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人與人之間見面打招呼是一種十分基本的禮節。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成年人以及小孩,在遇到父母、老師、朋友的時候,會根據角色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這種以禮待人的優秀品質,從古代至今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春秋時期賢相管仲曾在《管子·牧民》中說:“倉廩實則知禮儀,衣食足則知榮辱”。

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百姓的糧倉充足,並且衣食無憂的時候才能夠重視禮儀與榮辱。否則處於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狀態中,根本不可能去顧及這些所謂的精神與道德。

歷史中的每個朝代都有比較獨特的文化基因。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又會孕育出,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字和語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人,他們的語音、語調甚至語種都可能大相徑庭。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會五花八門。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古代人“打招呼”與禮儀息息相關

從炎黃二帝時期一直到現代社會,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發展中,中國人一直都保持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

雖然歷經了近百個朝代大約500個帝王,並且歷朝歷代也都各具特色各領風騷。但深植於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卻從未變更。

所以筆者猜想無論是生活於商周還是先秦時期的老百姓。亦或是秦漢、三國、兩晉時的古人,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應該大體相同。只不過會因地域、民風、民俗等因素影響,會出現南腔北調或“語言不通”等差別。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1.“打招呼”與禮儀之間的關係

現代漢語對“打招呼”的解釋十分簡練,指的是“用語言或動作表示問候”。同時,也屬於中華禮儀和文明體系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但實質上卻十分重要的分支。之所以說“打招呼”微不足道。

主要原因就是“打招呼”時的語句簡短、動作較小,並且對禮儀的體現並不是特別明顯。當然在某種特定環境中,“打招呼”對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淡化陌生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不僅對日常工作生活有很大幫助,而且也可以給人一種有修養的感覺。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2.中國“禮儀”成因

對於古代人來說“打招呼”,只是日常禮儀中最基本的禮貌表現。一般認為“禮儀”出現與很多因素相關。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因為人類處於原始社會時期的時候,對很多自然現象都無從解釋。

所以為了表達敬畏心理而出現了頂禮膜拜,這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原始祭祀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得知,“禮儀”應該起源於原始社會,但此時只是一種人類的本能反應,還沒有上升到修養、道德以及人品層面。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3.“禮儀”發展

夏、商、週三代都是奴隸制社會,所以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以及加強對奴隸的控制。所以才會將原始社會中出現的宗教禮儀,改造成符合政治需要的“禮制”。這其實也就是“周禮出而識禮儀”的根源所在。

《周禮》、《儀禮》、《禮記》,是迄今為止可考的最早禮儀專著。後世人將這“三禮”合稱為“禮經”。

筆者認為“禮經”出現之後,雖然為古代禮儀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並且也讓古人瞭解了“以禮為美”的重要性。但是此時的禮儀卻被刻上了階級烙印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4.儒家思想對“禮”的釋義

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這6個字簡明扼要的說出了,“禮”對政治、社會以及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以禮治國”思想就是孔子最早提出的政治觀點。

儒家學派繼任者被稱為“亞聖”的孟子,也認為做人應該常懷“恭敬之心”,因為這才是“禮也”。可以說孟子不僅發展了儒家學說,而且還把 “禮”看做是“性本善”的開端。至此中國“禮學”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最終被確立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契機。

可以說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以及眾多先賢的不斷整理,“禮學”中所強調的“以禮待人”,才最終被古人所接受並當做日常禮儀去遵守。而“打招呼”作為“禮學”中,所強調了“以禮待人”的基礎,在古代社會中終於醞釀成了一種禮儀傳統。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5.尊重禮法,順應民心

《史記·管晏列傳》中曾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前兩句出自《管子·牧民》,只是將“則”改成了“而”。

這段話的大意為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只有吃飽穿暖才有心思去思考禮儀與榮辱。只有國君遵守並提倡禮儀,才能讓國家穩定老百姓衣食無憂。反之據很容易出現國破家亡的悲劇。當統治者“以禮治國”之時,生活在社會中的老百姓才能都遵守禮儀。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禮儀”對王朝興替,以及百姓生活與思想的影響非常巨大。當整個國家都遵守禮教的規定之後,才能夠讓國家“張四維”並長治久安。而對於個人來說其實也是同樣道理,不按照禮儀約束個人行為,不僅會受道德譴責而且還會影響生活。

《詩經》中曾有言“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這八個字的意思其實非常明確,有禮與無禮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如果一個人目無禮法就連禽獸都不如。筆者認為古代社會宣揚的“禮儀”,其實也包含了“以禮待人”以及“打招呼”等內容。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古代人打招呼的基本句型和常用詞語

古代人的言行舉止都要受到“禮制”的約束。無論地位高低、男人女人、老幼尊卑,都應該符合“禮法”的要求。

君臣、父子、夫妻等都要以禮相待,否則一旦不符合禮法的規定,輕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嚴重的甚至會被古代官府問責或刑罰。

1.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各項禮儀制度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所以人們在見面之時都要相互打招呼。臣子覲見君王時應該先下跪磕頭,然後才能口稱“大王”。得到君王的允許之後才能起身側立。而根據“禮儀”規定君王見到臣子,一般都不需要主動打招呼。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同級別官員之間碰面之後可以相互稱呼官職,但是小官見到大官時就需要雙手抱拳,然後舉過頭頂並且深鞠一躬。這種打招呼的方式相對來說比較鄭重,但也只是存在於下屬與上級打招呼。而上級看到下屬之後可以,直呼其官名但也需要拱手回禮。

普通民間老百姓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其實與現代社會差不多。比較熟悉的鄰居、朋友等,可以行拱手禮但不需要鞠躬,然後寒暄幾句就會各自離開。一般女子不出門即使偶爾出門,碰見熟悉的男人也不需要打招呼。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2.秦漢時期

清朝人在路上偶遇之後晚輩,或者年齡小的人要向長輩行“大禮”。而所謂的“大禮”就是跪拜,但也僅限於初次見面之時。熟悉之後雖然也需要行禮,但一般都是先拱手作揖,然後頭要低於對方肩膀並可以口稱尊號。

相對於秦朝來說漢朝人見面時,禮儀要更加繁瑣一些。無論是熟人還是親朋,只要比自己年齡或輩分高的人就應該作揖。

漢朝作揖時的講究非常多,首先雙手要併攏然後放置於額頭部位,接下來要從額頭下移至胸口然後才是鞠躬。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3.隋唐時期

隋朝和唐朝都是我國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比較發達。所以相對來說對禮儀的要求也會更高。生活在隋唐時期的人見面之後,下屬或者晚輩要向上級以及長輩行禮。而且行李的過程中還要“唱諾”,實際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過類似的橋段。

但是隋唐時期的“見面禮”相對來說要簡單很多。雖然也是作揖但一定要左手放在右拳上,照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表示尊重,當然在作揖的過程中也會彎腰,但是彎腰的程度並不是很大。如果是第也次見面也會行跪拜禮。

“打招呼”的語言方面其實與現在社會差不多,不僅很隨意而且還特別親切。比如,稱呼年齡比自己大但相差年齡較小的人,就可以直接稱呼為兄臺、兄弟等。但是遇見比較官階大的人就一定要稱呼官名,然後還要作揖、下跪、磕頭。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4.宋朝時期

之所以將宋朝人“打招呼”的方式單獨列為一項。主要是因為宋朝人打招呼的方式比較簡單。因為就算君臣之禮也很少有下跪一說,充其量就是作揖然後45°彎腰而已。如果是同一級別的官員或者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同輩人打招呼時,只需要拱手作揖即可。

語言方面並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只要根據對方的官職或者悲憤進行稱呼即可。當然在稱呼自己的時候一般都比較謙虛,比如,鄙人、小可、不才等。但是宋代的“官人”二字卻意義非凡,而起使用的頻率與場合都比較多。

5. 明清時期

實際上如果從明朝人打招呼的禮節上去看,基本上與漢朝人差不多。也都是將雙手併攏然後放置於額頭高度,然後行禮的時候需要將手下移表示謙卑。然後來一個45°鞠躬即可。這主要與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思想有關係。

滿清時期的各種繁文縟節特別多,無論君臣、官員還是老百姓之間。只要是見面打招呼就會行跪拜禮。臣子給皇帝下跪、下屬給上級下跪、晚輩給長輩下跪,基本上就是無休無止的跪拜。而且還要口稱“奴才”,這種打招呼的方式後來被徹底廢棄。

結 語

“打招呼”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是一種比較普通的禮貌行為。但是對於生活在古代人來說卻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古代社會講究尊卑和上下,卑者見到尊者就一定要下跪,並且還要口稱尊號以示尊重之心。同時這種做法其實也符合古代人所倡導的“禮法”。

雖然這種所謂的“禮法”在現代人的眼中,看起來有一點可悲甚至還特別可笑。但是在“禮法”就是社會秩序的古代社會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禮法就是悖逆。

不僅要遭受人們的歧視,甚至還會受到相關的懲罰。所以在古代“打招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參考文獻】

謝瑞芳《中國古代禮儀探源》

鄧紅蕾《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哲學思考》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禮與中國傳統文化》

魯芳《“禮”與中國古代社會道德生活的構建》

TAG: 打招呼禮儀以禮禮法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