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了,你還不知道這首農事詩?

2017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才女武亦姝以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摘得桂冠。同年,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節目中,兩位00後小姑娘用“月”字上演最強飛花令,其中一位也是以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成為絕殺。

這首出自於《詩經》的《七月》,為何能頻頻成為奪冠絕殺?

勞動節了,你還不知道這首農事詩?

《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發(bō),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豣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燻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譯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麼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春天陽光暖融融,黃鸝婉轉唱著歌。姑娘提著深竹筐,一路沿著小道走。伸手採摘嫩桑葉,春來日子漸漸長。人來人往採白蒿,姑娘心中好傷悲,害怕要隨貴人嫁他鄉。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三月修剪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長枝條,攀著細枝摘嫩桑。七月伯勞聲聲叫,八月開始把麻織。染絲有黑又有黃,我的紅色更鮮亮,獻給貴人做衣裳。

四月遠志結了籽,五月知了陣陣叫。八月田間收穫忙,十月樹上葉子落。十一月上山獵貉,獵取狐狸皮毛好,送給貴人做皮襖。十二月獵人會合,繼續操練打獵功。打到小豬歸自己,獵到大豬獻王公。

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簷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鑽進我床下。堵塞鼠洞燻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開始打紅棗,十月下田收稻穀。釀成春酒美又香,為了主人求長壽。七月裡面可吃瓜,八月到來摘葫蘆。九月拾起秋麻子,採摘苦菜又砍柴,養活農夫把心安。

九月修築打穀場,十月莊稼收進倉。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麥全入倉。嘆我農夫真辛苦,莊稼剛好收拾完,又為官家築宮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裡趕著搓繩索。趕緊上房修好屋,開春還得種百穀。

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二月開初祭祖先,獻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來始降霜,十月清掃打穀場。兩槽美酒敬賓客,宰殺羊羔大家嘗。登上主人的廟堂,舉杯共同敬主人,齊聲高呼壽無疆。

勞動節了,你還不知道這首農事詩?

解讀

《國風·豳風·七月》是一首經典的農事詩,也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它描繪了一幅生活在豳地的人民生活勞動的圖景,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畫面,語言樸實無華。儘管語言樸實無華,只是平鋪直敘,言語間包含著作者的情感,暗含不平之氣,反映出了這一階段的歷史矛盾。

豳地在今天的陝西省,是周朝先民所居住的土地。《漢書·地理志》雲:“昔后稷封斄(tái),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這段話大致上釐清了周人部族發展的脈絡,周人的祖先後稷的封地在斄(陝西省武功縣西南),公劉的時代周人的駐地變成了豳地,太王亶父時遷徙到了岐,後來經歷了文王武王的時代,周人建立了龐大的周王朝。這段內容,還提到了周人的一個民族特色,“好稼穡,務本業”,比起擅長鑄造占卜的商人,周人的確更擅長農耕。因此,在周人先民生活的土地上,誕生了這首宏大的耕作詩篇,也就不足為奇了。

《七月》向我們展現出先秦詩歌最恢宏的氣度,就其本身而言,精、深、博、真的特質,讓我們將這首詩放在璀璨的中國詩歌史中度量時,依然能夠感受到它的不凡。

勞作是《七月》的主題,在這首詩中,一年的勞作被精心的編織在時節的轉換之中,然後分割為八個章節,每一宗敘事都可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是時序性事物,後部分才是勞務內容。前部分可視為引起,後部分可視為本題。另外,在進行時序性事物的歌詠時,往往會從較遠的時序詠起,循序漸進的過度到勞作的季節上來,這種將自然的事物或情感鋪入四季時令的寫法,讓整首詩歌鮮活,形象,並具有濃厚的抒情詠歎意味。《七月》以四言為主,也雜用了五、六、七、八言等句式,所以當我們讀起來時,既有整齊的節奏,又能靈活多變地適應敘事、狀物、寫景、抒情的需要,自然而順暢。可以說,《七月》雖長,卻長而有序,在結構和寫法上達到了一種渾然天成的精緻感。

中國古代詩歌一向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較少。這首詩卻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寫景抒情,形象鮮明,詩意濃郁。透過詩中人物娓娓動聽的敘述,又真實地展示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夫與公家的相互關係,構成了西周早期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這首詩正是採用賦體,“敷陳其事”、“隨物賦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實。

自給自足,與世無爭,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田園牧歌,儘管《七月》與我們的這些想象並不完全相同。但反覆玩味這首詩,其中有樸拙處,有疏落處,有風華處,有典核處,有蕭散處,有精緻處,有悽婉處,有山野處,有真誠處,有華貴處,有悠揚處,有莊重處。於一首詩,得見萬端,這種滿足也是不多見的。

勞動節了,你還不知道這首農事詩?

“賦”的手法

賦是《詩經》運用最多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七月》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賦比興手法舉例易考論述題)。

“七月流火”易誤用

“七月流火”這個詞極易被誤解為天氣熱。其中,這個“火”指的是心宿二(屬東方蒼龍七宿),每年農曆六月出現於正南方,農曆七月後逐漸西沉,故稱“流火”。所以這句詩的本意是秋天來了,天氣轉涼了。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使用的是周曆(我們今天用的農曆是夏曆)。周曆以夏曆(今之農曆,一稱陰曆)的十一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曆相同。

編者的話

一整年辛苦操勞,除了收穫一點果腹之糧,“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春天一到,又要馬不停蹄地耕作,一句“田畯至喜”(田官見他們勞動很賣力,不由得面露喜色)似是不動聲色,更像一聲哀嘆。

兩三千年前的農民是如此,畢生操勞,只為果腹。今日的農民依然如故,只是詩意不再,只剩畢生操勞。

徐復觀在《誰賦豳風七月篇》中道:希望中國還會有偉大的詩人,作出新的《七月》篇來,喚起現在人的記憶,在記憶中抓住一點自己生命的根子,重新在歷史的車輪中站起。(詳見今日第三條圖文)

TAG: 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