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問候你的錢包

雙“十一”剛過,相信最近大家的錢包都是空空的。現在每年各平臺都在搶跑,所以11。1的一波,大家的東西已經收到了,昨天下單的估計還在路上。

經歷了12年的“雙十一”(我剛才查了一下自己的官方成就勳章,顯示共有10年的)也算經歷了一個流變的過程:由原來的“單身節”,再到如今的“剁手節”,使得熬了一年的“打工人”華麗蛻變成了“丁工人”。

Hi

雙十一,問候你的錢包

大家有沒有在想,如果生活在古代,沒有這種“剁手節”,我們就不會花這麼多,每年就能給自己省下一筆不小的積蓄。不過如果各位真這麼想的話,估計要失望了。今天的購物節,普遍被大家(其實主要是商家啦)所認同的,基本上只有“雙十一”和“618”。但古代的購物節,遠比你想象得多。只不過古時候人們不這麼叫而已。

一般來講,古代購物節被統稱為“重日節”,即月份與日子相重合的那天。如一月一的元旦(現在變為了春節)、二月二的春耕、三月三的上巳、四月四的夏鳳、五月五的端午、六月六的天貺[kuàng]、七月七的七夕、九月九的重陽節(雙十節是公曆,而且是民國以後才有的,這個不算啊)。這麼多節,所以花錢的日子真不在少數。

雙十一,問候你的錢包

清代一首竹枝詞中就寫到:

西城五月城隍廟,濫賤紗羅滿地堆。

鄉里婆娘多中暑,為穿新買估衣回。

聽聽,這首描述北京西城城隍廟的詩裡那些女人們為了買點衣服,中暑的都不在少數。所以熬個夜的小姐姐們,咱們就不要抱怨了,畢竟我們是為了買到就是賺到。而相對於今天賣家來講,只有選對平臺(當然在今天來看,選對主播變得更重要了,畢竟跨界大V翻車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才能打造“爆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熱銷品,以量取勝,薄利多銷,最終做到讓店家盈利,讓消費者得實惠。

這種商業思路在古代同樣適用,因此那時的集市,就如同今天的平臺一樣,讓你東西有的選,錢有地方花。而這些集市除了繁華是必備條件之外,認知度似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因此在全國各地興起了以寺廟為主的集市文化,北京的隆福寺,護國寺,上海的城隍廟等等。

有了這樣的集市,又有了特定的日子,過去那些愛動腦筋的商家,稍稍用上一點營銷策略,一天賺的錢,真的不見得比現在少。

雙十一,問候你的錢包

清乾隆 徐揚繪《姑蘇繁華圖》(區域性)

遼寧省博物館藏

《京都竹枝詞》便有這樣一首,描寫的是廟會商貿活動:

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銷百萬錢。

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其中,東廟指隆福寺,西廟指護國寺,而護國寺的廟會上更是誕生了如今馳名全國的小吃品牌。當然上海城隍廟小吃的知名度可以說是馳名中外,似乎外地人去上海沒去城隍廟吃過,約等於來北京沒爬過長城。。

而且請大家注意,我還發現,其實“重日節”中,逢單的都很重要,比如一月一的元旦(現在變為了春節)、三月三的上巳(千古名篇《蘭亭集序》的創作日)、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七夕、九月九的重陽,而雙月的似乎影響就比較小,可能只有“二月二”成為了理髮店的節日。而逢單之中,似乎就缺了個“雙十一”,現在補上之後就變成了完美的倆月一次。

不過,不知道多年之後,“雙十一”會不會也淪為“美食節”,畢竟我們的基因裡有“民以食為天”的聖訓。

也許多年後的 “雙十一”,大家早起見面打招呼,沒準就是“你昨晚買了啥——吃的?”

雙十一,問候你的錢包

TAG: 雙十城隍廟集市護國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