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陪伴過我的青春,我能為他做點什麼呢?

金庸陪伴過我的青春,我能為他做點什麼呢?

總有一些書讓我們想好好讀一讀,哪怕再忙,哪怕再難。對我來說,《金庸全集》就是這樣的書。

2018年9月,我讀完《鹿鼎記》,也讀完了《金庸全集》。讀完金庸全集,是我從小就有的夢想。現在終於完成了,如釋重負。

從完成閱讀的那一刻起,我就覺得應該寫點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文章。為什麼呢?主要因為這些武俠小說帶給我很多感動甚至震撼。我感覺作為文化人,有責任去為金庸寫點什麼,向讀者介紹自己關於金庸小說的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審視這樣的文學作品。

帶著諸多震撼和美好設想,我開始著手準備材料,構思著從什麼視角切入,怎麼去寫,最終想達到什麼目標。還沒有等我想好,卻得到一個晴天霹靂般的訊息:10月30日,金庸因病在香港去世。

金庸陪伴過我的青春,我能為他做點什麼呢?

初聽這個訊息,有很懵的感覺,不知道是真是假。很長時間以來,金庸已經好多次被傳去世了。這次會不會又是假的?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和入口網站刊登關於金庸先生去世的訊息。我明白,這次是真的了。

這個確切的訊息,讓我感到悲傷。金庸已經九十四歲,得享高壽,去世並不意外,甚至算是喜喪。但是我仍然感到悲傷,好像心裡有了個缺口。這個缺口無聲無息,無形無色,卻真實地產生了。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小說在整個華人界產生了空前的影響。毫不誇張地說,金庸和他的武俠小說,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刻符號。

我對這個文化符號的感受,是從看83版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開始的。現在的青少年,難以想象那時的萬人空巷。說萬人空巷是毫不為過的。一到播放電視劇的時間,大家就不幹活了,都聚集在有電視機的鄰居家裡,聚精會神地去看《射鵰》,等待電視機傳來《鐵血丹心》的動人音符。

國內外還有億萬觀眾,與我這種經歷與感情類似。我們共同成為金庸武俠的粉絲。金庸去世以來,媒體界幾乎每天都有推送文章,表達對金庸去世的不捨與哀思。儘管我們知道,金庸是回不來了,但依然難捨。難捨的是什麼?僅僅像有的人說的那樣,是我們難以捨棄自己的年少青春嗎?固然有這個因素,但肯定不僅僅是這個原因。我們不捨金庸離去,更是對曾經安撫我們心靈的人的感念。那是發自內心的捨不得離開,希望曾經為我們提供精神食糧的人能夠長命百歲。

金庸陪伴過我的青春,我能為他做點什麼呢?

帶著這種感念,需要思考,金庸為什麼能擁有這麼多的讀者呢?

萬事萬物都各有因果,並且原因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認為,金庸被廣泛閱讀,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在小說中表達出來的諸多文化價值。它在文化上融合古今,在價值上既保守又自由。從某種意義上,金庸武俠小說是優秀傳統與現代追求的完美結合。

在這個時代,我們既需要繼承傳統,更需要面向現代,即在繼承傳統優秀部分的前提下,面向現代需要去做取捨。二者缺一不可。這個基本價值取向是當代中國人所應該樹立的。金庸小說很好地把二者融合起來。這種融合,其他武俠小說並不具備或者並不完全具備。

金庸能夠大火,不是因為奇蹟,而是他製造了共鳴,他的作品讓每個人在武俠門內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影子。

直接讓讀者感動的,是貫穿在小說中的正義感。正義感無色無形,卻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縱觀歷史,幾乎所有身處弱勢地位的人,都渴望能夠有人為他們出頭,藉以保障他們的生存,如《水滸傳》中期待魯提轄救命的金氏父女,再如《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捨命救下的恆山眾尼。

因為好人經常受到惡人的壓制,所以正義感就成為屢說不衰的話題。俠客解救弱者以匡扶正義,是金庸武俠小說最打動人的地方。用金庸自己的話來說,所謂俠,就是捨己為人,捨棄自己的利益,為其他人的利益而奮鬥。

金庸先生秉持正義情懷,為武俠世界塑造了“言之俠者,重信守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客精神。這種以正義為基礎的愛國情懷和俠義精神,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精神血液中的一部分。金庸先生由此塑造的許多經典人物,濃縮了典型中國人的精神,帶給華人深根於傳統的善惡觀和情感慰藉。

讓讀者念念不忘的,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如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葵花寶典和獨孤九劍等等奇特的武功,都令讀者聳然動容且印象深刻。

金庸陪伴過我的青春,我能為他做點什麼呢?

再如佈滿小說各個角落的中國傳統文化。金庸的作品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忠孝仁義,蘊含著莊子的“雲遊四方”,也有老子對於“天地人和”的思想,更有佛家的“捨身喂虎”精神。這些都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享的文化密碼。

上述這些基本因素,共同促成金庸小說被廣泛傳播,促成金庸小說成為億萬讀者心中的經典。

好東西要有人分享。我們有責任去想一想,應該為金庸小說的傳播做點什麼事情呢?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力量所及出發去做點事情。文化人更有責任去研究金庸,傳播金庸。金庸武俠小說的大火,已經適度凸顯新學科——金學。確實需要研究金庸的小說,探討金庸小說的創作規律,提煉出他的價值觀,更深刻地吸取內涵其中的文化營養,甚至可以解析寫作技巧等等。

同時,需要儘量讓更多人認識到並享受到金庸小說的精神滋養。這就需要在研究金庸小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傳播出去。

金庸陪伴過我的青春,我能為他做點什麼呢?

我秉持這種責任感,決定儘快開始再閱讀金庸小說,由此開啟對這些作品的研究,進而把金庸的相關思想傳播出去。最基礎的工作,需要做好每一章節的研究。我想一部書一部書地去細細再讀,每一章都寫出相關思考。金庸作品給我的印象,就是有好多深藏其中的金子,需要不斷挖掘出來。這需要細細地去品讀。做好基礎研究,再做綜合研究。綜合研究將涉及很多方面,如揭示同本小說內部不同人物的特性,再如不同小說各種武功之間的比較與關聯等等。

如果能夠完成既定目標,未來會有很多文章因此誕生。我的設想是,將來在文章足量以後,出版《我看金庸》系列書籍,以展現對金庸作品的體系化思考。

11月13日,也就是今天,金庸出殯併火化。他將永遠離開我們。

斯人已逝,研究卻無窮期。研究他,傳播他,他就始終與我們同在。就以此紀念曾經感動過我的金庸,也用這個方式來告別曾經陪我度過難熬時刻的金庸先生!

【文章簡介】本文是作者“我看金庸”系列文章的序幕。“我看金庸”系列文章,在閱讀《金庸全集》(廣州出版社2011版)基礎上,力圖解讀出蘊含其中的各種知識和深刻道理。

【作者簡介】趙泰融,寫作愛好者。寫作目的:探索思想並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紹給讀者,希望對他們的思維有所啟發。寫作方向:學術、評論、小說和感悟。按照寫作方向,將逐漸撰寫“聞道”、“治國學”、“我讀金庸”、“思想家說”、“理論小說”和“社會奮鬥者”等系列文章。

TAG: 金庸小說武俠小說文章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