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遼西交通建設:地理樞紐,地理工具的發展之路

【行業動態】遼西交通建設:地理樞紐,地理工具的發展之路

遼西地區有著上萬年的文明形成史,以紅山文化為標誌,出現了文明的曙光,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於領先地位。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是文明發展的動力,而交通在文明起源和社會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有些地理區域可稱之為“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種樞紐有時是點,有時是線(廊道),有時是面(區域)。交通發達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生產工具的發明、技術的革新,都透過交通條件來擴大影響,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可以說,交通網的佈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決定了文化圈的範圍和規模,而遼西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行業動態】遼西交通建設:地理樞紐,地理工具的發展之路

紅山文化時期初現古廊道雛形

地理上的遼西指燕山山地以北,西拉木倫河以南,醫巫閭山以西和七老圖山以東的區域範圍。從現在的行政區劃看,包括遼寧省西部朝陽、阜新、錦州、葫蘆島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峰市和河北省東北部承德市等,處於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三地交界處。此區域內有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淩河、小淩河和青龍河等,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和松嶺兩大山系,水系和山脈交錯,形成了東北—西南走向的河谷谷地,成為天然的交通廊道。從考古學文化來看,這一地區從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直到夏家店下層文化,時間跨度為距今8000—3000年。在這5000年間,這幾種文化在地域範圍上基本相同,在文化內涵上表現為一定的文化承繼關係,是相對獨立發展的文化共同體。

【行業動態】遼西交通建設:地理樞紐,地理工具的發展之路

遼西地區以丘陵為主,聚落沿河谷而建。從已發現的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分佈圖可以看出,是以河流為紐帶成群分佈,在大淩河、老哈河流域已經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基本連成一線,並形成交通孔道。尤其在努魯兒虎山與大青山之間的狹長谷地,從凌源的三官甸子沿努魯兒虎山山谷東北行,現已發現牛河梁、張福店、敖吉、大甸子等眾多紅山文化遺址,當時分佈在這條天然孔道上的聚落之間有著密切的來往。紅山文化核心區道路交通沿老哈河、大淩河河谷延伸,向南翻越大淩河與灤河支流濡水、青龍河分水嶺進入濡水、青龍河上游,再沿濡水、青龍河而下,翻越燕山山脈,進入中原腹地。

紅山文化已經在相當大的地域範圍內形成較為發達的社會組織,而這種組織的社會功能的實現無疑要依賴相對固定的道路開闢。在遼西地區的古代交通廊道上,朝陽的凌源、喀左等地處於核心樞紐地位。紅山文化核心區被認定為從牛河梁遺址、東山嘴遺址到胡頭溝墓地之間的區域,其間跨越150公里,基本在大淩河流域。喀左東山嘴和牛河梁處於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無疑也是當時的交通中心。

考古學家郭大順對此有精準的論述:“牛河梁遺址所在的遼西努魯兒虎山山谷,正處於紅山文化分佈區中央部位而偏向於靠近華北平原的西南一側,這一帶既屬於大淩河流域,又距老哈河的河源不遠,向北沿老哈河河川可通往內蒙古赤峰並繼續向其以北的廣大蒙古草原深入;向南順大淩河南部支流,可抵達渤海海濱;向東沿大淩河通向朝陽和阜新地區,更可直達遼河西岸;向東北,沿努魯兒虎山山谷可通達內蒙古敖漢旗及周圍的教來河和孟克河流域;向西沿大淩河西部支流經河北省承德地區,並越燕山山脈直下華北平原,以上這些地區都是紅山文化所及地區,並且大多數是紅山文化遺址分佈的密集區。可見,牛河梁遺址就處於紅山文化分佈區四通八達的中心部位。把牛河梁遺址選擇在具有這種地理優勢的位置,顯然與充分發揮和延伸最高層次中心邑落的匯聚力和控制力有很大關係。”

可以說,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遼西地區內部交通道路已基本形成;隨著紅山文化向外擴充套件,在遼西區域內連線中原和東北兩大地域的遼西古廊道已見雛形;到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青龍河、老哈河和大淩河流域與中原地區、東北腹地交往更為密切,遼西古廊道基本形成。

古廊道加速遼西古代文明程序

遼西古文化透過廊道與周邊地區的不同文化相互傳播、交流,不斷吸收其先進的文化因素,並逐漸形成自身特色,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魏營子文化皆是如此。如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中發現的玉器,其玉質為閃石玉,色澤多為淡綠、黃綠、乳白或淺白色,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而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發現眾多的貝、蚌等裝飾品,應該是來自沿海諸部族。這些物品的交換運輸,充分說明當時的遼西地區已有較為固定的道路交通,彼此間有著文化交流。

受來自中原的考古學文化的影響,小河沿文化時期的陶器紋飾發生了變化,由之字紋轉變為中原盛行的繩紋。小河沿文化也向外擴充套件,在冀北、晉北都有其文化遺蹟。到了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遼西古廊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大多沿交通便利的河流沿岸選址,分佈在近水的丘陵或臺地上,以便於交通和防禦。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分佈密集,把這些遺址聯絡起來所形成的線路,基本與遼西古廊道重疊,說明這裡當時已經形成交通道路。透過這些廊道線路,遼西地區內部聯絡日益密切,形成了穩定的人群共同體;在外部,向南越過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北部,向北進入蒙古草原地帶,向東北越過閭山進入東北腹地,由此,東北與中原地區透過遼西古廊道緊密聯絡起來。

根據考古資料來看,紅山文化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長期相互影響、彼此交融。紅山文化的陶器從形制、紋飾等方面看,均具有仰韶文化的一些特徵,這表明紅山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同仰韶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絡。以玫瑰花為圖騰的仰韶文化,沿汾河下游北上到汾河源頭,再進入桑乾河流域,而在燕北遼西地區,以崇“龍”為主要特徵的紅山文化沿遼西古廊道不斷越過燕山向西南發展,兩種文化在不斷拓展過程中相互交融、結合,在遼西大淩河上游產生了以龍紋與玫瑰花紋相結合為主要特徵的文化—政治群體。考古學家蘇秉琦把花(華)與龍的結合過程形象地概括為“華山玫瑰燕山龍”,認為花與龍的結合會使人自然聯想到我們今天自稱的“華人”和“龍的傳人”,發生在5000年前的這一歷史轉折,其光芒所及之廣、延續時間之長可謂奇蹟。紅山文化在這種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中達到了頂峰,率先跨入古國階段。

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牛河梁遺址就位於大淩河流域的遼西古廊道上,文明的中心也必然是交通道路之樞紐。郭大順認為:“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這一成功結合,是兩種不同經濟型別和兩種不同文化傳統的文化群體間的結合,是東北地區漁獵文化吸收農耕文化先進因素的結果……所以,這一南北不同文化間的結合,不僅是西遼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先走一步的原動力,而且也是一種觀念上的認同。”遼西地區透過遼西古廊道將中原與東北緊密聯絡在一起,它是東北文化區面向中原文化區的前沿地帶,也是東北與中原的連線地帶。以遼西古廊道為媒介,遼西地區把中原農耕文化、東北漁獵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緊密地聯絡起來,不同文化間相互撞擊、交流、融匯,又進一步推動了農耕、漁獵和遊牧文明與文化的發展,加速了遼西古代文明起源程序,也形成了獨特的遼西地域文化。

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亦受古廊道影響

一般說來,交通走廊應具有地理和文化兩層含義,其一是地理含義,指該區域在地理上是一個走廊式的地理通道;其二是文化含義,反映該區域是一條民族文化通道。遼西古廊道多沿河谷而行,歷史上眾多民族起源或遷徙於此,自其形成開始便是名副其實的溝通東北與中原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廊道,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

商周時期,遼西及其以北地區的部族、方國,如燕、肅慎、孤竹、箕、屠何、山戎等相互之間來往十分頻繁,它們與中原的商、周也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朝陽六家子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有車具銅構件,說明此時的道路交通十分發達。遠在吉林、黑龍江的東夷諸部族,常經過遼西古廊道到中原納貢。1955年以來,青龍河河谷和大淩河河谷出土了大批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兵器,可見當時的青龍河河谷和大淩河河谷已是溝通東北與中原的重要通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伐山戎、孤竹和屠何等方國,齊軍越過燕國,由無終經河北遷安或盧龍縣進入青龍河,進而進入大淩河,進抵山戎腹地,擊敗山戎,走的就是上述古廊道。戰國時期,燕國擊敗東胡,在燕北設定上古、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進行郡縣制管理。朝陽分屬於右北平和遼西郡,設郡置縣使遼西地區形成以遼西古廊道為主幹的發達交通網路,出現了平岡、白狼、酉城等十分重要的交通樞紐。戰國時期,著名的無終—平岡—柳城道、盧龍—白狼—柳城道基本形成。三燕、隋唐時期,遼西古廊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溝通南北,使營州成為東北亞區域的中心。

應該說,“大淩河谷堪稱一條名副其實的走廊”,是東北地區古代與中原文化交流和民族遷徙的重要交通孔道。直到遼金時期遼西傍海道開通以前,無終—平岡—柳城道、盧龍—白狼—柳城道在溝通東北與中原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化程序中,有幾條民族—文化走廊起著重要作用。費孝通在論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時說:“一條西北走廊,一條藏彝走廊,一條南嶺走廊,還有一個地區包括東北幾省。倘若這樣來看,中華民族差不多就有一個全面的概念了。”從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民族分佈與遷移、文化交流等方面考察,費孝通所謂的東北地區的走廊應當就是遼西古廊道。遼西古廊道是一條民族—文化廊道,是族群遷徙、文明傳播、經貿交流和邊疆控制等重要通道,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化程序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徵等都可以從遼西古廊道顯現出來。

遼西古廊道形成後,歷史上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部族沿著它多次遷徙和頻繁南下,留下了豐厚的民族歷史與文化積澱,而中原文化也隨著漢族的北進而向東北傳播。透過這條廊道,各民族之間頻繁遷徙往來,並由此實現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不同民族在文化認同上交集越大,文化衝突就越小,從而形成了文化的一致性。民族遷徙及由此帶來的民族、文化融合對於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鞏固和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的融合構成了新的文化共同體,即以中原漢族文化為基礎,吸收融合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中華文化。中國疆域廣闊,文化傳統悠久且富有生命力,即得益於不同地域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的持續不斷的碰撞、交流與融合。

遼西古廊道發端於紅山文化時期,它加速了紅山文化的文明起源程序。遼西古廊道的進一步延伸,使其成為連線內地與邊疆、農耕與遊牧、中國與世界的民族—文化—經貿廊道。

以上內容來自於公眾號亞洲考古

TAG: 文化遼西廊道紅山大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