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你講咩啊?”

中國萬千方言之中

粵語是一顆璀璨的星辰

它古樸文雅、底蘊深厚

同時緊跟時代變遷、融匯外語

它在流行文化、文藝作品中獨樹一幟

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精確地傳情達意

常有人戲稱廣東人是羊

因為他們常常半句不離“咩”:

“今晚食咩?”

(今晚吃啥?)

“有咩搞作?”

(有什麼做法、計劃?)

“你講咩啊?”

(你說啥?)

“咩事?”

(什麼事?)

粵語,“你講咩啊?”

也有人覺得廣東人很愛雞(雖然確實如此)

因為他們半句不離“雞”:

“咪走雞”

(別錯過機會)

“雞碎咁多錢”

(少得可憐的錢)

“小學雞”

(小學生)

“一蚊雞”

(一元錢)

“偷雞”

(曠課、翹班、開小差)

“靜雞雞/靜靜雞”

(安安靜靜地)

粵語,“你講咩啊?”

“哩只係咩雞???”

粵語詞彙甚至還能拿來當IQ題玩

在《志明與春嬌》中

志明的乾媽問春嬌:

“靜雞雞和靜靜雞,哪個更靜一點”

春嬌答道:

“當然是靜靜雞,因為少了一隻雞”

一旦你深入瞭解粵語

必會佩服它的

古樸有趣、貼近生活、博大精深

粵語有多“古”?

雖然我們常將粵語叫做廣東話

但其實並不是廣東人說的話就是粵語

“粵語”的“粵”源自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

南越國、百越民族

部分是今天壯族、黎族的祖先

“越”和“粵”是通假字

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

所以粵語並非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劃為廣東獨有

而是

廣義的“嶺南語”

粵語,“你講咩啊?”

南嶺山脈以南,就是廣義的嶺南地區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增附刊 2017年08期

由於嶺南地區古時自成一隅

百越民族的語言少受中原王朝影響

春秋時期,楚人來到嶺南

秦始皇時“南取百越之地”

許多中原漢族人來到嶺南

才將“官話”帶來

但由於這裡偏遠

漢族移民在嶺南久了

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

他們使用的漢語也逐漸有別於中原

融匯了百越民族的語言特點

發展出早期的粵語

粵語,“你講咩啊?”

今天的壯族是古時百越民族的後代之一

後來在中國歷史上幾個動盪時期

像是魏晉南北朝、唐/宋末年

中原人口大舉南遷

部分來到嶺南

多次將北方漢語帶來

與已經存在的古粵語混合

同時,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不斷增長

原住民也逐漸漢化

粵語不斷成長

保留了部分古漢語發音、詞句

又含有古代嶺南少數民族語言的特色

粵語,“你講咩啊?”

五種“粵方言”

今天的粵語仍分很多種,彼此之間差別還不小

說粵語的地區通常被分為5個片

以詞彙“小雨”為例

有的用不同的字首——“細”“小”

有的則使用字尾——“微”“仔”“兒”

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7年07月

一個反映粵語古樸的例子是

部分古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未必押韻

但用粵語讀就押韻了

乃至全詩的平仄都更為好聽

以下兩首詩附上粵語朗讀的錄音

各位可以自己用普通話讀一次,對比一下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晚清時期,廣州成為非常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

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是粵語而非官話

再加上不少廣府人遷居美洲、東南亞

將粵語帶到世界各地

後來香港、澳門開埠

進一步推動粵語對外傳播

至今許多國家的唐人街仍然通行粵語

換句話說

中華古音仍然活躍在整個世界

粵語有多“難”?

由於承接著古漢語的許多特點

粵語在

詞彙、語法、發音

都和普通話有明顯區別

常讓人感慨:粵語真難

詞彙上,粵語的日常用語富有特色

雖是口語,卻比較“文縐縐”:

“生氣”叫做

“嬲”

“喜歡”叫做

“鐘意”

“厲害”叫做

“犀利”

令人討厭,是

“乞人憎”

安慰你、哄你,是

“氹你”

勞駕他人、感謝幫忙,要說

“唔該”

粵語,“你講咩啊?”

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7年07月

常不用“看”,用

“睇”

常不用“拿”,用

“拎”、“摞”

常不用“吃”,用

“食”

常不用“走”,用

“行”

“走”

在古漢語是“跑”的意思,

“行”

才是步行)

部分詞語平時說起來沒什麼感覺

細想就會發現其實很古雅:

解散、離開,叫做

“散水”

(如水般散去)

小氣、吝嗇 ,叫做

“孤寒”

亂糟糟的,叫做

“七國咁亂”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粵語,“你講咩啊?”

香港街頭,地面上寫著“望左”,提示行人向左看,注意車輛

除此之外,粵語很注重避諱

一些詞彙因此而生,像是:

空房不能叫“空屋”,要說

“吉屋”

因為粵語的“空”和“兇”同音

就取“兇”的反義“吉”

不能說“豬肝”,要說“豬潤”

因為水和農業、財富有關,乾涸是壞事

“肝”和“幹”同音

就取“幹”的反義“潤”

粵語,“你講咩啊?”

粵語不說這車廂很空,要說“這車廂好吉”

粵語的發音就更難了

由於保留了古漢語、古南越語的特色

以及受外語的影響

如今粵語發音的聲母分類

有“唇、舌、齒、牙、喉”五音

聲母19個,韻母59個

共9個聲調(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

或者叫

九聲六調

,分別是:

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

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是不是看暈了?

以“周口店,河姆渡”為例

國際音標

標註,6調分別是:

周(zau1)口(hau2)店(dim3)

河(ho4)姆(mou5)渡(dou6)

另外還有一些字的發音韻尾是

-p、-t、-k

影響了抑揚頓挫

所以一共

“9聲”

還有些字的音特別難發,像是:

潤(jeon6)、相(soeng3)、眼(ngaan5)

粵語,“你講咩啊?”

將以下幾個發音只有細微差異的字放在一起讀

粵語聲調的微妙更明顯:

“詩”、“時”、“史”、“市”、“試”、“是”

粵語,“你講咩啊?”

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7年07月

可以播放下方的錄音感受一下

有人說

“講粵語像唱歌”

一個原因就是聲調變化微妙而豐富

粵語有多“土”?

粵語有很多古樸、典雅、複雜之處

但絕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

而是日常生活的語言

甚至可以非常“土”

換句話說,

接地氣

兩百元叫做

“兩舊水”

一萬元叫做

“一皮”

“水”和“皮”源自以前江湖黑話中對金錢的代指

還有些很寬泛、直白卻易明的日常用語

例如“膠”這個字:

“橡皮擦”叫做

“擦膠”

“塑膠袋”叫做

“膠袋”

如果一個人很楞、呆板

那他就很

“膠”

當事情進展無礙,可以說:

掂過碌蔗!

意思是比甘蔗還要直,太順利了

粵語,“你講咩啊?”

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7年07月

兩口子一起吃飯,叫做:

撐臺腳

形容兩人一起吃飯的溫馨場景

如果一個人擺著一副臭臉

那他就是

“黑口黑麵”

如果公司員工不負責任,那就是

“射波”

“卸膊”

近音,就是將肩上的東西卸下來

粵語,“你講咩啊?”

“你今日有冇射波?”

另外還有像前陣子很火的“飲茶哥”

一句洪亮的

“喂!朋友!三點幾,飲茶先!”

令無數打工仔振聾發聵

這要是換了其他方言,絕對沒內味兒

粵語,“你講咩啊?”

由於粵語靈活可塑

隨著時代還會產生不少新的用詞

最終深入人心

像是香港特有的

搏盡無悔

:盡全力活出精彩,不要辜負青春

飛砂走奶

:茶餐廳的奶茶或咖啡不加糖和淡奶

尿袋

:充電寶,因使用時接著線形似集尿袋得名

都是相對新的詞彙

粵語,“你講咩啊?”

“朋友,借個尿袋,唔該”

粵語還將疊詞用得生動有趣

令生活都變得可愛起來:

形容東西雪白——

白雪雪

小意思——

溼溼碎

無緣無故——

無嗱嗱

當然還有開頭提及的

“靜靜雞/靜雞雞”

粵語,“你講咩啊?”

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7年07月

粵語的“接地氣”不僅在日常生活中

也在文藝作品中

那句經典的臺詞

“做人最緊要開心!”

可是出現在了無數影視作品裡

跨越了影視內容中的時空、地域

粵語,“你講咩啊?”

粵語在音樂中,也是非常接地氣

許冠傑的《半斤八兩》

可謂是“土”出了粵語生活化的一面

貼切地唱出了大眾的心聲

粵語,“你講咩啊?”

香港樂壇的填詞聖手林振強

曾經把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

“翻譯”成了粵語

還起了新的名字,叫《劍橋拜拜》

一起來看看變得多麼的“土”(接地氣):

我靜靜雞散水,就好似我靜靜雞噉踩嚟;

我靜靜雞翕手,同啲雲講聲“系噉先喇喂!”

河邊嗰啲金柳,好似喺黃昏曬太陽嘅新娘

反映喺水上面個靚樣,喺我個心度浮嚇浮嚇噉樣

……

但我唔可以唱K,講拜拜嗰支笛衰咗

熱天的昆蟲都為我收聲,劍橋今晚真系啞咗!

我靜靜雞散水,就好似我靜靜雞噉踩嚟

我拍拍蘿柚,一啲雲都唔拎走

這可不是簡單的惡搞

林振強解釋了他為什麼要作此“翻譯”:

“一般白話文情詩

若以廣東話讀出,總嫌娘娘腔

讓廣東麻甩佬(大男人)難以投入

廣東女性難以投契

精彩絕倫的徐志摩詩一旦用廣東話讀出來

立刻變得戇居(傻乎乎)”

如果你瞭解粵語

一定能體會到那種貼近生活的意境

粵語有多“酷”?

如果你在說普通話時中英夾雜

很容易給人一種裝X的感覺

舉例:

“剛剛去了個salon

做的haircut好好看

而且理髮師超handsome!”

說實話,地理君挺hate這樣說話的people

但是粵語的

中英語混用

甚至直接用

音譯

都顯得無比自然

例如以下這句真實的日常語句:

“頭先去toilet唔記得帶tissue”

(剛才去廁所忘了帶紙)

明明是一句帶點狼狽的話

感覺都頓時變得洋氣起來

粵語,“你講咩啊?”

外來“粵化”的詞彙中

既有廣為人知的:

計程車

——taxi(計程車)

茄哩啡

——carefree(龍套、臨時演員)

士多啤梨

——strawberry(草莓)

唱K

——唱卡拉OK

蛋撻、葡撻

——tart(餡餅)

這些吸收進來的詞彙

許多北上“反哺”

融入了普通話中

粵語,“你講咩啊?”

“今晚去唱K!”

也有一些詞彙

只有在港澳生活過才會熟悉,如:

士巴拿

——spanner(扳手)

奄列

——omelet(炒蛋)

泊車

——parking(停車)

粵語,“你講咩啊?”

“唔該俾我一個士巴拿”

還有一些詞語看似像中文詞彙

實際上是中外結合

就拿

“嘈喧巴閉”

這個詞來說

“嘈喧”是古樸的漢語

“巴閉”卻來自說印地語的外商

時不時會叫囂著家鄉話

“BAPRE”

一詞

廣州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看著這些外商煩躁囂張的樣子

就將其變成了粵語的“巴閉”一詞

形容不可一世的樣子

粵語,“你講咩啊?”

粵語的“潮”、“酷”

跟香港過去輝煌的流行文化密不可分

很多人接觸粵語

都是從粵語歌、電影、電視劇開始

60年代,香港作為外貿港口

對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博採眾長

當時許多粵語歌翻唱自日本的流行歌曲

學習了很多技法、旋律、音效等等

到了70年代至90年代

大量才華橫溢的香港音樂人閃亮登場

接軌世界的音樂

加上粵語的填詞

造就了繁盛、獨特的香港樂壇

張國榮、黃家駒、劉德華、王菲、陳奕迅……

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一句句深入人心的歌詞

已經成了無數中國人的青春和情懷:

你是千堆雪我是長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

——《郵差》王菲

誰都只得那雙手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著雪路浪遊

為何為好事淚流

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

——《富士山下》陳奕迅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海闊天空》Beyond

要論粵語電影的經典臺詞

則不可不提王家衛

《阿飛正傳》

張國榮對張曼玉的經典”一分鐘“:

粵語,“你講咩啊?”

除此之外

粵語相對其他方言

提供的公共服務更多

像粵語電視臺、廣播頻道、音樂產業等等

為粵語流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本文的最後

不堆砌什麼華麗辭藻了

講粵語的小編

只想向各位讀者朋友說一句:

做人最緊要開心!

參考資料 《中華遺產》2017年07月,,李敏盈

,《沿海時報》,鄭子寧

話題

說說你會的粵語

TAG: 粵語詞彙嶺南2017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