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韓彥” 徵文 | 走進韓彥的前世今生 | 作者:張天宇

“紅色韓彥” 徵文 | 走進韓彥的前世今生 | 作者:張天宇

“紅色韓彥” 徵文 | 走進韓彥的前世今生 | 作者:張天宇

2021年11月1日,我對下冶鎮韓彥村進行再次走訪,以期達到對韓彥村這個紅色革命老區的深入瞭解。

01

千年的傳說

說起韓彥村這個名字的來由,倒是有一段佳話。傳說唐代大文豪韓愈和濟源人盧仝關係較好。盧仝是位隱士,很有才華,朝廷曾經兩次徵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但是盧仝憎惡朝廷宦官專權,拒絕出仕為官。說來這盧仝也是個性鮮明之人,在唐代諫議大夫有權駁回不合理的詔書,說白了皇帝下的詔書,要是認為明顯不對,可以直接駁回,不予執行,官位雖不是很高,但是有這個特權,在人前說起來敢駁皇上的詔書,也是很有面子。再說官位放到現在,七品就是市長級別了,五品至少是個省級幹部,足以讓你名利雙收,可是盧仝拒絕了,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然後他隱居濟源的山水之間,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是韓愈知道盧仝的才華,韓愈居住於洛陽,和濟源隔河相望,不算遠,所以韓愈常來拜訪盧仝,相互談詩飲茶,縱論高談。

有一次韓愈又來濟源拜訪盧仝,路過此處,受到鄉民的熱情款待。大家久處深山,難得見個當官的,又是名滿大唐的大文學家,所以大家熱情相邀,讓韓大文豪多住幾日,給大家開開眼界,長長見識,於是鄉民便收拾了幾個窯洞,打掃乾淨,供韓愈講學,講學的地方嘛,就稱之為書院,韓愈講學的書院,就叫韓院。後來不知何故,這韓院就被叫成了韓彥。不過個人認為可能是“院”與“彥”讀音接近所致,雖然從普通話的標準來讀,音差略大,但是如果從口語化的發音,加上方言不標準的干擾,就會覺得發音很相似。於是乎,歲月久遠,人們忘卻了最初的名字“韓院”,而逐漸演變成了“韓彥”。這個傳說倒也符合情理,至少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02

信仰的傳承

在韓彥革命歷史紀念館一側,立有一小廟。廟宇對中國人來講,是祭拜神靈的地方,是一種民間信仰,在社會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對許多天災人禍等無能為力,只好祈求於神靈,自古不絕。人們也經常樹碑記事,將歷史上發生的一些大事,建廟的緣由記錄下來,後人可以透過碑文了解一些過去的事情。

該廟的名稱為祖師廟,看碑文知道,祖師廟在該村很早就有,但是後來毀掉了,2004年村民集資重修。至於該村祖師廟興起於何時,碑文上言“祖師之殿不知創於何代”,我們也無從知曉了。

從村名的傳說到廟宇的信仰,可以推測韓彥的歷史應該是比較久遠的。因為越為久遠的村子,它的歷史文化就越厚重,一些歷史傳說,風俗民約,一代代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一直傳承至今,漸成定製,人們的思想也會無形中受到薰陶。

03

割肉奉親的至孝

參觀完祖師廟,向村後走去,尋訪韓彥的一處古蹟,割肉奉親碑。一路走去,目之所及,韓彥果然是山丘地貌,地勢也是高低錯落,路兩側種植有玉米,山楂,兼種一些黃豆、蘿蔔、辣椒等。

走到一塊地頭,就看到樹立的割肉奉親碑。觀看此碑,青磚壘砌,中間一塊碑刻,碑額似是二龍戲珠圖案,二龍圖中刻繁體“聖旨”二字。看來這塊碑是御賜,說明當年這件事連皇上都知道了,親自下詔,其影響力,可見不小。

碑體正文,上書:清監生崔永祥之妻趙孺人賢孝碑。此文可知,崔永祥是清朝監生,監生就是在國子監讀書的人。國子監是個什麼機構呢?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同時具備北京大學的功能,一邊學習,一邊管著國家教育事業。說明這個崔永祥也算是學有所成,對這個偏僻山村來講,也算出了大官了。

而此碑是為他的妻子所立,他的妻子姓趙,本村人稱其名為趙桂香。緣何立碑?仔細讀了碑文後,知道故事的梗概:原來趙孺人(孺人,清代七品至九品官員妻子的封號)的公公,名叫崔文魁,生病了,一直未能治癒,趙桂香便對天而拜說道,自己願意以身代替公公受苦,晚上便夢見神人說“可割肉以啖”,於是趙桂香醒來後,就依照夢裡神的提示,割自己身上的肉給公公吃了,公公果然痊癒。

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一時,被廣為傳頌。的確,割肉奉親,無論在清代,還是在現代,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何況這是自己的兒媳婦呢?其碑書撰寫,範忠君鐵筆,立於中華民國二十三年,說明立碑時間是比較晚的。但是在韓彥村能發生這樣驚動皇帝的事情,很了不得,也是封建社會推崇孝道的典型事例,自然要加以褒獎。今天我們面對這樣的故事,重要的是學習她的孝道精神。只是歲月侵蝕,部分文字模糊,如果能在旁邊做個牌子,讓全文清晰地展現效果就更好了。

04

窯洞與古井裡的忠誠

在韓彥特別支部紀念館,左側下坡,約二十米左右,便是一個院落。三間土坯房,其中一間廂房已經坍塌,村民講近段時間雨水拍打所致,中間主房背靠土嶺,實際是挖一個窯洞而建,在其側還有幾處窯洞,但是長年風雨侵蝕,土壤鬆動,洞口變得越來越小。據說這個院落所在就是當年造槍的地方,而今它明顯已經無法抵擋數十年的風吹雨打,部分房屋的倒塌就是明證。

在其旁便是一個古井房,據言此處曾是當年西山槍局的革命者藏槍的地方。此房青磚砌就,單就磚瓦來看,房子是可能是近現代之物,屋頂一處漏洞,可想此井定是多年不用,進到房內,見老井一口,井內有水清澈,據村民講述,在沒有用自來水之前,全靠此井吃水。當年的革命者能將槍秘密藏於井內,的確是個讓人很難想到的好主意。

一處窯洞,一口古井,昔日烽火狼煙,大家一心熱血造槍藏槍,與敵鬥智鬥勇,而今時光荏苒,戰鬥之地也漸被歲月無情地湮沒。“秦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今天殘窯古井依然默默矗立在那裡,英雄也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英勇奮鬥的偉大壯舉,仍然讓今天的我們無限敬仰。

一路走來,從追憶韓愈書院講學,教誨韓彥先民,到拜讀祖師廟碑文,思神靈庇佑熱土,我想只有這樣不斷傳承的文化,才讓韓彥能產生割肉孝親這種人間至孝,才能培養出吳振等革命先烈。忠與孝,都被韓彥人民演繹得淋漓盡致。

此行個人所見所聞,深感歲月無情。只盼能將各處遺址加以開發改造,使其重新煥發生命力,作為紅色旅遊資源,讓後人參觀瞻仰,對提升後人精神志氣,應該會有一定意義。

“紅色韓彥” 徵文 | 走進韓彥的前世今生 | 作者:張天宇

作者簡介: 張天宇,河南濟源人。供職於河南豫光鋅業有限公司,業餘愛好旅遊、讀書,閒暇之時喜歡寫作,曾有作品發表於濟源晨報,大河文學等。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  編輯:陳麗 |  圖片:張天宇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

郵箱 : dahewenxue@126。com

“紅色韓彥” 徵文 | 走進韓彥的前世今生 | 作者:張天宇

TAG: 韓彥韓愈盧仝祖師廟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