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後感,長津湖

非常高興有越來越多的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現世,因為英烈英雄的無私無畏不屈不撓、勇於鬥爭的精神是我們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克敵致勝的不二法寶。

國慶節我也帶老婆兒子去看了由林超賢、徐克、陳凱歌主導,由吳京,段奕宏等一眾硬派軍旅演員主演的《長津湖戰役》,老婆兒子是看得挺感動挺入神的,兒子看完回家還在說長大後要當兵哥哥打美國壞人打日本鬼子保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真暖吧。

只是就這一部電影而言,我個人看完後,感覺就是吃了一碗夾生飯,滿滿的都是意興難盡的遺憾感。作為一個愛歷史愛戰爭片的愛國青年,我覺得,這部《長津湖戰役》如果按槍戰片或者爆米花電影來看,那是槓槓的。可如果要按愛國主義教育與的經典神作的標準來看,林徐陳這三人組合給出的這一個答卷,真的是最多隻能算是及格,讓人意興難盡。

及格之處,當然是關於基於時代背景的槍械這些裝備的描寫,是被航炮掃射後、是被炸彈炸中後的血肉橫飛的場面細描,是飛機大炮坦克爆破槍戰這些刺激元素的基本齊備而且基本沒有脫離歷史背景範疇。而全片戰鬥節奏緊湊,也是其加分項。

為什麼會讓我感覺意興難盡?

因為我作為一個愛歷史愛紀錄片的青年胖子,這一部電影既然選了長津湖這個史詩級別的戰役作為展示鳥,就不應該只是這樣流於表面而已,更應該要充分地把這個戰爭奇蹟的與天鬥與人鬥殘酷卓絕與更深層次的支撐志願軍戰士排除萬難戰勝敵人的堅定信仰與大無畏精神展現出來。

這本來是要做出一部宏偉的戰爭史詩的,現在卻成了朝鮮戰場版的特種警察片,當然會讓軍迷們意興難盡。

……

首先,伍千里連隊入朝,接到護送電臺的任務,路上遇到進攻美軍通訊塔不利而陷入絕境的兄弟連隊,於是伍千里為了救援兄弟部隊,就分出一支人繼續執行護送電臺任務,自己則參與救人。電臺護送到後,伍千里連隊又在大榆洞接到命令出發穿插長津湖某高地,包圍北極熊團。

我想說,這一條劇情線,完全是不符合軍事常識的,也沒有歷史常識,會讓歷史迷和軍迷們覺得莫名其妙就很正常了,因為這個劇情線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我老婆說,不會呀,我覺得看得挺燃的,吳京好型呀,段奕宏好帥呀→_→,哪裡的邏輯不通?

要真的完全展開說,長篇大論五千字論文妥妥的沒問題,單哥我就挑幾個點簡單帶一帶算了,免得有人看得不舒服。

第一個,進攻美軍通訊塔癱瘓美軍通訊這樣的橋段是不成立的,因為美軍一個通訊就壓根不存在依賴通訊塔的事,他們的大功率電臺可以讓麥克阿瑟的命令從東京下達到朝鮮北部,你炸一個通訊塔又有什麼作用呢?

所以,這個,不成立的。

既然這點前提不成立,那麼後面的志願軍為了癱瘓美軍通訊去炸塔的設定就當然不成立了。順帶提一提,志願軍如果覺得這個通訊塔是關乎圍殲美軍的重點,必然是集中優勢兵力進攻的,而不僅僅是以一個連隊進攻。

第二個,伍千里為了救援兄弟部隊分兵,這個其實也是完全不符合軍事邏輯的。如果這些電臺重要到需要一支部隊翻山涉水去運送,那麼伍千里怎麼敢分兵?怎麼敢節外生枝?一定是以運送電臺任務為最優事項的。他可能會建議兄弟連隊撤退,但絕對不會冒險分兵。因為如果這些電臺真的這麼重要,一旦暴露,以美軍的能力,空投幾百人來圍殺他們也是可能的,如果任務失敗或者延遲,對整體戰局的影響會難以估計。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運送電臺不是那麼緊急,為什麼開篇就讓一支遠離指揮部的連隊翻山涉水去運送?

從志願軍司令的一往指揮部前移的風格看,一次戰役都打完了,二次戰役整緊鑼密鼓地暗中排程,指揮部居然還會缺電臺,這個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吧。

所以可以說,電影的開篇就是不成立的。

(當然有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對這樣的歷史小節沒有了解到位,請指正)

第三點,

伍千里連隊人到了志司,接到了命令直接穿插具體的前線埋伏陣地,這個其實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不成立的。因為部隊指揮系統,是有明確的分級與層次的。志司會下令給兵團指揮,兵團指揮再把具體任務給軍長,軍長再跟參謀們商量具體的執行對策,再由師部排程具體的執行團去做。

如果志司真的這樣做了,那是兵法大忌,越級微操,上一次這樣操作的,是運輸大隊長。

而在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前線兵團也不可能會直接聯絡志司點名要這支具體的連隊,一來無線電靜默,前線兵團不會知道這支執行運送電臺任務的連隊在哪裡,而且就算前線兵團要支援,給司令部的請援電報也不會提明確的部隊。

而如果前線兵團真的需要增援,志司出手怎麼會是調一個連隊?十幾萬人都不夠用,你一個連隊砸進去又如何?

所以,這一節劇情也是不成立的。

從這三節劇情的不合理與不成立,我大概可以看到,這部電影的創作是相當匆匆忙忙的,劇本的打磨度相當的差,整個故事存在致命的不合理性,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可能是林徐這樣的港片導演對相關歷史的瞭解不足導致的,也可能是為了全場激鬥熱血緊湊而設計的,也可能是為了主演們有特出的戲份而編排的。

唉,果然是慢工出細活,任何一部成功的戰爭片,都必須有一個經得起軍事邏輯去推敲的劇情線。

《集結號》,《團長》,《三大戰役》都是這樣的經典。

…………

為什麼軍迷們會覺得意興難盡,甚至有些失望?

因為我們期待一部宏偉史詩,而《長津湖》的戰鬥場景,最多隻能算是強化版港式特警片水平的。一來,本片對美軍火力與美軍戰力的優勢是嚴重不足的。二來,本片對長津湖行軍的艱苦卓絕是嚴重不足的。三來,本片對志願軍的戰術素養的描寫基本停留在人海衝鋒的水平,對志願軍成名三三制的巔峰步兵戰術基本沒有。

而在一部戰爭電影中,要充分刻畫出軍人的堅定信仰、犧牲精神,逼真的激烈的宏偉的戰爭場面就是必不可少的。

很遺憾,本片裡並沒有做到這樣的戰爭場面刻畫,甚至連志願軍在長津湖行進與埋伏的艱苦刻畫也遠遠不夠,所以這片中對志願軍精神信仰的刻畫要麼是流於表面,要麼是生硬搬套,要麼是嚴重不足也就可以找到問題根源了。

總體來說,我在《長津湖》這部電影裡看到的不是志願軍戰士排除萬難戰勝強敵的可歌可泣,而是一眾主演在演一部港式特警電影,或者是硬漢這一類的美式英雄電影。

……

如果我來編劇,我會怎麼辦?

我最多留開篇決定出兵那一段,特出一下伍千里復員母親無言送別的那一段,為的是表現出兵的必要性與全國人民對保家衛國的思想覺悟。

接下來,火車過長城這些段落可以直接省掉,直接就是二次戰役開始排程,前線兵團在嚴寒中進入長津湖地區。

然後就可以是以連隊為單位,從大局轉向小範圍,去刻畫志願軍部隊的艱難。

戰役開打後,我會強化對美軍戰力與火力的還原度,這樣才能突出志願軍戰力與意志的不凡。

具體的做法,應該是在圍攻北極熊團,在炸水門橋,在圍攻機場或者是在描寫冰雕連時增加冰雕連在埋伏時的心理、對白的描寫,從而達到把志願軍的戰鬥意志,堅定信仰,犧牲精神完全地在片中展現出來。

最後提一提吧,如果是經費不足,只能從連級單位的視角去展現戰爭,那麼最好是選擇穿插的陣地阻擊戰這樣的大戰役中的小戰鬥來入手。畢竟一個連隊二三百號人,你要想用這樣的單位在十面埋伏的攻堅裡展現什麼,真的太難了,很容易會有三色臺幾十人說成幾萬人的尷尬齣戲。

對了,長津湖戰役裡志願軍的非戰鬥減員是很厲害的,基本凍傷凍死的可以佔一半,這個在片中絲毫沒有體現,這是絕對不應該的。

總之,其實,我覺得馮小剛拍的話可能更好,蘭曉龍編劇的話會更好,由傳統的革命電影大廠拍會更好。

以後可以這樣,鵝廠,啊裡,光線這些出資,由以前西安那邊電影出來的拍,這樣的搭配,或許真的可以出一部媲美三大戰役的抗美援朝經典神作。

影視後感,長津湖

TAG: 長津湖連隊志願軍電臺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