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京劇確實“粹”,代表了近兩千年中國古老傳統的哲學美學成果,而京劇又確實有“渣”,兩百三十年的京劇史,也沉澱著厚厚的、陳腐的農耕時代文明的糟粕。京劇作為國粹無可爭議,其中之國渣也無可迴避,關鍵我們不要像翻燒餅似的,總是從一個極端翻到另一個極端,那結果就是烙成了兩面焦,烙煳了。

導演郭寶昌出版了兩本新書,一本是講身邊人的散文集《都是大角色》;另一本是他對京劇的研究專論,書名叫《了不起的遊戲》。在這本談京劇的書裡,郭寶昌他用七十年對京劇的痴迷和自己的導演經驗,提出了一套有關京劇美學的觀點。他認為京劇裡的很多現象,要靠內生的視角才能看清楚。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青年作家賈行家先生的解讀《郭寶昌:“叫好”背後的京劇美學系統》。瞭解中國自有的延續了兩年多年的美學哲學觀念,不妨先從“叫好”說起。

郭寶昌:“叫好”背後的京劇美學系統

賈行家 文

本文原載於“得到”app 賈行家·文化參考

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郭寶昌,一九四〇年生,北京人,北京電影學院五九級導演系畢業生。曾在廣西電影製片廠、深圳電影製片廠任導演、編劇工作,創作有電影《神女峰迷霧》《霧界》《春閨夢》以及電視劇《大宅門》《淮陰侯韓信》《大老闆程長庚》等多部影視作品。近年仍從事著影視、文學、京劇、話劇的創作及戲曲理論方面的研究。圖為郭寶昌重訪大宅門

著名導演、作家郭寶昌最近出版了兩本新書,一本是講身邊人的散文集《都是大角色》;另一本是他對京劇的研究專論,書名叫《了不起的遊戲》。

我們這些看過電視劇《大宅門》的老觀眾知道郭寶昌導演的身世,他1940年生在北京一戶姓李的乞丐之家,被轉賣到京城豪門、同仁堂樂家,成了掌門的樂家四老爺樂鏡宇的養子,按照樂家的家規,他跟隨養母孃家姓郭,稱養母為姑媽,稱樂鏡宇為姑爹,也就是電視劇裡陳寶國扮演的白景琦。

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在電視劇《大宅門》中,有非常多的京劇元素

郭寶昌一輩子酷愛京劇,導演過不少京劇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大宅門》裡也有過反應,劇中那個最後嫁給一張京劇名角相片的白玉婷,原型是他在樂家的十二姑,也是真和一張梅蘭芳的照片結了婚。他的養父樂鏡宇到戲園子看戲,在臺下叫一聲好,演員就聽出來是樂四爺到了。

郭寶昌在這本《了不起的遊戲》裡,用七十年對京劇的痴迷和自己的導演經驗,提出了一套有關京劇美學的觀點。他認為流傳很廣的“三大表演體系”說法,就是在斯坦尼、布萊希特之外,把梅蘭芳作為一個體系單列出來,是混亂、單薄的說法。用斯坦尼和布萊希特解釋京劇本來就是錯的,中國自有一套延續兩年多年的美學觀念,形成了自己的系統,京劇裡的很多現象,要靠內生的視角才能看清楚。

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郭寶昌扮上丑角,給自己的新書《了不起的遊戲》拍攝封面,那齣戲名叫《雙背凳》,又叫《雙怕婆》。封面上的小孩是他的孫子,老爺子說,寫書的目的就是讓年輕人愛上看戲。

今天我們先拿剛才提到的“叫好”來說吧。

在現代的西方劇場裡,這是不受歡迎的行為。我們常說,在交響樂演出的中途鼓掌是不禮貌的,甚至會出事故,有位鋼琴家告訴我,她有一次在音樂廳演奏高難度的曲子,中途突然有人鼓掌,帶動起全場的掌聲,鼓掌的人不知道她是靠肌肉記憶來完成這個高速段落的,一被打斷,整場演出的狀態全砸了。再說了,誰要是看芭蕾舞劇《天鵝湖》,胡喊一聲“好腿”,那肯定是要被人嗤笑的。然而郭寶昌說,在京劇表演體系裡,“叫好”卻是必須的,是不能用熱烈鼓掌代替的,這正是京劇獨有的現象。

為什麼呢?因為中西方對於戲劇藝術本身的構成、對於劇場、對於演員和觀眾的關係的理解完全不一樣。斯坦尼體系的標誌性觀點是認為舞臺和觀眾之間有一堵意念的牆,演員必須忘記觀眾地進入角色,當眾孤獨,所有觀眾和演員的關係是徹底分離的,斯坦尼說,最佳的演出效果是演出結束幾分鐘之後,觀眾才從沉浸的戲劇體驗裡清醒過來,開始鼓掌。布萊希特的理論是刻意推倒面相觀眾的“第四堵牆”,讓觀眾冷靜地思考戲劇要表達的理念和思想,這種觀眾和演員的關係也是分離的。在這兩種情況下,觀眾在中間突然開始喝彩叫好,當然就是破壞了演出想要實現的效果。

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另外,在這種西方的戲劇觀下,隔絕也好,區域性打通也好,劇場都被分成了舞臺和觀眾席這兩部分空間,觀和演是一種“觀看”和“被看”的相對關係。而郭寶昌感受到,京劇的空間概念和西方完全不同,京劇的舞臺和觀眾席是融合為一體的,沒有對立和隔絕,京劇不是推倒第四堵牆,是從來連一堵牆都沒有的,即便是演員背後的底幕和掛著“出將”“入相”簾子的上場門、下場門,南方戲劇界叫“虎度門”,意義只是一種界線,沒有確定性,演員是屬於整個劇場空間的,不是侷限於舞臺上。

為這本書作序的文學評論家李陀說,郭寶昌揭示了一種重要的中國戲劇美學觀念:京劇演員和觀眾沒有主從之分,雙方都是審美的主體,在劇場這個審美空間裡,兩者都有主體資格,彼此互為主體。明白了這一點,就能說通很多獨特的中國戲劇、曲藝現象:為什麼京劇的舞臺上“真”和“假”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不講究真實的佈景和道具?為什麼京劇演員的表演不要求演員之間的彼此交流,而是共同面向觀眾?為什麼演員甚至會跳出劇情,像相聲演員一樣彼此抓哏、現掛?以及,為什麼“叫好”這種通常被認為是擾亂演出秩序的行為,恰恰是京劇必要的美學條件?

用郭寶昌的話說是“沒有叫好,就沒有京劇”。京劇是整體的劇場藝術,在傳統京劇行業裡,觀眾的叫好是直接影響演員創作者的。過去的戲劇沒有導演,或者說作為班主的名角自己就是導演,他能夠成名成家,就是因為過人的藝術經驗和鑑別力,從一開始就在研究觀眾,標準就是:在什麼地方得怎麼處理,才能“要”下來觀眾的叫好來。與此同時,觀眾也在研究著演員,他們都有自己捧的角,在哪兒叫好,怎麼叫好,也是存在感的顯現,這一聲聲的喝彩,就是之間的密切的配合、檢驗和溝通。有時候,演員一出場拿出本事賣力表演,觀眾不叫好,他也就沒了情緒,覺得今天來聽戲的外行,後面越演越懈怠。傳統的京劇藝術,是在這種共生關係裡完成的。郭寶昌說,這種關係讓一代代的藝術家的表演不斷成熟,促進了京劇流派的形成,因為演員和戲班是在叫好聲裡尋找不同的觀眾群,從而建立自己風格的。在京劇的前一個世紀裡,演員表演的好壞完全可以用觀眾的叫好來衡量。

當然不只是京劇有叫好,其他曲種和曲藝也有。比如我們在德雲社的相聲錄音裡,經常會有觀眾喊拖長音的“噫”,這是從哪裡來的?我可能是少數能說清的人,是這麼回事兒:曲藝園子裡叫好的傳統,曾經中斷過很長時間,即便是天津的老觀眾,一般是喊比較短促有力的一聲“好”或者“嘿”,但是有一位劉派京韻大鼓的聽眾,叫好尤其嘹亮悅耳,而且很內行,不多喊,只在恰當的褃節上露一嗓子,滿宮滿調,神完氣足,讓臺上的演員和同場觀眾都很期待,有人說這位觀眾是在家喊過嗓子才來叫好的,這也是一種存在感。他喊的是“嘿——噫”,那個“噫”的尾音拖得尤其長,後來居然成了天津觀眾模仿的物件,又經過簡化,只剩下了尾音。不過,叫好的首要規矩是得喊的是地方,後來大批湧入的粉絲經驗不足,對一些不值得叫好的地方也隨意地喊好,行話叫“太捧買賣了”,不過也就沒有意義了,起不到郭寶昌說的作用。

這本書給叫好分了好多的類別和流派。為了情節而叫好的是最低的層次。內行一些的叫好是為了看演員的技巧和絕活兒,比如表演獨門的高難度的動作,把《四郎探母》裡“叫小番”的嘎調唱得格外響亮,都一定會贏得滿堂喝彩,這些被叫好激發出來的絕活,久而久之,就固定成了流派。還有的叫好是特定觀眾群專門來捧某個演員的。

郭寶昌中學的時候在票房裡聽戲。有個三十多歲、穿旗袍的女觀眾,一邊低頭織毛衣一邊聽戲,在一句唱中間給了個短促的“好”,他覺得那不是該叫好的地方,而演員告訴他,這位觀眾是真正的大內行,很少有人知道:那個字是特別難唱的,要腦後音和胸腔共振才行,而且,她這個短促的叫好也非常妥帖,既不妨礙前面,也不攪合後頭。你看,有這樣的高質量的及時反饋,演員可以準確地知道自己的水準。

還有一種是“倒好”,也就是出了失誤被喝倒彩,只要觀眾挑剔得對,那這也是一種反向激勵。大概是這樣拐著彎叫的“嘿,好——”,或者乾脆直接喊一聲“嗵!”郭寶昌說,因為種種原因,現在聽不到叫倒好了,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退步。他看青年京劇大賽,選手明明犯的是該叫倒好的低階錯誤,評委卻還誇他鎮定。說起來,如果客觀的、有監督意義的倒好沒有了,那喝彩也沒什麼意義了。

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有一次演《趙氏孤兒》時,馬連良(右)給同臺演對手戲的裘盛戎叫了一聲“好”。

能反應京劇的美學觀念的現象是:演員在臺上也會叫好。馬連良和裘盛戎合作《趙氏孤兒》,裘盛戎一段唱完,馬連良突然叫了一聲“好”。這就是馬連良的特點,他琢磨自己的一招一式都很投入,輪到別人唱時,他會在臺上聽戲,一邊還數著板,有時候還和同臺的演員聊閒天,既在戲裡,又在戲外。你是用西方的戲劇理論是完全解釋不了的,但是用郭寶昌的發現就好理解了:他懂得自己和觀眾是同樣的審美主體。觀眾可以透過叫好,隨時從被動的聽和看轉為主動參與,甚至打斷和直接評價演出。他也可以跳出戲外,不一定完全進入角色,甚至不需要全程都處於表演狀態。這背後的表演體系,我們明天接著來聊。

看懂這些細節,是瞭解京劇獨特美學的緊要關節。就像古典小說裡的評點和眉批,古代書畫上留下的藏家、鑑賞者的印章和題款,用西方文藝理念去看,在別人的作品上動手動腳簡直匪夷所思,但是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內部,會明白它的合理性和價值在哪裡。

京劇劇場裡的內行叫好,基本上消失了。我們過去談京劇的沒落,會注意到它生存的土壤,也就是特定的欣賞群體,以及這個群體的生活方式的消失;在這本書裡我們還看到,消退的還有相關的空間概念和這個戲劇空間裡的人際關係。

劇場“浪”聲:叫好,何以推動京劇表演的發展?

抽象地看,傳統京劇裡的叫好,可以說是把觀看過程轉化成藝術的組成部分,這是現代藝術才有的理念。這種狀態在今天已經是常態了,直播間裡的刷彈幕、送火箭,也可以說是一種模糊了觀看和表演界線的互動。藝術的形式會更迭,人的需求和關係其實沒有那麼大的變化。問題在於,新媒介裡的影片內容有沒有可能會上升為藝術?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TAG: 京劇叫好郭寶昌觀眾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