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趙化四大家族是哪四個?為何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誤讀?

清末趙化四大家族是哪四個?為何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誤讀?

清末趙化四大家族是哪四個?為何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誤讀?

清末趙化四大家族是哪四個?為何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誤讀?

清末趙化四大家族是哪四個?為何說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誤讀?

文人輩出的清末趙化鎮四大家族

劉建斌

川南重要鹽運碼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趙化鎮,除了河運發達、商業繁榮外,民間一直崇文重教,里人素有諺語云:“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窮不丟書,富不丟豬”,足見小鎮讀書進學風氣之甚。

在清代,尤其是晚清至民國初,趙化人才輩出。這其中,主要是以讀書求仕的文人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輝映的區域團體。在這個團體中,尤以劉光第、廖正華、高光照、聶興圻四人及其家族,文人迭出而名重一時,也為後世趙化人民樹立了刻苦學習、發憤圖強、報效國家的榜樣。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趙化鎮人,因光緒百日維新失敗,成為慈禧屠刀下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光第少貧,尤喜讀書,長於思考。光緒6年(1880年),21歲的劉光第中秀才,兩年後,劉光第攜宜賓同學杜心齋應鄉試,中壬午科舉人。第二年(1883年)四月,劉光第在京會試,與同為富順趙化人的聶興圻(字九愚)俱中貢士,次月,二人再應光緒皇帝主持的殿試,同榜高中癸未科陳冕榜進士。經朝考合格後,劉光第被授刑部廣西候補主事,從此開啟了忠君愛國的仕途,也為自己變法圖強為國赴死埋下了伏筆。《四川通志》總撰稿、富順大儒宋育仁,早劉光第三年中舉,卻晚三年中進士,足見劉光第學習之刻苦。後來二人同朝為官,頗多交際。

劉光第素好苦吟,著作甚豐,後來刊印發行過的有 《介白堂詩集》、《衷聖齋詩文集》、與楊銳合刊《劉楊合稿》等,遠未收齊。劉光第古文學昌黎、詩兼學韓杜,書法學顏平原。時人梁啟超、趙熙、宋育仁、高楷、沈宗文等,對其詩文書法推崇備至,認為“時罕與抗手”。

劉光第讀書求仕的道路,也是一個貧寒家族想要改變命運的重要渠道。不獨劉光第如此,劉光第的二弟劉光築(字厚村)、堂弟劉光篔(字蘭村),也在這條道路上,奮力前行。劉光築先後在成都和北京求學,也算是飽學之士。至於堂弟劉光篔,更是在1902年壬寅恩正併科考取舉人,1904年甲辰科劉春霖榜進士,官至江西貴溪知縣。

劉光第為國赴死後,其宗叔劉舉臣將劉夫人張芸仙及鵬年、鳳年二子接回自流井斑竹沱劉舉臣家中讀書。1901年,劉光第生前好友趙熙、周孝懷被聘主持瀘州川南經緯學堂校務,將鵬年、鳳年接到校中讀書。周孝懷為鵬年取名長述,存繼承父志之意。長述年僅十二歲,與謝持、曹篤、張列五、黃復生等同學。劉長述14歲即赴京入湘學堂。1905年,由學部諮送劉長述回川進入四川高等學堂。翌年,劉長述加入同盟會成為最年輕的盟員。

劉長述幼年受父親思想、道德、文章的薰陶,以孤兒似的身世離家別母,輾轉南北,頗知憤發自強;更兼其父摯友和同盟會員們的指教,學識大有進益,反清思想也日趨強烈。他自已取名“先覺奴”,並作《先覺奴釋名》一文以明志。

1906年,劉長述以侍奉寡母為由棄學回到富順趙化鎮,立即聯絡陳嵩高、張海澄、何守恆等人,籌辦“半日工讀學堂”於隆興寺後靈官閣,招收學生50名。為了培養反清武裝,長述自任體育課,實則融軍事、體育為一體。1907年,富順中學堂聘長述為體操教員。他在家鄉執教期間,常有同盟會員秘密來往其家中和學校。辛亥革命後,劉長述在成都從事新聞工作,並以自身經歷為素材,開展文學創作活動。1915年,劉長述的長篇白話小說《松岡小史》出版,吳虞作序,在成都風靡一時。該小說以其所經歷的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為題才,以自己和一道奮鬥的革命青年男女為原型,塑造出一批為爭取民族富強,不惜流血犧牲可歌可泣的男女青年革命者形象。

可以與劉光第家族人才輩出景象比肩的,是趙化鎮廖正華家族。

廖正華(1842-1921),字鹿蘋,1873年同治癸酉科由江安府學中舉,1877年光緒丁丑科王仁堪榜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外放湖北德安、武昌等府知府。1897年,在綿竹楊銳力薦下,張之洞派廖正華赴日本考察學校、警察、農工商等事務。這次日本之行,正值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迅速崛起讓廖正華大開眼界,發自內心的覺得,國家要強盛,當從國民教育著手。身處日本的廖正華,寫了一篇《勸同鄉父老令子弟遊學書》,被吳玉章等人原文謄抄在家信中寄回國內,在家鄉富順境內及周邊廣為散佈。廖正華在《勸同鄉父老令子弟遊學書》中寫道:“因知天壤之大,何地無人,日本以區區三島國,地瘠民貧,發奮為雄,三十餘年即敢與大邦相角逐”,“如能遠涉重洋,藉資講習,取彼之長,補我所短,上之強國,下之強家,外而利人,內而利己,均有所裨,數年之後,庶可冀有起色”。自此之後,富順及周邊一帶的學子,諸如謝持、雷鐵崖、張光厚等人,開始陸續留學東洋。後來,謝持成為了孫中山大元帥府代秘書長,雷鐵崖、張光厚則任大總統府秘書。

隨著戊戌變法失敗,廖正華一夜之間痛失劉光第、楊銳兩位摯友,加之曾經無比熱鬧的“湖北新政”也日漸式微,廖正華憤然辭官回到家鄉趙化息影林泉。1906年(光緒32年),富順縣首設官立中學堂。四川省勸學道根據富順縣推薦,任命德高望重、具有進士出身和維新思想的廖正華為富順縣立中學堂(即今天的富順二中)首任監督(校長)。一年之後,廖正華去職,接任他的,是富順回龍的前清進士羅琛。富順二中兩任校長皆進士,一時在川南風光無兩。

在廖正華的榜樣示範作用下,廖正華的後裔,先後有20餘人留學日本,其中還有一個叫廖競成(民國20年版《富順縣誌》編撰者之一)的,娶了一個日本女子為妻。廖正華的兄弟廖壽華,由廩貢官大邑教諭,另一個兄弟廖湛華(字問渠),光緒辛卯科(1891年)舉人,歷官蘆山、合江教諭。廖正華之子廖文濂(字小蘋),參加1902年光緒壬寅恩正併科,由北榜中舉。該科共有九名富順人中舉,其中趙化就有三人,除廖文濂外,還有劉光篔、陳銘建(字鸞章)。廖正華還有一個侄子叫廖文瀛,字若愚,由廩膳貢生官蒲江教諭。

廖氏家族之所以能在人才培養上卓有成效,還是與廖正華祖父廖一文、父親廖樹德(癢生)一貫抱有的耕讀傳家的家風息息相關。廖正華及其後人的成功,又讓趙化古鎮的人們,更加註重子弟的教育了。

在劉光第、廖正華之後,趙化還有一個高氏家族,堪稱全鎮人民的榜樣。

高光照,字能久,1867年8月初5日出生於趙化鎮鰲山寨,卒於民國33年(1944年)8月初4日。高光照幼年就讀於趙化文昌書院(今趙化小學),13歲隨父親就讀於納溪赤松嶺名儒黃金山處,其文才和繪畫深得縣令稅昌麟器重。光緒23年(1897年),高光照年屆30歲才考取丁酉科拔貢。六年之後,即光緒29年(1903年),他又同叔父高治夫(字士文)、兄長高光烈(字篤成)同榜考中了癸卯恩科舉人。

一門三舉人,已屬不易,何況同榜中舉,難怪趙化鎮人民,一百餘年來,從來沒有吝惜過對如此壯舉的讚譽。

高光照歷任廣東縣丞、候補知縣、乳源煤礦管事。進入民國後,又先後任崇慶知事、成都《正報》主筆、天全縣長、富順團練局長等職。晚年高光照,受聘富順縣立中學教授國文,頗得學生愛戴。高光照之三子高明智,號睿宣,生於光緒33年3月,卒於1937年10月16日淞滬會戰之上海大場(今上海寶山區大場鎮)。時任國軍43軍迫擊炮連連長,少校軍銜。

高治夫中舉後,事蹟未見諸各類文字資料。高光烈中舉後,民國二十年《富順縣誌》也只簡單記載:浙江候補鹽大使。不過,該版縣誌卷十二《人物•下》十二頁,將高光照曾祖父高宗和(字升元)單獨立傳,除讚揚其築造鰲山、龍翔二寨,滇匪擾蜀時保全了里人等德行外,將高氏門中文人羅列得清清楚楚:長子高應順文生,次子高應彬監生,幼子高維嶽廩貢生,孫子高瑜文生,高石夫廩生,高治夫舉人,高瑀廩生,高瑩增生,曾孫高光傑文生,高光烈舉人,高光照由拔貢登賢書。

如此一長串的高氏讀書人的名字,就是趙化古鎮民間崇文重教的縮影。所以,在劉、廖、高三大文人家族之外,趙化鎮還有劉光第同榜進士聶興圻,舉人何吉安、陳銘建等。

聶興圻,字九愚,系趙化鎮土主廟人,聶家也是家學淵源。其十一世祖聶登為明嘉靖三十一年舉人;十世祖聶夢陽字養初,陝西寧遠知縣,與九世祖聶紹昌為萬曆戊子科同榜舉人,並且九世祖聶紹昌高中萬曆丁未科黃士俊榜進士;八世祖聶一心為崇禎庚午科舉人,官山西汾陽道;七世祖聶琰字子美,是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拔貢,歷官河南祥符知縣,升任江寧知府。聶興圻之父聶相權為增貢生,也是衣冠中人。

在如此的家族中成長,聶興圻當然比殿試同榜進士劉光第要幸福許多。他們最大的不同的是,劉光第為自己的理想而慷慨赴死,未得善終,而聶興圻恪盡職守職掌戶部金銀庫,親眼目睹了大清帝國的覆滅。

趙化的古代學子們苦讀書搏功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上,趟出了一條開闊的大道。這於今天的趙化人民,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TAG: 劉光第趙化廖正華富順聶興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