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鳴鳩語燕聲相應,又是人間一度春”,這是明代劉基 《春日雜興》中的詩句。乍暖還寒、忽冷忽熱中,感覺還沒盡情欣賞這春天的美麗,卻已經到了暮春之月這花謝花飛的穀雨節氣。對於多愁善感的人而言,這是一個落紅滿地,花期落幕,青春苦短,流水無情的傷感時節。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紅樓夢》中的一曲《葬花吟》,把這種傷感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倚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黛玉葬花的行為藝術更是感染了幾乎所有的人,觀之者無不動容,不由勾起人憐香惜玉的兒女情懷。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一過,就已經是“四間四月芳菲盡”了。從現代天文意義上講,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當地球到達黃經30°時,即為穀雨時分,穀雨之分所在的這一天為穀雨日,而穀雨日及其後的共約15天的時間,即均屬穀雨節氣。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季春之月的兩個節氣分別為清明和穀雨,其中清明為節,穀雨為氣。“氣”亦稱為“中氣”,在月中。也就是說,季春之月就是穀雨前後各約15天的時間。穀雨於每年公曆的4月19日~21日交節。從傳統意義上講,穀雨之日,鬥指正東偏南的所謂辰正之處,五行屬木而將轉化為火,萬物畢出,春氣將盡。《禮記·月令》雲:“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穀雨何以得名?《群芳譜》雲:“穀雨,谷得雨而生也。”《通緯·孝經援神契》雲:“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穀雨,三月中,言雨生百穀清淨明潔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穀雨就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作物初稼,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雨水及時而充足,作物的禾苗才能茁壯成長,為將來的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正所謂“春雨貴如油”也。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穀雨之得名,還有一種傳說。相傳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據《淮南子》記載,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佈倉頡造字成功,當天就下了一場穀子雨。倉頡造字,是遠古文化史中最輝煌的一筆,使古人的文明程度大大地前進了一步,這正是人類文明的一場及時雨啊!筆者竊以為,這場“雨”就象是暮春時節的一場好雨,讓幼小的百穀之禾得到了滋養,從而茁壯成長,為將來的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場甘霖就相當於是直接下了一場粟谷,故曰“天雨粟”。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後人為了紀念倉頡,就把暮春之月的中氣稱為“穀雨”。倉頡墓在他的家鄉——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鎮北,墓門刻了一副對聯:“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每年的穀雨,“倉頡廟會”都會在陝西白水縣如期舉行。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穀雨分為三候,曰: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簡單地說,傳統認為,一候萍始生就是說穀雨後氣溫持續回升且穩定,不會再有倒春寒的天氣,於是水面開始有浮萍生長。接著到第二候時,便常聽見布穀鳥扇動著翅膀鳴叫著,象在提醒著農人要加緊播種了。到第三候時,桑樹上常見到戴勝鳥的身影。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鳴鳩拂其羽,難道真是布穀鳥催促農人加緊耕種嗎?當然不是,布穀鳥又不是地主,怎麼會關心耕種的事呢?“鳴鳩拂其羽”應該是布穀鳥求偶的行為。暮春時節,布穀鳥換上了新羽,也到了求偶的盛期。布穀鳥抖動著新換的羽毛,不知疲倦地鳴叫著,向異性不停地誇耀著自己的帥氣。而這個時候,正是耕種之事已接近尾聲,農人需抓緊時間畢耕的穀雨時節,故人們詼諧地說這是鳴鳩在催耕,並形象地稱鳴鳩為“布穀鳥”或“催耕鳥”。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得極有意思:“鳩,即鷹所化者,布穀也。拂,過擊也;《本草》雲:拂羽飛而翼拍其身,氣使然也。蓋當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鳩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穀。”這裡的“鷹所化者”是指驚蟄第三候所謂的“鷹化為鳩”,這是一種調侃的說法。鷹是一種猛禽,由於換羽毛禿失去了戰鬥力,變得象鳩一樣,但鳩卻永遠不會變得象鷹一樣,它就是一隻布穀鳥而已。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穀雨時節,正是布穀鳥賣弄羽毛,談情說愛的時候,這是由氣候決定的自然現象,故謂“鳴鳩拂其語”乃是“氣使然也”。農業講究不誤農時,農家應時而種,百穀應時而生,一刻也不要耽誤,一刻也耽誤不起。故智慧幽默的古代賢人把“鳴鳩拂其羽”賦予了文化意義,謂其在催耕,故謂“鳴鳩拂其羽”乃是“趨農急矣”。無論是“氣使然也”的自然屬性,還是“趨農急矣”的文化意義,都在提醒人們要注意農時,莫待春歸去,秋後空悵然。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戴勝降於桑怎麼會成為一種標誌性物候呢?戴勝是一種候鳥,每年春夏之季從南方飛來並繁殖後代。戴勝鳥羽色華麗,頭頂一叢時張時合的羽冠,與中國古代漢族婦女頭上佩戴的花形頭飾“華勝”十分相似,因此得名曰“戴勝”。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戴勝長著一張近乎6釐米長的尖嘴,模樣像啄木鳥一樣,但卻不在樹上啄食蟲子,而是在田地裡漫步覓食,它的長嘴就象是一臺微型挖掘機,能夠輕易地挖出地面下的蟲子。所以人們平常見到戴勝,一般是在地面,而不是在樹上。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戴勝的繁殖期在4~6月份,在繁殖期,戴勝會尋找樹上的空洞來做窩繁殖,並會分泌一種帶臭味的體脂來驅趕別的動物,以保護自己和孩子,故又得名“臭姑鴣”。而4~5月份,也是桑樹的花期。桑樹的花期正好在戴勝的繁殖期內,戴勝在繁殖期常在樹上活動,餵食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人把繁殖期的戴勝和花期的桑樹結合起來,用這兩種物候來代表穀雨節氣的第三候,謂之“戴勝降於桑”。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戴勝降於桑”,這是一種畫面感十足的藝術性表述。實際上,穀雨第三候時,並不一定非要見到桑樹上降落下戴勝,也並不一定非要見到戴勝在桑樹上做巢育雛,無論什麼樹,只要有樹洞,都會是戴勝營巢作乳的選擇。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穀雨節氣,最值得一提的活動就是賞牡丹。“穀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稱為穀雨花、富貴花,穀雨時節賞牡丹的習俗已綿延千年。東晉顧愷之的畫作《洛神賦》裡,已經出現了賞牡丹的場景。“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周敦頤的《愛蓮說》就說明了自唐代以來,牡丹就已成為了唐人最喜愛的花。牡丹在唐代就已經是“國花”了,被宮廷尊為“百花之首”。至今,山東菏澤、河南洛陽都會在穀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供人們觀賞遊玩。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領銜群芳的牡丹正是在暮春時節絢爛綻放的,春天越是逼近離場的那一刻,牡丹越是開得燦爛。牡丹花雍容華貴,美得讓人震撼、陶醉,無限回味。在暮春裡,她舒展著,絢麗著,奉獻並享受著生命之春最絢麗的時刻!“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這兩句最能表現牡丹的富貴之氣。牡丹花瓣上泛著的紅暈,恰似貴妃醉酒後的面龐;而隱隱傳來的脈脈芳香,彷彿是從王母瑤池飄來的天外異香。有貴妃之雍容國色,有世外之迷人天香,所以“國色天香”就成了牡丹的專用語和絕世美人的代名詞。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唯有牡丹爭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暮春穀雨節氣,殘紅盡落之季,卻是牡丹出場,驚現雍容之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尚時慕容的人們怎會錯過這盛世繁華,於是滿城的人們紛紛出動來大飽眼福。白居易有首長詩叫《牡丹芳》也曾這樣說:“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人們欣賞牡丹的興致可想而知是多麼高漲啊!在這國色天香的花叢中,哪裡還有暮春傷春盡的嘆息?只有對美好年華的極其熱烈的讚頌。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惜春莫傷春。雖然青春不永駐,繁華過後是平淡,然而春華秋實,人間大道是滄桑。春是美麗的盛期,也是生命的初度,美麗是短暫的,生命卻是長遠的,生命的意義更在於長遠,而且是多元的。莫負春光,就是人生精彩一刻。而莫負春光最華美的高潮,就在這穀雨時節。對春光最好的珍惜,就是讓生命的美麗盡情綻放。

【文化】花謝花飛,紅消香斷有誰憐,這首詩的內容原文是什麼?

TAG: 戴勝穀雨牡丹布穀鳥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