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中秋望月,寫下一個千古名句,成為唐代最經典的中秋佳句之一

明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承載了很多情感,比如,明月常常承載著作者思鄉懷人的感情,李白那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幾乎是人人都能背誦的,張九齡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是望月懷人的佳句,而杜甫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簡直就是無道理的愛,連故鄉的明月都比別處更美,詩人們對故鄉的感情,由此足見。

皎皎明月除了承載著思鄉懷人的情感之外,常常也承載著詩人們感慨時間的無盡和人世的滄桑變化,李白說“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張若虛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月的無窮與人世的短暫,引起人們無限的悵惘。

白居易中秋望月,寫下一個千古名句,成為唐代最經典的中秋佳句之一

白居易有一首詩,題目叫做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八月十五中秋節望月感懷的“故事”。唐朝時的中秋節還不是普天同慶的節日,普通百姓並不重視,只有文人雅士、貴族官員,才會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夜晚時賞月飲酒。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唐代專門吟詠中秋的詩詞,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比宋代要少得多,這是因為唐代不如宋代那麼重視中秋節,但白居易的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卻是唐代吟詠中秋的一首佳作,其中一聯還成為了千古名句,堪稱唐代最經典的中秋名句之一,引起後世無數人的共鳴。

白居易在題目中特意點明“八月十五日夜”這個時間以及“望月”這一行為,足見他是有意為之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詩人因為望月,內心產生了波瀾,引發了詩人內心的無限感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前四句寫今昔對比,看似有些嘮叨的反覆敘述“八月十五夜”,實則強烈突出了那種今昔反差懸殊極大的失望感、悲涼感。“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去年八月十五日夜的時候,詩人在朝廷舉行的慶祝盛會上觥籌交錯,曲江池畔、杏園旁邊,何等意氣風發,可到了今年八月十五日夜,詩人已不是座上賓,而是被貶客,在湓浦江邊的小驛館中,獨自品味著孤獨與淒涼。

白居易中秋望月,寫下一個千古名句,成為唐代最經典的中秋佳句之一

這種今昔對比帶給人的情感落差,是非常鮮明的,也難怪詩中充滿了苦澀的味道。詩聖杜甫也曾有一個今昔對比的名句,說“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若干時間以前,詩人就聽說過登上岳陽樓遙望洞庭湖的奇景,然而直到今日才能有機會登樓,杜甫將人生的無常、生活的無奈,形象地濃縮在了這十個字中。白居易此處的今昔對比,同樣起到了這種效果,而且比杜甫的更加直白,人生命運的無常和無奈,總是帶給人無窮的感傷。

接著一聯是被後世稱道的名句,“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向西北遙望故鄉,但卻找不到家的具體方位,人在東南已經看到月亮圓了好幾次了。詩人由月色而想到故鄉,不禁向著故鄉的方向望去,可是路途遙遠,無法確定故鄉的所在,只能留下無盡的悵惘與悽苦,詩人的心境無疑是孤獨且淒涼的,他心神不定的望向家鄉,或許希望家鄉的溫馨可以驅走此時的失望,然而,這點願望都沒有實現,反而徒增悽苦。白居易這種真摯感情的表達,不就是每一個遊子在外漂泊的心情嗎?歲月蹉跎,人生轉眼就是數年,望鄉而不得歸鄉,那種漂泊無依之感,令人心碎。

白居易中秋望月,寫下一個千古名句,成為唐代最經典的中秋佳句之一

末尾兩句,“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昨夜的秋風還沒有讓人理會到這涼涼的秋意,今晚中秋的月色卻一如往年。月色如前,但心境卻大不相同,究其原因,當然是因為詩人處境的不同,正如王國維先生對詩詞感情的總結,“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在詩人冷清孤獨的心境下,月色只會更增詩人的悽苦。

白居易這首詩,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透過今昔對比,將中秋望月之事,寫得曲折動人,韻味無窮,“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當真是寫入到了每一個遊子的內心深處。

TAG: 八月望月詩人今昔對比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