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她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女畫家,曾兩次遠渡重洋,在巴黎從事藝術活動長達五十年,她的油畫作品中西合璧,用筆俊逸灑脫。

她一生坎坷,卻性格倔強,透過繪畫創作披荊斬棘,成為令人驚歎的一代“畫魂”。

她,就是潘玉良。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自畫像》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費赴法留學,先後進入里昂中法大學和國立美專,與徐悲鴻同學,1923年又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潘玉良的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義大利政府美術獎金。1929年,潘玉良歸國後,曾任上海美專及上海藝大西洋畫系主任,後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多次參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國畫展。曾為張大千雕塑頭像,又作王濟遠像等。潘玉良為東方考入義大利羅馬皇家畫院之第一人。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自畫像》

                                                     坎坷和成就相伴的一生

在民國時期,出國接受美術高等教育的畫家其實並不多,而女畫家尤其少。在“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中,有別於其他五位或出身名門望族、富貴之家,或書香門第、一身書卷氣,潘玉良無疑是一個異數。

潘玉良,1895年生於江蘇揚州,雙親相繼去世,1903年由舅父收養,十歲時被賣入青樓。這段經歷產生了關於潘玉良的種種傳說和虛構解讀。可以確定的是,她後來遇到了海關官員潘贊化。1913年,她成為潘贊化的第二位妻子。她原姓陳,後來被親屬收養,改姓張,與潘贊化結合之後,改姓潘。作為潘贊化的妾,她終於獲得一個合法的身份和藉此改變命運的契機。

1916年,潘氏夫婦定居上海,潘玉良也學會了讀書寫字。1917年,潘玉良從師洪野,學習繪畫,並於1920年成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首批招收的女生之一。此後潘玉良潛心學畫,1921年獲得里昂中法大學獎學金,成為該校中國留學生中少有的幾位女性之一。1929年潘玉良留法歸來以後,受聘於上海美專,之後又受聘於中央大學藝術系。

由於早年的境遇,無論面對外部世界或是面對家庭,潘玉良總有難言的隱痛。學成歸國的潘玉良,其實一直活在世俗的流言蜚語之中,她的藝術乃至人格,常受外界的懷疑和詆譭,她的同事曾公開對她進行人身攻擊,受到誹謗攻擊“妓女不能玷汙象牙之塔”等讒言汙語。種種發生的一切,在潘玉良心頭留下一塊潰瘍著的傷口,給她的生活帶來諸多磨難,卻也為她的創作提供豐富的源泉。

1937年,潘玉良為參加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和舉辦自己的畫展,再次赴歐,此後就客居巴黎40多年。

                                                 除了“我”之外一無所有

在漫長的蛻變過程中,潘玉良一直在對人、女人、自己的身體做著不厭其煩的觀察、感知和認識。每一次觀望“她我”和“自我”女性肖像畫,都是她真實記錄下辯證的思考。她的自我成長和覺醒,尤其是透過那一系列的自畫像完成的——在對世界長久的慈悲之後,她畫出了對自己的慈悲。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自畫像》

在看到潘玉良的自畫像之前,看過小說或者影視劇的人,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潘玉良是如同鞏俐和李嘉欣一樣的美人,畢竟小說對她的外貌的描述是“兩目秀美”,像“青梅酒”。

其實並不然。應當說,潘玉良相貌平平。在她生涯的各個階段都留下了不少自畫像,這也構成了她藝術創作的一條主線。透過她的自畫像,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除了自己幾乎一無所有的藝術家,是如何透過一種孤獨、超絕的力量,在中西藝術力量的碰撞中融合出新的高峰。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自畫像》

在這幅圖中,潘玉良正面朝前,倔強的目光力透畫布,直直正視著作畫的自己和看到“她”的我們。她身體斜靠在一間公寓的窗邊,外面是橘色屋頂的小屋和白雲藍天;她抱著一隻插滿粉色牡丹的白花瓶,花散亂地放置、恣意地盛開。畫面的筆觸靈動而堅實,色彩呈現出明顯的印象派風格。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春之歌》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觀貓女人體》

18世紀30至50年代,潘玉良頻頻推出自畫像,由此構成自己的形象序列。除自畫像外,她一生中畫得最精彩的是女子肖像畫和女人體畫,那是她自我表達的另一種延伸,蘊含著她對女性性別角色的理解,對女性生命微妙之處的把握,鏤刻著她自我生命的印痕。20世紀80年代吳冠中回憶:“她比較大膽,一般人看有的畫稍微有點黃色,她不在乎。” 她的畫面充溢著一種“無邪的赤裸”,一股“蠻性”,一種赤子般的單純、真誠和坦然。

                                                       以盛開的花致意生活

潘玉良還經常描摹花卉、水果等靜物,她筆下的花卉種類非常的多:青白色的木繡球和橙黃色的鶴望蘭,擠擠密密地挨在一處;黃、紅二色兩朵菊花一定是不夠豐滿,於是在深紅色桌布上還堆上青梨、黃梨……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花》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花》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花》

在靜物花卉系列中,她將西方藝術融入中國的傳統韻致,用色大膽又非常漂亮,作品中線條與色塊的技巧高超而俊逸,它們似被賦予絲毫不加遮掩的情緒,在將藝術家自身的豪放性格融入其中的同時,更令觀者對現實光影之下的真實存在生出別樣的觀看方式。

民國女性畫家潘玉良:拼盡一切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潘玉良 《野菊花與線裝書》

在《野菊花和線裝書》裡,藍布封套的中式函套線裝舊書,褪色的書脊,泛著發黃的書頁,似乎還殘存著一股子發黴的民國味道。薄薄厚厚的三本古舊書籍,一看到它,就彷彿看見了潘玉良最真實的女性情懷——悲歡離合,愛情婚姻,和一個知音男子的別離長恨。在摞起的幾本線裝書上,那支菸鬥多像藏在她心底的潘贊化。此畫的背景,是一圓形扇面,扇面上的古時女子,娉婷獨立,欲眼望穿,異國他鄉的潘玉良,日日渴望。在離開恩人、知己、丈夫的潘贊化那些年,她時常畫菊並以此寄託相思之情。

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去世。1984年,她的遺作被輾轉運回國內,其中大部分收藏於安徽博物院。

潘玉良的這一生,苦難與輝煌並存。她才華橫溢,卻難融於故土;她努力向上,卻有人挑剔她的出身;她用情至深,卻與摯愛兩地分離。

儘管她的生平被小說和影視劇過於浪漫化地演繹,但或許,她從出身微末到接受到現代藝術教育,到終其一生都沒有停下藝術創作的人生道路,本身已經是最大的浪漫。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TAG: 潘玉良自畫像潘贊化巴黎美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