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訪親友

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廟會

十五晚上街上走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每年春節期間,大街小巷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息,各個商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們,手裡都是大包小包的,臉上洋溢著節日快樂的笑容。

新春賀歲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一、什麼是小年

“小年”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小年”是過年前忙年的開始與伏筆,並非指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節為小年,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

二、什麼是大年

大年,指年節,狹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廣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百節年為首,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三、節日習俗

1

、年尾

歷二十三祭灶

在我國,農曆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祭灶,源於古人的拜火習俗。灶神的職責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傳言“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祭灶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姓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二十四掃塵日

掃塵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稱“掃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

二十六洗福祿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二十八貼年紅

廣東有一句俗語“年二十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年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貼門神

門神是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門神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貼春聯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福”字

過年時,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因大多貼在窗戶上,也被稱為“窗花”。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往往也在門楣或牆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掛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我國有三個重要的傳統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年畫

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過趕年,也叫“調年會”。

三十日除夕夜

“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

除夕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故此期間的活動主題都圍繞著除舊佈新,消災祈福展開。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蠔豉(寓好市)、髮菜(寓發財)、腐竹(寓富足)、蓮藕(寓聰明)、生菜(寓生財)、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歡歡喜喜過大年

壓歲錢是春節習俗之一,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

當午夜交正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2

、新年

初一拜祭歲神

現代人們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祖、祈求豐年主題。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正月初一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拜歲神、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天地、歲神,接福、祈年。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拜歲依然是春節的主要習俗內容之一。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初二拜年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

正月初二也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初三燒門紙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

年初三又稱“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習俗。

初五破五俗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初六啟市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初七人勝節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

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初八開工大吉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也是在廣東上班一族年後最期待的一件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

穀日,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裡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初十鼠娶親

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

正月十二做醮(jiào)

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十四遊神舞獅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敬神、遊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年舞獅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遊燈、押舟、燒炮、燒煙花、採青、鬧元宵等。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元宵燈會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元宵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近期熱文:

古代皇帝駕崩後,後宮佳麗都去了哪裡?

霍金用“三個時代”劃分史前史,網友:極簡

【每日文物鑑賞】展翅欲飛的蓮鶴方壺

妖非妖:愛上美人魚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TAG: 習俗臘月小年門神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