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漆器作為一種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歷史文物,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漆器自新石器時代到清王朝滅亡為止,綿延數千年,絢麗多彩的漆器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朵美麗的奇葩。

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做器形,經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實用功能和欣賞價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漆的特性並能將漆調成各種顏色用作美化裝飾之用的國家。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出土的一件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紅色漆碗,揭開了中國漆器製造史上光輝的第一頁。

商周時期,人們已開始種植漆樹,工匠們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並以松石、螺鈿等作為鑲嵌材料來裝飾花紋。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出土一批漆器殘片,製作精緻,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

春秋戰國時代,漆器工藝蓬勃發展,從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漆器來看,漆胎型別有用薄木加裱麻布的,有旋木的,有夾紵和皮胎等。品種繁多,有耳杯、盤、幾、案、奩、盾和樂器等,紋飾有狩獵紋、人物紋、龍鳳紋、鳥獸紋、雲氣紋等,在裝飾手法上,有影繪、銀扣、施金等,圖案色彩鮮明,筆法生動有力,紋飾活潑優美,如“雙虎雙鳳紋漆鼓架”、“彩繪透雕小座屏”等,都是這一時期傑出的作品。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彩繪雙虎雙鳳紋漆鼓架 戰國

高117釐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木胎,鼓架是兩隻相背而立的鳳鳥,鳳首高昂,在兩鳳首冠部系以鼓繩而使鼓懸空,兩鳳足下分別踏上一臥虎作為鼓座,兩虎相背而臥,整座鼓架均髹黑漆,在其上用紅、黃、藍等色漆根據不同部位描繪出虎的斑紋及鳳鳥的喙、眼及翅膀和身上的羽毛,彩繪細膩,優美傳神。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彩繪鴛鴦紋漆盒 戰國

長20.4釐米 高16.3釐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木胎,此盒形制精巧,作一鴛鴦形,頭扁嘴長,頸下一圓柱形榫頭,插入器身可以轉動,身體鏤空,背部一長方形方孔,上部蓋為一浮雕夔龍。全身髹黑漆,紅漆繪羽紋,用黃漆繪一些圓點,腹部左側繪撞鐘和擊磐場面,右側繪擊鼓舞蹈的影象。它巧妙的將一隻鴛鴦作為盒形,造型奇特,紋飾精美。

秦代漆器以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最有代表性。漢代,漆器工藝達到了歷史上空前繁榮的時期,漆器品種繁多,出現了很多大件的器物如漆鼎、漆棺等,另有耳杯、漆盤、盒、奩、案、幾等。裝飾花紋主要有云氣紋,動物紋中有虎、鹿、豬、羊、獐、龜、龍鳳及怪獸等,人物紋有狩獵、舞蹈、仙人等,此外還有少量的植物紋。在裝飾手法上,仍以彩繪為主,還出現了針刻、銅釦、貼金片等技法,作品呈現出色彩豐富,線條奔放、華麗精美、氣韻生動的特點,其中以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500餘件漆器代表了漢代漆器的最高水平。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彩繪烏雲紋圓盒 秦

通高18.5釐米 口徑21釐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1976年出土於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木胎,由蓋和器身組成,圓盒內髹紅漆,外以黑胎作底,其上以硃紅色漆繪成雲氣紋、捲雲紋和變體鳥紋,紋樣風雲流動,有強烈的旋動感,表現了高超的工藝和繪畫水平。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彩繪漆鍾 西漢

高57釐米 腹徑35釐米 湖南省博物館藏

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旋木胎,外壁有明顯的旋削痕跡,厚胎,其上有蓋,蓋上有橙黃色的3個“S”形鈕。侈口、長頸、圓腹、圈足。器內壁髹紅漆,器表以黑漆為底,口沿處朱繪折線紋、點紋,頸部朱繪變形鳥紋圖,肩和腹部繪三固硃色和灰綠色幾何雲氣紋,流暢自如,風雲流動,蓋上繪雲氣紋,外底朱書“石”字,為盛酒用。

魏晉南北朝的漆器,夾紵技法發展到高峰,夾紵是用漆灰造型並用麻布貼上作為漆胎,用來製作大型佛像,技巧之高,工藝之複雜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唐宋時期的漆器,金銀平脫盛行,其裝飾是將金銀薄片剪成各種紋樣以膠漆貼上在漆面上,經過乾燥後再髹漆三層,經過研磨而顯出金銀花紋,作品異常華美。此外,唐代還創造出了雕漆工藝,為元明清的雕漆工藝打下了基礎。宋代,嵌螺鈿漆器得到很大發展。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螺鈿人物花鳥漆背鏡 唐

直徑23.9釐米 邊厚0.5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5年出土於河南洛陽郊外唐墓。鏡圓形,圓鈕,鏡背鑲嵌厚鈿片紋飾,銅鏡上方正中為一花葉茂盛的大樹,樹梢一輪明月,幾隻鳥雀枝頭跳躍,樹下蹲坐一犬,下有展翅欲飛的鸚鵡。鏡鈕左右,有二老席地對坐於樹前,左者彈阮咸,右者舉杯欲飲,其間放置酒壺、酒尊,背後一侍女,下方為一仙鶴起舞,鴛鴦戲水,空白處點綴花草山石,一片世外桃源的恬靜氛圍。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庭園仕女圖戧金蓮瓣形朱漆奩 南宋

通高21.3釐米 直徑19.2釐米 江蘇省常州市博物館藏

1977年出土於江蘇常州武進南宋墓。胎為木質,漆奩是古代婦女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此奩為十二稜蓮瓣形,整件器物由蓋、盤、身及底四層套合而成,沿口均鑲銀扣,器內髹黑漆,外髹朱漆,以戧金做紋飾,奩蓋戧金繪“庭園仕女圖”,二仕女梳高髻,一仕女杯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挽臂緩緩而行,旁有女童,手捧長頸瓶侍立,園中鋪石徑,山石、柳樹相襯,景色幽靜,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

元代漆器,名家輩出,作品以雕漆發展最為顯著。雕漆又名剔紅,是指純用紅漆的品種,用黃漆的稱剔黃,黑紅相間的稱剔犀。首先在漆器胎上髹數十層或上百層漆,待稍幹,在漆層上雕刻各種花紋。當時著名的漆工是浙江嘉興的張成和楊茂,他們二人的作品技術全面,題材廣泛,呈現出雕法圓潤,藏鋒不露,構圖簡練,渾厚耐看的風格,對明前期的雕漆工藝影響極大。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元

高2.6釐米 直徑16.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木胎,圓形,圈足。盤正中雕刻一朵盛開的雙瓣梔子花圖案,旁邊刻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葉肥厚,舒捲自如,疏密有致,紋樣佈滿全盤,層次清晰,雕刻刀法流暢,磨製圓潤,不露刀痕。底足髹黑漆,近足邊有“張成造”針劃楷書款。該盤漆色鮮紅,色彩純正,主題突出。

明代漆器的生產更趨於繁盛,品目繁多,製作工藝有很大發展。明初永樂時期,出現了官辦的“果園廠”,由元代雕漆名家張成之子張德剛主持管理,所出雕漆、填漆兩大品種,製作精美,稱為“廠制”。而民間漆器的生產遍及南北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制漆藝人,浙江寧波、江蘇蘇州的金漆很有名,蘇州藝人蔣回回和楊壎均是金漆高手。而揚州盛產百寶嵌漆器,著名藝人是周翥,作品被稱為“周制”,百寶嵌是用珊瑚、瑪瑙,琥珀、玳瑁、螺鈿、象牙、松石、蜜蠟、犀角、玉石等各種名貴材料做圖案鑲嵌而成的珠光寶氣、絢麗華美的漆器。而螺鈿又分成硬螺鈿和軟螺鈿,著名的藝人是嘉興的姜千里。明代著名漆藝家黃大成所著的《髹飾錄》,總結了我國幾千年來髹漆工藝的成就,是我圍古代一部漆藝專著。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剔紅花卉紋蓋碗 明

高16釐米 口徑20.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碗為木胎,上有蓋,圓形、圈足,蓋上有球形鈕,上雕靈芝,造型優美,蓋與碗上均雕出盛開的牡丹花,花朵碩大,枝繁葉茂。在碗口和足上,刻出回紋圖案,足內黑漆有“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器形端莊,雕刻精緻,層次豐富。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黑漆描金龍紋藥櫃 明

高94.1釐米 長78.9釐米 寬57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櫃外面為雙開門,櫃內正中一組八方旋轉式抽屜,共80個。兩側各有一組長屜,共20個,每一個抽屜上都寫有藥名,全櫃可盛藥140種,取用十分方便。正面及櫃兩側用描金手法繪出二龍戲珠圖案,門內側及櫃背面則描金松、竹、梅、蝶、茶花圖案。此藥櫃結構複雜,設計巧妙,金碧輝煌,雍容華貴。

清代的漆藝在全國各地繼續發展,形成了各製作中心和地方特色。清代的雕漆在明代果同廠的基礎上設立造辦處,繼續生產雕漆產品。與明代雕漆相比,明代漆色暗紅,刀法圓潤,紋飾莊重渾厚,而清代漆色鮮紅,刀鋒顯露,紋飾纖細繁褥。而揚州的螺鈿作品以點螺最精巧,著名的藝人有盧映之及其孫盧葵生。乾隆時期福州的制漆藝人沈紹安,運用傳統的夾紵技法創造了脫胎漆器,色澤華美,器體輕巧。總之明清兩代漆器工藝幹變萬化,作品精美絕倫,成就卓著。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黑漆描金山水圖手爐 清

通梁高14釐米 腹長18.4釐米 寬12.9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為薄木胎,雙圓相連形,上有提樑、花式蓋、平底,蓋及提樑繪黑漆,描金繪錦紋。爐身四面開光,光內髹黑漆,描金繪製山水樓閣,開光外繪紅褐色漆地,描金繪勾蓮紋。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黑漆描金冠架 清

高27釐米 底徑1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冠架頂部為兩半圓球體相扣合,口部有開關,可開合,底座下是六個垂雲紋足。冠架通體髹黑光漆,光可鑑人。紋飾全部描金花卉紋,頂部鏤空菊花紋,頂心一朵大菊花,上、下口描金雲紋,柱中部鏤空雲紋,上下描繪變形蝴蝶紋,底坐金彩描繪勾連雲紋和纏枝花卉,中間有團“壽”字六個,整器雍容華貴,盡顯皇家氣派。

|

時代

·

鄉創週刊 |

深藏不露之美——漆器

TAG: 漆器釐米雕漆黑漆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