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書復活,讓時光倒流” 在四川,有一群守護古籍的妙手書醫

“妙手書醫”四川省古籍修復中心團隊是我省古籍修復的主力軍。為保護館藏古籍文獻,四川省圖書館於上世紀50年代起即單獨設立古籍修復室,專門開展古籍保護和修復工作。經過七十年的發展,逐步打造了國家級標準化修復室,並掛牌成立“四川省古籍修復中心”和“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四川古籍修復中心傳習所”,獲得四川省文物局考評獲頒“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證書”。

四川省古籍修復中心成立至今共修復完成各類古籍498部,4489冊(件),總量超55000葉,其中有入選《國家級珍貴古籍名錄》的宋刻本《茶經》、元刻本《春秋左氏傳補註十卷》、明洪武南京刻本《明洪武南藏》等25種。

妙手書醫

“讓古書復活,讓時光倒流” 在四川,有一群守護古籍的妙手書醫

戴著一副老花眼鏡,袁東珏坐在修補臺旁,檯面上平鋪著一疊泛黃殘損的書頁,彎彎曲曲滿是蟲蛀痕跡,一張張粘連在一起,這是一部清代年間的族譜,蟲蛀很嚴重。她很小心地揭起一頁佈滿蛀洞的古籍,輕輕展開,有的地方緊緊粘在一起,她用一把竹子磨製的起子輕輕挑開。

在四川省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是一個異常安靜的角落。10位古籍修復師常年守候在這裡,他們中既有“常青樹”,也有年輕人,一雙雙“巧手”讓滄桑的古籍重煥生機。

袁東珏是古籍修復中心的專家之一,也被譽為我省古籍修復的“常青樹”。她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她在古籍修復圈摸爬滾打了近40年。2007年,省圖著手對“鎮館之寶”《洪武南藏》進行修復。《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是明代刻造的三部官版中最初的版本。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令於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蔣山寺刊刻,歷時近3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才刻完。不過,刻完不久,這批書就遭火焚燬了,連刻板也被燒燬了。《洪武南藏》共有6065卷,目前省圖館藏雖然不完整,卻也是《洪武南藏》流傳至今唯一一部。“當時出現了破損、書頁老化等現象。”由於《洪武南藏》為經摺裝,和其他線裝等書的裝幀方式不一樣,“很多修復師,包括我也不知道如何修復。”袁東珏說,沒人上,自己只有硬著頭皮啃下這個“硬骨頭”。在請教名師後,袁東珏和修復師逐漸找到“竅門”——經摺裝的古籍不能像普通書那樣一頁一頁揭開後修復,而是根據其疊數,一疊一疊修復。

明刻版《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是近五年來,四川省圖書館修復的重要古籍。省圖副館長杜桂英回憶,這部書是在我省古籍普查中發現的,當時用報紙包著送來。開啟後的情況讓不少修復師倒吸一口氣:由於紙張老化嚴重,不少書頁已經碎成渣。由於該書天頭、地腳太窄,袁東珏最後決定採用古籍修復裡一種非常複雜、難度較高的方法——“金鑲玉”對其進行修復最佳化,即在原來的版心外再襯上一層紙頁,避免讀者翻閱古籍時碰到原來的書心,從而延長古籍的使用壽命。

讓古籍“活起來”

“讓古書復活,讓時光倒流” 在四川,有一群守護古籍的妙手書醫

袁東珏所在的四川省古籍修復中心現已成為全省紙質文物修復的技術指導中心、學術研究中心、人才培訓中心、技術交流中心和宣傳推廣中心,為提高全省古籍保護利用水平和促進古籍修復技藝傳承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時光倒回到2010年,隨著四川省古籍修復中心成立,我省古籍保護工作進一步提速。2011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為省古籍修復中心杜甫草堂分中心;2015年,四川大學圖書館成為省古籍修復中心四川大學分中心;2021年,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成為省古籍修復中心四川西部文獻修復分中心。2016年8月,省古籍修復中心帶領兩家分中心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四川古籍修復中心傳習所”,並邀請到故宮博物院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字畫裝裱修復大師徐建華為傳習導師,帶徒傳藝。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高校圖書館三者聯動申報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這一創舉,極大推動我省修復師水平的提升。

在該團隊的幫助下,我省還成立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小微修復室、古籍修復工作室,並在全國率先推行“四川省古籍保護站”,從而讓更多單位參與古籍保護。目前,包括閬中市圖書館、成都市崇州市圖書館等在內的基層圖書館,陸續籌備建立了小微修復室,以“小而精”模式,透過培養館內古籍修復師,自我造血,主動進行館藏古籍文獻的修復。

近年來,省古籍修復中心團隊開展多場線下互動體驗、線上展示直播、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等活動,積極推廣優秀傳統技藝,讓更多的青年人關注和參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的空間裡紮根生長,煥發力量。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訊息:群聊

TAG: 古籍修復中心南藏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