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編輯|Nina

如果說遮天蔽日的大樹庇護了中國的先人,引導他們構木而巢,那麼亞平寧半島的巍巍火山,則帶給古羅馬人幸運。因為火山爆發造成的火山灰是天然的混凝土,水化、拌勻後凝固,強度極高。但同時,這也終結了西方人對小型結構件,例如中式斗拱一類部件的探索。中西方對於大屋頂的處理,從此走上殊途。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龐大的飛簷總是格外引人注目。要想成就如此恢弘大氣的屋頂,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木構建築中最重要的結構——斗拱。

斗拱的出現可比《營造法式》早得多!

八百年前的北宋末期,出現了一本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營造法式》。書中明細了建築行業分工、提高了規模化水平,系統性地總結了建築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在書中,斗拱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體現在建築的功能上,還體現在整體的審美上。

斗拱,按照字面意思的拆解是“鬥”和“拱”,雖是不同的建築構件,但卻一起組成了中國古建築最富特徵的部分。它們下接柱身,上承屋簷,以其獨特的槓桿結構支援著中國古建特有的大屋頂形態——將屋簷平緩深遠地往外延申,就像鳥兒展開的翅膀。

事實上,斗拱的產生遠在宋代之前。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影子。而其作為真正的建築構件發展成熟,則要遲至華麗的唐代,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斗拱的作用得到無以復加的強調,幾乎成為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象徵。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到了唐代,斗拱發展日趨成熟,演化成了一個複雜而穩定的受力體系。下接柱身,上承屋蓋,猶如巨大的花朵盛開在屋簷之下,成為力與美的結合體。斗拱中承託拱昂與翹的方木,狀如舊時量米的鬥,所以叫做鬥;相互交叉的橫木外形似弓,故名拱。完整的斗拱由層層木料鋪疊而成,因此宋式建築中稱每朵斗拱為“鋪作”,如柱子頂端的“柱頭鋪作”、柱與柱之間的“補間鋪作”等。

是什麼讓唐代古建安然度過了千載?

在中原大地,歷經千年的朝代更替和戰亂,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唐代的木構建築。直到梁思成和林徽因騎著騾子在五臺山深處找到唐代佛光寺後,這一局面才由營造學社所漸漸打破。

五臺山佛光寺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不僅因為它年代久遠,用梁思成的話說是:“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佛菩薩像數十尊,梁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華遺產》2013年7月 攝影/武濤

即使在旅遊旺季,佛光寺裡也是遊人寥寥。除了古建愛好者和研究人員,少有人會費盡周折追尋至此,倒也留予這座古寺難得的清靜。圖中這條東西向道路的北側為金代的文殊殿,南側數間是清代修建的小殿。而一路向東,兩棵鬱郁蒼蒼的古松掩映的正是東大殿。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在東大殿樑上有明確紀年,而且佛殿外的經幢上,也赫然銘刻著造殿年代——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建築史學家傅熹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中有一段描述佛光寺東大殿的文字令人印象很深:“佛光寺大殿建成後未經大修,構架無走動,構建無受壓變形或破壞,堅挺屹立,歷時一千一百餘年,屢經地震而完好如初。”

是什麼使東大殿安然度過了千載?是唐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嗎?在建築史上,答案或許並沒有這麼籠統。傅熹年將其穩固的原因歸結為“材分制”——一種成熟的在木結構建築設計中運用的模數。

材分制在宋代已經十分成熟而完善。公元1103年編訂的《營造法式》中,對材分制有完備而精密的解釋:建築所用的標準木材稱“材”,“材”分若干等級,材高的1/15為分,如果規定某種性質、規模的建築大體需要哪一等材,並規定建築物的面闊和構建、斷面為若干分,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套用模數,便可以建造穩固合理的房屋。這種方法中蘊藏著工匠們對建築結構、受力的摸索和經驗總結。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繪圖/隨心 繪圖資料來源:《萬物》雷德候 著

比如精巧繁複的鬥,經過圖形解構後,可知其僅有4種基本型別的木構件:鬥、拱、平枋、斜枋。它的妙處在於,隨著建築規模的加大,唐代的工匠們不需要依比例放大構件,只要透過增加構件的數量即可完成大型建築的建造,這使得建造房屋的難度降低。另一方面,用大量小部件支撐構架替代原本需要的粗大梁木的方法,可以減少對大樹的砍伐。難怪雷德候讚歎道:“為了補償有限的自然資源,中國人從來不迴避大規模地投入人的勞動和智慧。”

閣樓上四柱懸空的秘密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華遺產》2014年03月 攝影/林家慶

如果想要探尋斗拱的神奇所在,就一定要到真武閣去看一看。

廣西玉林市容縣城東,繡江北岸,經略臺上,建於明朝的真武閣,三層屋坡流暢,四面簷角挑揚,青碧的琉璃瓦閃閃生輝,象一位精神矍鑠的長者,沐浴著晨曦江風。四百多年的時間,在全木結構的真武閣表面,並沒有留下衰老的印記。

相傳早年間曾有人貪戀閣樓的涼爽,夜宿真武閣中,不料半夜發現整座閣樓隨風咯吱咯吱搖晃。儘管如此,這座440歲高齡的閣樓,還是頂住了數十次大風、地震,自建成至今從未大修。遠望三層的真武閣,出簷深遠,頗有唐宋遺風。細細品,又好像有些搖搖欲墜之感,比如,外簷所挑的鬥底部比身寬得多,兩旁懸著,好像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似的。

從木質樓梯登上二樓,就會看到四根大內柱(金柱)。如果你閉著眼睛,順著柱子向下摸去,就會有更加神奇的發現——那看起來支撐著樓閣的柱子,竟然懸空,距離樓板有兩三釐米!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華遺產》2014年03月 攝影/曲曉克

這神乎其神、會“懸浮術”的金柱,到底是因何而成呢?

要弄清楚懸柱的構造,先要認識涉及的幾種柱子。簡單的說,屋簷下最外一圈的柱子叫簷柱,主要支撐挑簷。簷柱內側、中線之外的柱子稱“金柱”,作用是通過樑和枋相互穩定,分擔建築的應力。

在真武閣,一樓的八根金柱直通屋頂,成了二樓、三樓的簷柱。這樣就需要新的柱子來固定和平衡簷柱,於是二三層又設了四根金柱穿透閣樓中部直達屋頂,它們不但下不踏樓板,上也還頂著兩邊各三道橫樑,承擔了山柱的功能。二樓東西兩邊,各有一條梁穿過兩根金柱,固定在兩端簷柱上。每根金柱上,每層有9根穿過簷柱的斗拱長臂。

金柱懸空的秘密正在於此——以簷柱為支點,斗拱臂為秤桿,長臂一端為較輕、但面積較大的屋簷,挑起短臂這端沉重的金柱。天平兩端應力的平衡,是維持這個槓桿結構穩固的關鍵。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這裡還有真武閣的一段往事:1958年,公園管理處對真武閣進行屋面維修,不料,工人剛上坡面,揭開一角的瓦面,閣樓就開始搖擺。而重新安放好瓦面後,一切又恢復了正常。有了這個經驗,上世紀九十年代再次對真武閣進行修繕時,便從四個角同時上人,以同樣的速度進行。

這更加印證了斗拱在建築中起到了槓桿的作用,使整體看似搖搖晃晃,卻極為穩定。

仍以天平類比,只要兩端質量相同,不管怎麼晃動天平,最終還是能維持平衡。漫長的光陰也證實了這點,在四百餘年的時間裡,它經受住了多次地震、大風的考驗。僅就《縣誌》中的記載,就有地震五次,大風三次。2005年3月,一場12級的颱風,把真武閣前一株數人才能合抱的300餘年的古榕樹都掀翻了,而這座以微妙的平衡作用、像一把天平那樣維持平衡的真武閣卻巋然不動。

承擔著壓力的斗拱也是美的代言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華遺產》2014年03月 攝影/曾憲球

“天南奇觀”的匾額下,雲紋托起一整排優美的斗拱。這斗拱與別處迥異,用的是薄木板,鬥口很淺,好像根本咬不住上一層的拱。別處亦是如此,如許多瓜柱上的檁條沒有任何扶持,孤零零的頂著。用梁思成的話來說:“像雜技演員頂大缸或踩鋼絲那樣,令人為之捏一把汗。”不過,它卻真正經受住了漫長歲月的折磨和考驗。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華遺產》2010年06月 攝影/肖永平

中國古代建築對天花板的裝飾很注意,常在天花板中最顯眼的位置作一個或多角形、或圓形、或方形的凹陷部分,然後裝修斗拱、描繪圖案或雕刻花紋,稱為“藻井”。上圖為道教宮觀永樂宮純陽殿內的大方形藻井,向上共凸進三重。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7月 攝影/李少白

這是宏村承志堂中的一個角落。作為清朝大鹽商汪定貴的家宅,承志堂堪稱一座木雕藝術博物館。無論是前梁、額坊、護板、立柱,還是斗拱和房門上,都雕刻著精美的木雕 ,並以金粉描覆,使其看上去富麗堂皇。據傳,這座建築共耗資60萬兩白銀,僅木雕就由20個工匠雕刻了4年才完成。由此,宏村承志堂也被譽為“民間故宮”。

如何零基礎讀懂中國古建築?

《中華遺產》2008年09月 攝影/李少白

故宮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舉行皇帝登基、壽辰、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的地方,也是明朝皇帝頒佈政令的政治統治中心。為彰顯皇權的威嚴,在營建此殿時,特意將金鑾殿的內外簷裝飾得金碧輝煌,梁楣彩畫用的是金龍“和璽彩畫”,殿內頂棚全用金龍圖案作為井口天花,正中有口銜寶珠的浮雕蟠龍藻井,使得整座大殿更富有皇家氣派。這裡的斗拱雖然已經不再起到主要的結構作用,卻是頂棚上最值得端詳的部分。

本文內容來源

中式營造

僅供學

習交流。

未經授權,禁止以本初設計編輯版本轉載。

--END--

生活

從不辜負

全力以赴的人

趣文,乾貨,資訊,私活

圈內圈外,甲方乙方

職場血淚,心靈砒霜

有故事的女童鞋

等你來聊(撩)

記得備註城市和職業

TAG: 斗拱建築真武閣金柱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