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談: 濕(413)

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濕(413)

漢字趣談: 濕(413)

漢字趣談: 濕

“濕”(shi1),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濕”字有多款不同的寫法,第一款左邊是“水”(河水),右邊用三橫和“兩束麻”組成的符號構成。意為將“束麻”放在浮於水面的簾子上。

“溼”字的構形,源自上古先民制麻技術。麻纖維是人類最早用作織物的原料。最新考古在浙江發現8000多年前的麻織品。上古時代,古人最先使用的織物原料是麻,遠比使用蠶絲歷史悠久。古代先民將麻皮浸漚在水中脫膠。

《詩經。國風。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意思是東門外的護城河中,可以漚漬麻。到戰國時期有用石灰水煮麻脫膠的工藝。麻脫膠後一束束攤放在浮於水面的竹簾子上,半潮半溼,日曬夜收,使麻光潔色白。

“濕”字就是一束束麻攤放在浮於水面竹簾子上的白描。另一款甲骨文是在下面加了個“止”,表示人走到浮在水上“曬麻”的竹簾子那裡去。

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其中有一款下面加了個“不山、不止、不土、不火”的符號,可能是訛變。

小篆有兩款字形,一款左邊是“水”,右邊上部是“日”,下部是“雙束絲”(此處不是蠶絲,是麻束的象形),意為經水浸泡過的“麻”放在日光下曬。第二款是水浸泡過的麻束掛在那裡瀝水,水滴入地面。

隸書承續小篆兩款字形,楷書由此寫成“濕”、“溼”,漢字簡化時規範寫成“溼”。

“溼”的本義是在漂浮於水面的竹簾子上曬麻。此義早已湮滅。由水滴在地上延伸出溼潤,潮溼。與“乾燥”相對。《周易。乾》:“水流溼,火就燥。”

“溼”又用作中醫的術語,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屬六淫之一。六淫是“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說文解字:“溼(shi1)”,潮溼。“濕(ta2)”,水名。又寫作“漯”。在古文獻中潮“溼”可寫成潮“溼”或潮“濕”。

TAG: 竹簾子脫膠漢字浮於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