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專題展在廣州開展,宋代“端硯”銘款端硯首亮相

10月28日,由南越王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翰墨飄香——文房四寶專題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陳列樓北二樓臨展廳正式開展,將持續展至2022年1月5日。

本次展覽由“壽越千年——紙”“松煙不朽——墨”“治世之功——筆”“玉德恆久——硯”和“怡情雅趣——文房清供”五個部分組成,多角度多方位呈現中國文房四寶的發展歷程。

文房四寶專題展在廣州開展,宋代“端硯”銘款端硯首亮相

“翰墨飄香——文房四寶專題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陳列樓北二樓臨展廳正式開展。

展品涵蓋了安徽文房四寶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型別,以及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珍貴文物共128件套,包含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24件套,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文房用具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廣州地區考古出土有多個歷史時期的文房珍品,其中就有南越文王墓出土墨丸、石硯,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西漢南越國時期的木簡和研石及研板、東晉青瓷硯、唐代端硯和宋代“端硯”款端硯等。

文房四寶專題展在廣州開展,宋代“端硯”銘款端硯首亮相

“端硯”銘款端硯。

本次展出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宋代“端硯”銘款端硯為首次與觀眾見面

。端硯為諸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最為文人珍愛,歷代文人墨客以擁有一塊端硯為榮。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端硯為通體青灰岩石雕刻而成,石質細膩,僅存硯額和少部分硯池。硯額為圓弧形,正面刻祥雲如意紋,紋飾內自右向左刻寫“端硯”二字。硯身正面鑿兩個硯池,可惜殘缺嚴重。這種雙池硯又名“雙履硯”,多為官府用硯,以分別研磨墨、朱二色以書寫或批註公文。

據文獻資料記載,端硯在唐代已廣泛使用,但多以“端州石硯”“端溪紫石硯”等指代,直到宋代才名“端硯”。這件石硯雖殘缺嚴重,但卻是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且明確刻寫有“端硯”二字的端硯實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及重要意義。

安徽是宣紙、徽墨、宣筆、歙硯的故鄉,“四寶”俱全,是中國古代文房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宣紙因產於古宣州而得名,有10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伴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無數能工巧匠的琢磨營造,“安徽文房四寶”逐漸演變為集實用與觀賞於一體的藝術品,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筒、墨床、硯滴、水盂等文房清供品類繁多、型制美觀,與紙、墨、筆、硯構成了筆耕丹青不可或缺的用具。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副主任鍾劍鋒介紹,展覽在形式上圍繞主題,選取代表徽州和嶺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及展品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色調和設計元素,例如展覽裝置上的布幔選取了廣州藝術博物院珍藏的《墨竹圖》,展覽海報和宣傳摺頁則採用了《程氏墨苑》的彩色套印本,這是嶺南文化和徽州文化對話交流的一次嘗試。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表示,此次兩地合作辦展,展品中採用了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藏的馬家窯彩陶、“蕃禺”銅鼎等文物來輔助展覽展出,這也是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原南越王宮博物館合併為南越王博物院之後,對文物展品進行相互融合、共同舉辦展覽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實踐。

採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實習生 陳曼瑜

TAG: 端硯南越王博物院南越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