而言,二王書法明顯過於“媚”。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稱他可與王羲之抗衡

李邕的書法特點可以從兩個重點去比對:

首先,在用筆上,李邕用楷法寫行書,以行書入碑,以方筆為主,但在筆畫之間的連帶又充滿氣力,圓厚而紮實,方圓兼施。清代書家吳德旋言:“北海則以頓挫見長,雖本原同出大令,而門戶迥別”

其次是結字,李邕與王羲之在結字造型方式上非常接近。只是李邕最突出的是上舒下斂,上松下緊,橫畫不平,呈右上傾斜,比二王更為誇張。

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李邕用筆飛揚而沉雄,結字欹側而不失穩重,能張能斂,佈局疏散而精神內聚的形式風格。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稱他可與王羲之抗衡

學書之道,關鍵在一個“變”字

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宣和畫譜》

李邕書法能名振當時,並得後世之仰望,關鍵在一個“變”字上。“凡書通既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具得垂名。”

現在,有人說《靈飛經》好,就一群人全去學;又有人說米芾、王鐸好,然後又跟著去學王鐸,最後千人一面。學書之道,最忌俯仰隨人,而不敢有一己之主張與變化,你喜歡就去學,要儘量避免墮入“烏合之眾”,然後有取有舍有變化。

李邕的字也一樣有很多人吐槽,李後主李煜就說“李邕得右軍之氣而失於體格”,但是有什麼關係呢,比起盲從,敢於“變化”才更加可貴。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稱他可與王羲之抗衡

歡迎微信搜尋“北京市中藝燕京書畫院”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TAG: 李邕行書入碑二王李思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