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維京航海日記簿,停留在甲板等日出,瓶中信被丟入,關於美人魚的紀錄。”

美人魚這一物種與將自己放逐於大海之上的海盜似乎天然相搭,所以周杰倫的《美人魚》中,起筆便是維京人、甲板和瓶中信這般海洋氣味十足的意象。不過這是一個誤會,因為維京海盜與美人魚的大海並不重疊:前者的大海夾雜在北歐的曲折峽灣中,而後者的大海則漫漶於遙遠大洋的神秘波濤裡。

現實生活中的美人魚大多被認為是儒艮或相似的海洋生物,神話世界裡的美人魚則有一個塞壬(Siren)的名字。在生物學分類中,儒艮所屬的海牛目(Sirenia)正與塞壬同源,由此看來似乎塞壬和美人魚似乎便是同一物種。然而,最早的塞壬雖然出現在海洋之上卻並非美人魚,而是“美人鳥”。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美人鳥:地平線的遠方一輪滿月

塞壬的傳說可以一直追溯到希臘神話,只是其形象卻不是美人魚——準確的說,是不僅僅是美人魚。在後世的西班牙語、法語、波蘭語等語言中,表示美人魚的單詞分別為“Sirena”、“Sirène”、“Syrena”,其詞源都脫胎於塞壬;然而在古希臘時期,學者們對塞壬的形象的認知卻以鳥身人面居多,其背後的風景不在於大海,而在那“地平線的遠方一輪滿月”。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除了形象之外,塞壬的家世也有爭議:一說其乃河神埃克羅厄斯與斯忒洛珀之女,一說為埃克羅厄斯與繆斯女神之女,成書於公元前8世紀的荷馬史詩《奧德賽》首次描寫了塞壬,書中並沒有採取任何一個版本而僅僅描繪了她們生活在被白骨環繞的島嶼之上,而對其形體則採取了人面鳥身之說。《奧德賽》在塞壬上花的筆墨不多卻將其特點展現得活靈活現:當英雄奧德修斯利用木馬計攻陷特洛伊城後回鄉的路途上,女巫曾警告他小心途中的塞壬:

“你們將首先遇到塞壬女妖們,她們能唱出美好無比的歌聲,以此來誘惑過往的行人。若有人靠上前去仔細聆聽,那他就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家鄉了……”

最終奧德修斯在同伴的幫助下戰勝了誘人而致命的“海妖之歌”,成為希臘神話中僅有的兩位戰勝塞壬的英雄之一,而另一位則是奉命去黑海王國尋取金羊毛的俄耳甫斯。比起奧德修斯,俄耳甫斯更為技高一籌:他本身精通音律,在與塞壬的音樂對決中直接以豎琴打敗了後者的歌聲,最終使沮喪的塞壬們投海自盡。這當然並不是塞壬們的歌聲不夠優美,而是她們的對手實在太強大——畢竟俄耳甫斯的琴聲就邊冥王哈迪斯也曾為之動容。

從奧德修斯到俄耳甫斯,可以看出這裡的塞壬最主要的特徵便是歌聲優美而邪惡:先用醉人的曲調使水手沉入夢鄉,然後趁機屠殺,只是屠殺的目的也不明確,似乎僅僅是為殺而殺。在後世以荷馬史詩為原型的藝術品中有不少描繪了這一段故事,如沃特豪斯的《奧德修斯與塞壬》,在風浪中七隻塞壬飛舞著翅膀對奧德修斯哼唱著樂曲;而在大英博物館收藏著的一個 “貯酒罐”中,塞壬的形象相仿,只是數量變成了三隻。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由兩副作品的小細節可以看出,塞壬並不是某一個女妖,而是某一群或一種女妖。事實上塞壬的數量也同樣存在爭議:《奧德賽》中提到的塞壬只有兩位,古希臘悲劇詩人呂哥弗隆在《亞歷山德拉》中認為是三位,羅馬帝國時期研究希臘神話的專家許癸努斯則認為應當是四位。與數量上的眾說紛紜相似,不同版本中塞壬們的名字也不一樣。作為唯一的共性,這些名字大多與音樂相關,如在偽阿波羅多洛斯《書庫》中的版本中三位塞壬之名分別有“動感”、“華音”、“魅惑”之意。由此可見,雖然在早期塞壬的家世、數量均有爭議,但塞壬的音樂才華及柔媚無情卻是無人質疑的。

這一時期的塞壬無疑不能稱之為美人魚,比其更貼切的名字應當是美人鳥。那麼,這種美人鳥的形象是如何一步一步轉向美人魚的呢?

魚鳥獸身:長髮的你出現在岸邊

學者們對塞壬形象的認知以鳥身人面居多,“居多”二字意味著別有他解。神話生物並非自然中存在之物,不同源流的文化又有著各自的傳統與解讀,於是塞壬形象的解讀一直沒有統一也不奇怪了。選取幾本古籍的不同描述便可體味到這種“百家爭鳴”:成書於六世紀的《不同種類之怪獸書》認為塞壬肚臍以上為女人,下為魚尾;成書於十二世紀的《動物故事寓言集》認為其女人身、隼爪、魚尾;成書於十三世紀的《動物故事寓言集》分別記錄半人半魚和半人半鳥的塞壬;而十五世紀的《動物故事寓言集》則乾脆記錄了三種不同的塞壬,分別為半人半魚、半人半鳥以及半人半馬。

事實上在中世紀有一種傾向,即將女人與不同生物的混合形成的半人類生物統稱為塞壬,然而這一傾向又不可避免地與同一神話體系中其它相似神秘生物相重合。比如半人半鳥的設定與女首鳥身的哈比頗為相似:後者在《金羊毛》的故事中出現,還曾與阿爾戈號上的英雄們在荒島相遇;半人半馬則與伊克西翁與雲朵的後代半人馬相似——當然,熱衷於“創造”半人怪物的希臘神話也少不了半人半魚的存在。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哈比(Harpy)與塞壬(Siren)

相比於塞壬,希臘神話中的人魚知名度不算高,乃是海王波塞冬與安菲特里忒的子女們特里同。特里同們的武器是繼承於其父三叉戟與海螺,常常結伴以海神護衛隊的形象出現,羅馬拉渥那廣場上的摩爾人噴泉裡除了海豚外還有四個特里同,這些特里同都以人魚形象出現,但卻一左一右長著兩條尾巴——這種裂尾人魚的設定在日後塞壬的形象中也將經常出現。饒有趣味的是,雄性的特里同喜歡對水手做惡作劇從而得了淫蕩的壞名聲,這一點加上那個可以作為樂器的海螺,倒是真與塞壬的設定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後世大量學者將中世紀定義為歐洲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然而藝術正在這個看似黑暗的時代裡孕育、實現自己獨特的流變。在八、九世紀流行的加洛林藝術中,不同形象的塞壬並存於不同的藝術作品中,以半人半鳥、半人半魚居多;中世紀以降,半人半魚形象漸漸在羅曼藝術中佔據了主要地位。羅曼藝術最顯著的特徵是平衡對稱,在這一審美傾向的主導下,這一時期的塞壬雕塑多為裂尾式的人魚,在羅曼式教堂的浮雕中常常能看到裂尾人魚的身影,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構建也的確更能適應不同種類的框緣和柱頭。

當然,從神的意義上來講,裂尾還有一種隱喻,正是這種隱喻,將塞壬所代表情色與人魚形象的聯絡固代起來。

開裂魚尾:為了愛忘了危險

在歐洲中世紀作家的筆下,塞壬的海洋色彩逐漸增強,以至於在一些版本的神話中塞壬與斯庫拉一道成為原始海神福耳庫斯的子女。在這一趨勢下,塞壬漸漸由半人鳥轉變為半人魚似乎並不奇怪,然而問題出來了:為什麼原本以半人鳥形象為主的塞壬會漸漸向半人魚過渡呢?

答案同樣隱藏在宗教當中。中世紀教會認為,神秘、誘人而危險的海洋隱藏著強大的罪惡,而這罪惡中,又以性慾之誘惑最為顯著。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這樣的設想非常自然。性愛女神維納斯正誕生於海浪之上,名為《維納斯的誕生》的名作有三幅,無論是波提切利也好,卡巴內爾也好,布格羅也好,三位作者筆下全裸的維納斯均表現出無以復加的豔麗色彩,而其赤裸的胴體背後正隱藏了中世紀教會所憎惡的肉慾。由此反觀從《奧德賽》開始逐漸固化下來的塞壬形象:哼唱曲調優美的旋律、迷惑善良的人、迷惑成功之後的殺戮……可以說塞壬完美地符合了教會對於肉慾的定義——奧德修斯所沉迷的海妖之歌,正充斥著無心的肉慾與思慕,由此便不難理解羅曼藝術中那些裂尾人魚的性隱喻了。沒錯,開裂的魚尾代表的正是女性的陰部,而在摩爾人噴泉中的特里同塑像中,男性的陽具夾在開裂的魚尾中,清晰可見。

將塞壬開裂的魚尾解釋成女性陰部只是眾多解讀中的一種,而這顯然並不影響歐洲人對其的喜愛。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星巴克咖啡的商標:外部是綠底白字的圓環,內部是黑底白色的塞壬,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塞壬開裂的魚尾以及……被長髮遮住的袒露的胸部。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星巴克咖啡誕生於港口城市西雅圖,連近代精明的商人們都希望想依靠這個商標獲取某種神秘的魔力,塞壬的誘人與致命便不必言說了。有趣的是,塞壬的影響力還不僅僅傳播到了美洲,早在東漢時期,塞壬就已經透過史料輾轉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羅馬帝國。到達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被當地人勸了回來。《後漢書》與《晉書》對這一折返有著相似的記載:

“……船人謂英曰……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

兩史料相佐,會驚奇地發現這裡的“思慕之物”居然與西方的塞壬有著奇妙的偶合。塞壬源於希臘神話,波斯文明與希臘文明交集甚多,甘英出使羅馬帝國時遇到的安息人熟知希臘神話,或者說是已經安息化的希臘神話也極有可能。當然這一切只是猜測,只是如果這一記載真的指向那縹緲的塞壬,將是東西方文化史上多麼浪漫的一次偶遇。

美人魚:神話裡最美的物種,卻有著令人臉紅的前世

結語:思念成了僅存的那一切

自安徒生的童話《小美人魚》問世之後,美人魚身上的蘊含的堅毅、勇敢等正面的形象漸漸傳播開來,單尾也逐漸佔據了人魚形象的主流。事實上安徒生筆下的人魚和希臘神話中的塞壬已經不再是同一物種——至少從文化傳承上不是。不過也正如塞壬本身混亂的歷史一樣,或許《小美人魚》的出現也是塞壬文化中註定的一環呢?

在與希臘相距千里的華語世界,關於美人魚的歌曲繁多且大多數關於愛情,這其中的關聯自然不是中國傳統中的“鮫人”或是歐洲中世紀那個性感而危險的人魚,當安徒生提筆寫下童話的時候,塞壬註明要融入一場新的文化變革,正如她在中世紀所遭遇的過程一樣,正如周杰倫《美人魚》中的副歌所唱的那樣:

“童話般感覺……讓我愛上有你的黑夜……思念成了僅存的那一切……”來源:文匯網

TAG: 美人魚半人形象希臘神話奧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