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2500多年前,兩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與老子,碰面了。

少年孔子見到長者老聃,向其請教周禮之義。千百年後,“孔子問禮於老子”便成了一樁美談。

有趣的是,在出土的漢代石刻畫像中,孔子見老子時,還帶了一件“禮物”。這件被古人稱為“贄”的見面禮,正是大雁,也叫鴻雁。

古人用雁作為“贄見禮”,並不稀奇。秦漢以降,大雁成了古代迎親禮中的必備之物。在古人嫁娶六禮之中,除“納徵”之外,其餘五禮都需以雁為“贄”,這被稱作“奠雁”之禮。

那麼,雁是如何與禮聯絡到一起的呢?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一、古人常賦予動物以新含義

孔子用雁為“贄見禮”這件事,雖未見史料記載,但它的可信度卻很高。

據《儀禮·士相見之禮》記載:“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在漢朝人的心目中,孔子既然以賓客身份會見身為長者的老子,那他以雁為見面禮,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畢竟,孔子一直在為“恢復周禮”而奔走,這也是他的理想之一。

為何在周朝的禮制中,雁會被當成一種見面禮呢?

這與古人的“腦補”有很大關係。上古時期的先民,有著發散性思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動物,往往會因為種族的外貌、習性等因素,被擅長“腦補”的古人賦予各種新的含義。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以鹿為例。梅花鹿四肢修長,皮毛上帶有色澤亮麗的斑點,性情也十分溫和。如果它化作為女性,其出色外貌加上溫和性情,將會使“她”成為古代男子瘋狂追逐的求偶物件。正因如此,古代男女在嫁娶之時,男方往往會送給女方兩張鹿皮作為聘禮。

就這樣,鹿開始變得“搶手”。當時的男子為了彰顯自己的“英雄氣概”,也開始以獵鹿為榮譽。久而久之,獵鹿也衍生出了新的含義:它成為古人追逐權利的象徵。

成語“逐鹿中原”,便指群雄並起,意欲爭奪天下。此外,《史記》中還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說法。

同樣道理,大雁之所以會與“禮”聯絡在一起,也是因為它的生活習性。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二、秩序與守節:大雁的象徵

小學課文《秋天來了》中寫道:“ 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每年秋天,大雁都會向南飛去,到了春天,它們就會飛回北方。在古人看來,這是守時的表現。在飛行途中,大雁總是排列整齊,因此古人便認為:大雁非常守秩序。

因此,班固才會在《白虎通義·嫁娶》中指出:“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

孔子拜謁老子,以雁為見面禮,便表示雙方之間長幼有序;而古代迎親禮中以雁為“贄”,不僅是希望男子家中不越序成婚,也是向女子提出了要遵從“三綱五常”的要求。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當然,雁的身上不僅有“秩序”,還有著“忠貞之情”。

據《周易·恆》記載:“曰婦人貞潔,從一而終也。”

古人經過觀察,發現大雁往往成雙入對;而且,雌雁與雄雁一旦結合,便生死相隨、不離不棄,這便符合了古人對於婦女“從一而終”的要求。

是以,古人以雁為“贄”,也寄託了他們對新婚男女白頭偕老、生死不棄的美好祝願。到了後世(金末),元好問的一首《摸魚兒·雁丘詞》,更是直接將大雁的“生死相許”,推至巔峰。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三、“雁”與“鵝”的混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被元好問深情讚頌的“殉情之雁”,從物種角度來看,不一定是真正的“雁”,反而極有可能是一頭“鵝”。

按古籍所載,早在先秦時期,鵝便是一種常見家禽。《莊子·山木》有云:莊子遊山玩水,投宿到友人家,其友為招待莊子,欲殺“不鳴之雁”。

晚清王先謙在《莊子集解》中指出:“雁即鵝。”類似之說,亦可參考《爾雅·釋鳥》:“舒雁,鵝。”

由此可見,古人口中的“雁”,在多數情況下,其實是“家養之鵝”。這便導致古籍中的“雁”與“鵝”常常混為一談,無法區分出真偽。

如唐太宗時,吐蕃使臣祿東贊面見“天可汗”,便以黃金澆築成一大鵝呈上,並直呼“聖功遠被,雖雁飛於天,無是速也。鵝猶雁也,遂鑄金為鵝以獻”。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而以“鵝”代“雁”,又並非僅此一例。清代筆記中還指出:嘉興一帶的人迎親,都遵循古禮,男女嫁娶,必有“奠雁”之禮。只是因大雁難尋,人們往往用“鵝”來代替。

鵝經常替代雁出現,這恐怕是“鵝”與“雁”混淆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古代文學以及各種民俗活動中,雁意象憑藉本身豐富的象徵意義,深受人們所喜愛。正因如此,雁的實用性越來越強。

然而,雁的數量畢竟有限,且受到季節制約;再加上它久居高空之上,非常人所能觸及。雁的珍貴程度,可見一斑。為了解決大雁難尋的問題,古人便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雁的“平價替代品”——鵝。

古代迎親禮中經常出現的“大雁”,為何變成了“鵝”

因為從外觀上看,雁與鵝的形狀非常相像。在清代筆記中,同樣載有“雁,狀似鵝”以及“鵠(即天鵝),似雁而大”的說法。

除此之外,古人在偶然尋到雁之後,還習慣把它們與家鵝放到一起飼養。在長時間的馴養過程中,野生之雁失去了飛行能力,並逐漸與家養之鵝混為一談。

南宋文學家洪邁,便曾將一隻雁與一隻鵝放到一起混養。這件趣事,還被他詳細記錄在了《容齋隨筆》中:“久之,雁不自知其為雁,鵝不自知其為鵝,宛如同巢而生者,與之俱化,於是驗焉。”

這麼看來,雁與鵝有時可分而概述,有時卻併為一談。對於二者之區分,古代並沒有一個詳細的論述。

更有趣的是,當“鵝”取代“雁”之後,這種常見家禽也反而也繼承了雁意象中的豐富含義。

吳妍人《烈鵝》便提到過“雄鵝被烹而雌鵝傷心致死”的描述。如此義烈之情節,自然取材於古時大雁的忠貞守節之意。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儀禮》《周易》《史記》《白虎通義》《容齋隨筆》《庸閒齋筆記》《雁鵝通用與古代雁意象話語》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大雁古人以雁為孔子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