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丁氏故宅

膠東民間有“黃縣房,棲霞糧,蓬萊淨出好姑娘”的歌謠,黃縣房工藝精湛,佈局考究,造型美觀,其精粹代表當屬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國儲存較好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光荏苒,“丁百萬”家族的輝煌已成歷史,但他們的經商經驗和古宅遺韻卻留存至今,依然印證著商業巨賈的不朽傳奇。

走近丁氏故宅

▲充滿歲月感的丁氏故宅,被現代化城市擁入懷中。

“丁百萬”是清朝乾隆年間開始流傳的稱號,並非特指的一個人,而是一個龐大的丁氏家族。

據考證:丁氏先祖祖籍為山東省諸城市藏馬山,現為膠南市大村鎮。明代初年,魯中發生嚴重災荒,丁氏先祖丁伯達攜妻黎氏及二子離家北上,中途丁公飢病而死,黎氏婆婆攜子沿途討飯為生,一子被迫留於萊州,攜次子遷居黃縣。來到黃縣後,丁氏家族最初以賣小米粥為生,後因勤儉持家,理財有方,家業日趨興隆,經營起當鋪、錢莊、土地等實業。

乾隆年間,黃縣丁氏以11世丁元沂致富為“丁百萬”創始人,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將官、商、儒有機結合,先後27人考中舉人、進士,五品官銜以上者148人。整個家族自清代乾隆年間興盛至辛亥革命時衰敗,一直左右著當時膠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家族的光輝業績長盛不衰。

走近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更道。

丁家的當鋪不僅數量多,達幾百座,而且覆蓋面廣,遍佈11個省市,被譽為誠信經商的當鋪世家。當時的丁家人進北京無需住旅店,一路上住自家買賣分號就可抵達北京。丁家當鋪還掛有“龍票”,即皇家的買賣,享有皇家的保護,無人敢欺,無人敢搶。鼎盛時丁家共有資產摺合白銀5400萬兩,相傳與清政府兩年的財政收入相當。

走近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房屋採用中軸對稱佈局。

隨著丁氏家族商業的發達,富麗堂皇的宅第在黃縣城裡平地而起。丁氏故宅始建於清雍正年間,擴建於嘉慶年間,建成於道光年間。丁氏家族鼎盛時期,宅第達3000餘間,遍及大半個黃縣城區,氣勢恢宏,冠絕一時。

人們今天看到的丁氏故宅,現存房屋55棟243間,佔地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不足原有整體規模的十分之一。但經過修繕的丁氏故宅,依稀可辨當年宅第林立的景象,雄渾而霸氣。

丁氏故宅坐西朝東,為典型的北方傳統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京城府第和膠東民居的神韻;每路中軸對稱佈局,五進四合院落,給人以莊重、穩定的感覺。

1985年8月,丁氏故宅被龍口市政府定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現在故宅藏有文物1。4萬件,三級以上文物160餘件。故宅內另有復原陳列、丁佛言紀念館、山之南紀念館、王天池書畫展覽館等,設客廳、花廳、臥室、書房、私塾、當鋪、車轎房、賬房和民俗等20多個展室。

走近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大門

“黃縣房的三雕技藝”——石雕、磚雕、木雕,以其精湛的高超技術創造出無數建築藝術精品和工藝品,曾經龍口市的八名木雕藝人選送北京參加人民大會堂的雕刻。如今,“黃縣民居三雕技藝”已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走進丁氏故宅這座深宅古院,中國古建築的三雕技藝隨處可見。丁氏故宅三雕技藝堪稱“黃縣房”三雕藝術精粹。

磚雕被廣泛運用於丁氏故宅建築中,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捏活是將各種圖形先用模具製造好,再送進窯裡燒為成品。刻活是在磚上直接刻制各種浮雕,雕刻的主題有人物、異獸、花草及幾何圖案,用作裝飾。常見的捏活有屋脊上安裝的6個脊獸及陰陽滴水瓦。磚雕龜背紋影壁鐫刻有“龜背”紋飾,俗話說“千年鶴,萬年龜”,寓意丁氏族業昌盛萬年。影壁“鳳戲牡丹”寓意榮華富貴。磚雕的“喜鵲登梅”圖案,寓意喜氣洋洋,屬刻活中的精品。丁家建築上的磚雕工藝精湛,雕刻題材十分豐富,常見的有二十四孝圖、歲寒三友松竹梅、梅蘭竹菊四君子、喜鵲登梅、二龍戲珠、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慶壽等文字圖案。大多含有祈福、增壽、報喜、瑞吉和道德教化的寓意,反映了丁氏家族的心態和情趣。

走近丁氏故宅

▲丁氏故宅屬北方硬山式建築,是黃縣房的典型代表。

建築中的額、枋、柱、門裙板等部分的木雕,雕工細膩精湛,在與雀替相連的額枋部位,用鏤空法雕出吉祥圖案,配有浮雕佛手、壽桃、石榴、葡萄、珊瑚、靈芝、荔枝、如意、“八寶”圖等,旨在表現宇宙萬物迴圈往復、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給人以美的享受。丁氏故宅的垂花門樓作為木雕藝術的經典,把黃縣建築木雕技藝中的浮雕、圓雕、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這些雕刻藝術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具有潛移默化、修身養性之功用。

文字:刁豔傑

圖片:龍口市博物館提供

TAG: 丁氏故宅黃縣三雕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