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直上青霄 於非闇

鏡心 紙本設色 102cm×64cm 1958年 北京畫院藏

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文·於非闇

在這一大段的歲月裡(公元1935—1942年),我的創作方法是這樣—以畫牡丹作例,比較具體些:

甲 素材

鉛筆畫出原大的牡丹花朵和幾片葉子,再用毛筆加工線描之後,用薄紙墨筆另行勾出形象,我管它叫“稿本”。這稿本隨著日月就越積累越多。

乙 起稿

比如1。5尺×3尺的中堂要畫牡丹,先從創意上決定了畫一枝生著三朵的牡丹花,花的品種是畫“魏紫”,花的形象是兩朵向前一朵向後。決定後,就先從想象中塑造了所熟習的“魏紫”具體形象,決定由紙的左下方向上伸展。在這時,就用木炭圈出最前面的一朵花和四批葉(牡丹是由抽葉起,每一批葉是九個葉片,四批葉互生即開花),把木梗也隨著圈出。再圈第二朵花、葉和梗幹,最後是第三朵花葉和梗幹,都圈妥了後,把它繃在牆上看整個的形態、氣勢是不是合適。同時,在素材的牡丹花朵當中,選出對應這樣構圖的三朵“花頭”。當時就把這“花頭”影勾在紙或絹的下面,先把前面的一朵落墨,隨著就畫這一朵的四批葉子,再落墨第二朵,再畫上屬於它的葉子,隨後,落墨向後的一朵,再畫上屬於它的葉子,最後把老幹畫上即成。這就是我最初利用素材創作牡丹的方法。試算一下:假定一批葉是九個葉片,一朵花是四批葉,那麼,三朵花就是十二批葉,應該是一百零八個葉片,這樣一來,真是黑壓壓的一大堆葉子了。我雖然利用濃淡,暈染出葉子的前後和縱深,畢竟不夠生動靈活,更不用要求它有疏有密有聚有散,有什麼風致了。其他的花卉也有同樣的毛病,這毛病就是寫生的真實性夠,藝術性不夠,沒有進行大膽的提煉與剪裁,未能在畫面上形成疏的真疏,密的真密,由藝術性中反映出它更加生動真實的美。寫生不等於創作,其關鍵就在於此,我以為。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牡丹 於非闇

鏡心 紙本設色 98cm×41cm 1953年 北京畫院藏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牡丹(區域性)

在這一時期,用筆的方法也缺乏變化,還不能與物體的軟硬、厚薄等相適應。並且恰恰相反,畫花、畫葉、畫枝、畫幹,都是用同一筆法,整幅牡丹,全部鐵線描,或遊絲描,看起來好像很統一,但是,對於物象的真實,產生很大的距離,對於藝術的真實,又覺得死板板的缺乏生活氣息,既不夠古拙,也不夠樸實。特別嚴重的是:畫牡丹用這類筆法,畫竹子也用這類筆法,畫牡丹老幹用它,畫桃、杏、梅、李、玉蘭的老幹也用它,好像是在物象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之間遊離著,似是而非地妄自強調了我自己的筆墨。我這樣在創作上使用技法,一直延續了很久(不止於1942年),沒有被發現。畫鳥仍未脫離工緻呆板,以刻畫為工,畫草蟲卻有一些可取的。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四季花鳥之二 於非闇

鏡心 絹本設色 98cm×41cm㎝ 1950年 北京畫院藏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四季花鳥之二(區域性)

1943年,重新自訂了日課表,在謀求生活之餘,日間加強了寫生,把用墨暈染放在比著色還重要的日課裡,並練習用絹寫生。我這樣的用功,直到解放北平前為止,儘管我的生活越加艱苦,我從實踐當中終於找到了解決寫生與創作相結合的道路。這個道路,是用筆墨做橋樑,把物體的形象轉移到藝術的形象,它是透過勾勒,使得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生動活潑,富於藝術性,也富於真實性,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下面我更具體地說一下:

甲 素描

選取物件更加嚴格了,比如畫花,不僅是選取花朵,連梗帶葉全要富於藝術性—我認為美的,也就是我認為“入畫”的我才把它算作描繪的物件,進行素描。同時,還要默寫。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四季花鳥之三  於非闇

鏡心 絹本設色 98cm×41cm 1950年 北京畫院藏

乙 寫生 對於素描的素材,先試驗用什麼樣的筆道適合表現花,什麼樣的筆道適合表現葉、枝、老幹……決定了用筆表現方法後,參酌著素描時默寫的形象,用木炭在畫紙(絹)上圈出,按照試驗的結果,用各式各樣的筆道,濃淡不同的墨色,把它雙勾出來,必須做到只憑雙勾,不加暈染,即能看出它活躍紙上的真實形象。如果有某些地方不妥或不合適,那最好是再來一幅。根據素描時的默寫進行寫生,一次兩次地下去,提煉得用筆越簡,感覺越真,不著色,不暈墨,它已富於藝術的形象了,一著色,它比物象更加漂亮鮮麗,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師造化”的好處。漂亮鮮麗的花朵,完全由我來操縱,不讓物象把我給拘束住,也不讓一種筆道把我限制住,務要使得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要比真實的東西,還要美麗動人。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於非闇 課徒畫稿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於非闇 課徒畫稿

我慎重精細地選擇可以“入畫”的物件,進行默寫,這是我已經掌握了寫生技法的進一步功夫。我默寫得可以構成一幅寫生的畫面,我就鋪紙用木炭圈出它的形象。在未用木炭圈出之前,就首先要考慮到古代名作裡有沒有這樣的佈局和結構,古代是用什麼手法來處理的,如何地離開它或是用相反的辦法拋開這些陳腐舊套。考慮好了後,圈出形象,掛在牆上再行端詳(我多半是把紙或絹掛在牆上起稿)。這時,不但要注意形象的本身,在空白的地方更要注意。大概一幅畫的成功與否,空白而沒有畫的地方,關係很大,古代畫家注重虛實,注重聚散,就是這個道理。然後,再考慮怎樣落墨(雙勾),怎樣暈染(包括用墨或用色)。一幅畫完成後,不一定全都合適,先將自認為特別彆扭的地方改正,這一改正,又往往牽動全域性,最好是就此題材另行構圖,甚至可以另行構思。例如,像夾竹桃這種花,葉子是三片輪生,花也是三朵輪開,並且是聚傘花序,它可以三朵三朵地聚簇著開下去。葉片是那麼硬挺,花瓣是那麼柔軟,枝幹又是那麼圓融,長大一些的就需要竹竿扶持。它的形象,作為寫生來說,是比較容易處理的,作為創作四尺中堂來說,它就很難處理了,除非與其他花卉配合。寫生夾竹桃,首先不必考慮古代名作,因為名作裡只用卷冊扇面的小形式來描繪,我還未見過像用四尺中堂這樣大的形式來描繪單一的夾竹桃的。本來夾竹桃這一美麗的花,並不能說它不“入畫”,只能說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是可以“入畫”的。這樣反覆地研究和練習,花鳥的具體形神完全為我掌握住,完全可以心手相應地把它塑造出來,這才是我所認為的創作。寫生的畫我只認為是習作,更完整一些的只能說是試作。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四季花鳥之四 於非闇

鏡心 絹本設色 98cm×41cm 1950年 北京畫院藏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四季花鳥之四(區域性)

北平解放後到目前,我的眼睛亮了,我的生活安定了,特別使我感到像有一股巨大無比的力量鼓勵著我前進。關於創作,首先是批評幫助了我,使我不至於再鑽牛角尖。我更加著重默寫與寫生的結合,進而求得寫生向創作服務。我現在的課程是:先把寫生時間縮減到極短,把觀察與默寫的時間加長。為了選擇可以“入畫”的物件,對花與鳥不遺細小迴圈往復地加以比較與分析,更深刻地務求它們的某一“入畫”的具體形象,閉目如在目前,下筆即來腕底。塑形塑神,不惜使用兼工帶寫的表現方法,使細節從屬於大體,最終達到妙造自然的境地。以前侷限於雙勾填廓,此後只看形象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表現方法,要描繪出比真花還美麗,比真鳥還活潑的花鳥畫,用來豐富世界繪畫的寶庫。儘管我現在還沒有做到,但我有信心,並下最大的決心勤學苦練。我相信,再有幾年,一定可以畫出形神兼備、生動活潑的花鳥畫。

(本文選自於非闇《我怎樣畫花鳥畫》)

傳承丨於非闇:我的繪畫創作過程

出品人丨王成業

編輯丨《私享藝術》全媒體運營中心

本文轉載自【北京畫院】微信公眾號

TAG: 寫生形象牡丹默寫北京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