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文 :月滿中秋人團圓

蔣新文 :月滿中秋人團圓

【書香怡苑】

No。 1872期

本期編輯

:蔡芳芳

蔣新文 :月滿中秋人團圓

月滿中秋人團圓

文:蔣新文

丹桂飄香日,人間月正圓。在這秋風送爽、花好月圓之時,我們又一次迎來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

天上明月,人間團圓。“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自唐宋後逐漸盛行,其深厚的文化韻味、多彩的節日習俗、豐富的精神內涵經千年演進而歷久彌新。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國地緣廣大,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

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

蘇東坡曾經有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有學者認為可能宋代就有月餅了。但直到明朝,贈送月餅才成為普遍的中秋節俗。清代袁枚在《隋園食單》中還記載有月餅的做法,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設香案、供瓜果,全家人圍坐在桌邊,分食月餅,寓意團圓美滿,一切祝福,盡在不言中。中秋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如果興猶未盡,農曆八月十五次日的晚上,人們也會邀約親朋重聚,飲酒賞月,名為“追月”。

一輪圓月,無限相思,“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桂花美食與佳釀的香甜可口,恰似闔家歡聚的幸福,此時自有一番閒適。最是佳節歡愉時,與親友猜燈謎、賞花燈,樹影婆娑,歡聲笑語,彷彿奏響一曲柔和的樂章,藏著心中最悠遠的希望。

中秋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其中絕大多數都與月亮有關,也因此,中秋節的習俗活動大多發生在晚上。“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一輪明月不知為中秋增添了多少浪漫與詩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的相承,中秋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明月很早就與思戀親人、懷念故鄉聯絡在一起。而中秋月,既圓且明,又處於萬物開始變得蕭索的仲秋季節,更容易觸動人們的心絃。由天上月圓延及人間團圓,在中秋節興起之初即成為人們縈繞難去的情懷。宋代以後,中秋節更被稱為團圓節,成為我國最具團圓意味的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人安土重遷,崇尚親戚相守,更將節日裡的團圓視為人生樂事,但無論何時,總會有人因為求學、經商、仕進等種種原因告別親友,離開故鄉。於是,鵲飛露重裡的寂寞,清秋朗月下的孤獨,他日相守相聚時相知相契的溫暖與歡樂,此時此地不能共享良辰美景的惋惜與遺憾,種種滋味都會醞釀發酵成化不開的情思與鄉愁,在中秋節期間抒發出來。著名詩人王維寫下了“獨在異客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絕句,記載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思鄉“情節”,揭示了人類最純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親“圖騰”。從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為傳承東方文明“紅絲帶”,無論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鄉”就是你的民族印記。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面對柔潤晶瑩月色,我們傾訴著一切的煩惱鬱悶、歡欣愉快、人世憂患和生死別離,似乎在這裡我們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託。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賦予中秋節新的文化內涵 。“千里共嬋娟”,昇華了團圓的含義。團圓不再僅僅是面對面的把酒言歡,亦是同一輪明月下的天涯共此時。天上的圓月,不僅引導人們將中秋節過成一個團圓節,更為分離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隔空團圓的慰藉。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人們以家庭團聚的形式,分享勞動成果。

涼州中秋習俗,由來已久。農曆八月十五,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涼州人的月餅是發麵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省作協副主席李學輝在《涼州美食中的哲學》一文中對涼州月餅有傳神的描述:“  味道好不好,就在酥上說。好月餅入口即化,紅曲、薑黃,是食色;清油、胡麻是點綴。聞之香,入口化,雖不是比賽,誰家的月餅好,早已口口相傳。”武威大月餅,配上吉祥物才算完美。製作栩栩如生的孫猴子、鳥雀、錦鯉、仙桃,花好月圓也是見證武威女人巧手的時刻,一個面劑,一把剪刀,一把木梳,一雙筷子,揉一揉,捏一捏,壓一壓,搓一搓,點幾下,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精靈們就相聚在案板上了,蒸熟上色,威武的齊天大聖,金色的鯉魚,花紅的鳥獸,喜慶吉祥,玲瓏小巧的樣子讓人一見歡喜。

涼州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傳統節日要在保留傳統形式與內容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新的時代挖掘並賦予其新的內涵。有民俗專家建議,要傳承中秋節文化中“團圓和諧”的根本,過節形式完全可以“與時俱進”,更加豐富多樣。今年中秋佳節之際,我市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市文旅局精心籌辦了“漢服遊天梯,爛漫中秋節”、“天涯共此時、中秋隨手拍”活動,吸引許多年輕人扶老攜幼,到天梯山石窟,飽覽山水風光,共度團圓佳節,定格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一些農村鄉鎮,中秋之夜舉行“歡樂祥和迎佳節”活動,村民們歡聚在一起看演出、吃月餅,共敘鄰里親情;在城市社群,各地組織“月圓家圓社群共團圓”活動,社群幹部為特困老人送去月餅等禮物,讓他們在和諧社群的大家庭氛圍中,共同迎接國慶、中秋佳節。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初心不改。為什麼中秋節作為民族傳統能穿越千年還常過常新?因為它以家庭為主體、以和合為基調,展現和寄託了我們這個民族對祥瑞的祈求、美滿的憧憬。

蔣新文 :月滿中秋人團圓

【作者簡介】

蔣新文

,男,漢族,大學學歷,主任記者。20多年堅守在新聞一線,深入工廠、農村、學校,把鏡頭和筆觸對準家鄉涼州改革發展的社會實踐,用畫面和文字真實反映家鄉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採寫新聞稿件5000多篇、刊播、登載新聞作品數百萬字,有60多篇作品獲國家、省、市級獎項,出版了新聞作品集《石羊河的呼喚》。其中,執筆採寫的《涼州區農村確權頒證讓“死資產”變為“活資金”》獲2013年度甘肅新聞獎一等獎;採寫的《感受祿曲》獲中國紅色旅遊專題片大賽優秀獎。

《書香怡苑》編輯部

顧問:

陸榮 匡文留 楊先  王振龍

顏新明  雪野 鄧紅瓊  胡林山

社長

:詩苑浪子

運營總監

:蔡芳芳

編委

: 詩苑浪子  雪峰   子涵    蔡芳芳  大漠煙雲

馬智昌  張萬志  白天龍  靜待花開  程生才

朗誦:

Lily(小百合)    文冰   梅蘭   把酒當歌

沈興連 姜莉莉   月色   藍雨蕭蕭

書畫編審:

馬才元  俞存懷  俞學寶  墨客齊賢

出品:

【書香怡苑】文學社

【書香怡苑】

微刊是面向全國文藝愛好者的一家集文學作品發表、藝術鑑賞、理論研討等方面而構建的綜合性網路文學平臺。

選稿規則如下:

1。散文不少於1000字。

2。小說不限字數,篇幅較長可連載。

3。詩歌類作品,現代詩每次投稿不少於3首/詩詞類作品不少於5首。

4。所有投稿作品必須為作者原創且首次發表。

5。投稿郵箱:1632472263@qq。com(詳情請閱讀平臺視窗投稿指南)

6。投稿作者請第一時間關注平臺,新增編輯微信

編輯部微信:

TAG: 月餅中秋節團圓中秋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