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多讀歷史?

一部俄羅斯電影。

女主角和男主角互不相識,面對面坐在坐車的座位上。

女主角撇了一眼男主角皮鞋上的泥巴,臉上浮現了一抺不經意的厭惡,便立即把頭轉向車窗。

男主角問:“你還沒結婚?”

女主角扭過頭來,看了一眼男主角,本不想打理對方,一邊甩下一句話,一邊把再次轉向窗外:“你是看我沒戴戒指嗎?”

男主角:“你剛剛看我鞋上泥巴的神情,讓我想起了大多數沒結婚的女人:一種對生活的挑剔。”

女主角的眼神瞬間被點亮。

······

斷斷幾句話,表明男主角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的腦子裡邊儲存了很多資料,當他遇到一個實際場景的時候,他有一種將場景還原為故事的能力,他透過觀察女主角的神情就能還原她生活的故事。

我們瞭解資料是為了還原一個事實,而事實只是一個故事的切面,如果我們只重視資料,而沒有生成一種模式,那麼,資料就是一堆混沌而毫無意義的材料。

為什麼要多讀歷史?

福爾摩斯第一次見華生時說:“你從阿富汗回來。”這讓華生很驚愕。

福爾摩斯的簡單判斷裡隱含著很多資料:他得了解英國在阿富汗戰事的新聞,阿富汗的氣候,瞭解軍人的思維、表達方式、站姿,對華生傷勢的觀察等等。所有的資料彙集到一起,首先在他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個可能很模糊的故事,但已足以幫助他下判斷。

所以《小王子》裡一句話,說得有道理:“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看不見的。”資料既重要,又不重要。換一個人,面對同樣的資料,他可能就沒辦法得出福爾摩斯的結論。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歷史?像《史記》、《資治通鑑》這類的歷史書籍是由一個個故事構成的,細品其中的某一句話,其實資料量非常大,所以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理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多讀歷史就是學習一種從大量資料中,自下而上生成模式的能力,你腦子裡的模式越多,在面對各種資料時,你對模式識別的能力就越強。

然後你會發現:“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TAG: 男主角女主角資料福爾摩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