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堂主微信,一起讀書、讀世界

這兩天我社群裡有朋友問“XX聽書”和“XX聽書”哪個更好?

我雖然以我自己這些年讀書的經驗,給出了一些回答,但依然覺得有些話如鯁在喉。如果回溯起來:我自己曾給很多平臺提供過內容,其中也包括很多大部頭、經典書的解讀。

但我始終覺得聽一本書和讀一本書,這兩者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 加堂主微信,一起讀書、讀世界

客觀來說,自從幾年前“聽書”這個新的物種作為一種產品橫空出世以後,它確實滿足了很多人的訴求,比如那些朝九晚五甚至996、007的朋友。它可以讓人以最快的速度知道一本書的基本內容,可以讓你在一本新書剛剛上市,還沒有拿到實物之前,就瞭解它大致講了什麼。

▲ 加堂主微信,一起讀書、讀世界

◮ 我幾年前在“得到”的作品

如果讓我來做評斷,我也會說:它是個好產品。

但是,

任何產品都有它的適用場景和適用人群

,這就像一杯冰涼的可樂,能讓你在炎熱的夏天感到一陣清爽,可它卻不能替代你日常生活裡對於水的需求;一包壓縮餅乾能讓你在飢腸轆轆的旅途中,迅速恢復體力,卻也不能當作你每天桌面上的蔬食正餐。

同樣的道理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人感知世界的觸角,彼此之間相互平等、各有起承,無法互相替代。聽書能帶給人的“資訊快感”可能是傳統的閱讀做不到的,畢竟讀書從來是個“慢功出細活”的過程,考驗人的耐心與專注力;與此同時,真正靜心把一本書精讀、讀懂、讀透的收穫,也是聽書所不能給予的。

這就像你可以用幾十分鐘的時間,以聽書為“工具”瞭解《百年孤獨》的故事梗概,但卻不大可能如真正完整閱讀那樣,感受到加西亞·馬爾克斯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悲愴;同樣你也不可能因為聽過短短几十分鐘音訊,就建立起如許倬雲先生《萬古江河》裡所構建的體系化思維。

因為聽書是工具、是陪伴,

但閱讀是生活本身,是知行合一的錘打與歷練。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快的節奏下,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又該以怎樣的狀態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直是我在思索的問題。至少從我自身的經歷反觀,真正“讓我成為我”的不是一時一事的資訊,而是應對變化的思辨能力和縱躍古今的認知框架。它們絕大多數來自我這些年的讀書、旅行與歷事。

因此,作為閱讀這件事的受益者,我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籌備與打磨,建立了一個深度閱讀、精讀的小圈子,我管它叫做【東西堂主 · 精讀社】。為了解釋說明精讀社的初心、理念與獎勵規則等等一系列細節,我專門做了影片放在本文開始部分,你可以花幾分鐘來了解一下。

如果你希望加入我們這個小圈子,可以掃描下邊的二維碼加入精讀社。

我和一群有智識、有洞見,願意在這個碎片化時代逆流而上的同道朋友,在這裡等你。

未來,我們還會在全國組織線下活動,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與你當面傾談。

如果你希望來我和女俠的社群,也可以加我的企微,但請告知來意。謝謝,很高興認識你。

東西堂主

TAG: 精讀聽書讓你在本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