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北齊武平二年(571年)正月的一天,戎馬一生的太尉、武安王徐穎(字顯秀)在晉陽城的家中去世,時年70歲。

2000年歲末,徐顯秀的墓葬在太原市王家峰村被發現。經發掘整理,墓葬出土陶俑、瓷器、金銀器等500餘件,儲存壁畫約300多平方米。

歷經千年歲月,墓葬中逝者的屍身已朽,墓中遺留的隨葬品和絢麗多姿的壁畫卻依稀向我們訴說著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信仰以及他所生活的那個多民族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精彩時代……

本期約讀,由裴靜蓉老師與大家分享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發掘中的點滴故事。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約讀嘉賓:

裴靜蓉,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多年從事晉陽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晉陽文化。

以下為音訊節選:

2000年歲末的一個週日,時任市考古所所長的李非接到一個緊急電話,東山王家峰村的村委會梁春生副書記報告,他們村村東梨園裡的“王墓”被盜。就此,李非所長隨即安排常一民、周健兩位副所長趕往現場勘察。被盜的古墓就坐落在東山王家峰村東的萬畝梨園當中。根據調查得知,王家峰村原名“王家墳村”,村子的名字就是由這座王級大墓而得名。兩位副所長一到現場,就看到一座高約4米的封土堆,在封土堆的西北角發現一個直徑約60釐米的豎直盜洞。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封土堆

由盜洞向內而望,可以看到墓葬很深。出於職業使然,常一民副所長絲毫沒有猶豫,讓同行的村裡人找來繩子,綁在腰間,捲曲著身體爬向洞口,利用狹小侷促的空間,拍了幾張照片。照片中的壁畫色彩斑斕,鮮豔如新。透過常一民先生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離休老先生王天庥、渠傳福研究員的初步研究認定,確認時代應該為北朝時期。但由於正值臨近春節,天寒地凍,一場大雪覆蓋了整個梨園,工作暫停下來。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墓葬全景

2001年春天一來,就進入到了正式的發掘階段。首先探明瞭墓道、天井的形制及佈局,並開始發掘。一場春雨過後,墓道西壁邊保留的填土層受到雨水的沖刷而坍塌,露出壁畫。可見彩繪人物大小接近真人。由於是墓壁上刷白灰層,在其上直接彩繪,故壁畫儲存情況很差。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最初被雨水衝出的壁畫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草木根系夾在填土和壁畫間

在諮詢相關專家後,邀請了中國文物研究所的鄭軍先生,來工地考察制訂了清理保護方案。由鄭軍先生帶隊,並組建隊伍。由劉晚香負責,帶領一批經過嚴格把關和考核後上崗的技工,專門投入到壁畫的清理保護當中。就這樣,邊試驗邊小心謹慎地清理,同時還對脆弱的壁畫層做加固保護。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鄭軍先生指導清理保護壁畫

從2001年春到2002年10月,近一年半的時間,經過了酷暑嚴寒。工作人員在臨時搭建的保護棚內,夏天有如桑拿蒸房,憋悶難耐,汗如雨下;冬天沒有任何保暖措施,墓道最深處達6米,陰冷如冰,嚴寒刺骨。尤其是清理到墓道最底層,為了不出任何差池,工作人員直接躺在潮溼陰冷的地面上,一清理就是一整天。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劉晚香落下了腿疼的毛病。直到現在不僅沒有緩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工作人員就這樣如履薄冰地將墓道、天井、甬道內的壁畫全部清理保護完成。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清理壁畫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墓室清理前區域性

9月底進入到了墓室的清理發掘階段。期盼已久的墓室開啟之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墓室四壁精美的壁畫,由於地處黃土高坡,幾乎無地下水侵蝕,壁畫基本保持了原始狀態,畫面清晰,色澤豔麗。如此畫面,令人震撼!向上看,圓形的穹窿頂上,繁星點點,星座之下,朵朵天蓮花點綴其間,給人以飄逸流動之感。墓室底部,可以看到一些陶俑和瓷器殘片。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墓室底部全景俯視

由於此墓葬先後至少五次被盜,擾亂較為嚴重。所有陪葬遺物沒有一件完整的,全部殘碎,原始位置和狀態已蕩然無存。但修復之後,有近500餘件,數量仍然可觀。可以想像,這些龐大的俑群是一支完備的軍事隊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棺木的碎屑當中,劫後餘生,發現了一枚充滿了異域風情的鑲嵌藍寶石金戒指。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破碎的隨葬品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藍寶石戒指

徐顯秀墓是目前發現的同時期墓葬中儲存最好的大型壁畫墓,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畫的規制、題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遍佈全墓的彩繪壁畫儲存基本完整,共約300餘平方米。

墓葬壁畫整體營造了一幅靜待男女墓主人出行的場景,墓道內執三旒旗者、舉鼓吹長號者、佩劍帶弓者、執韁牽馬者,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散聚成組。整個墓室壁畫富麗堂皇,畫面空白處點綴著流動感極強的天蓮花,充溢著濃厚的佛教氣氛。

人物形象神態各異,錯落有致,互相呼應。畫有各類人物200餘,馬匹、牛車、怪獸,各色儀仗、兵器、樂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體形象與現實同大。畫面佈局和諧,內容紛繁,1400餘年前北齊高階官員的顯赫威儀和奢華綺麗的生活場面,如在目前。與河北灣漳墓、太原婁睿墓相比,該墓壁畫人物更接近於現實生活,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墓室北壁墓主人和樂伎圖

徐顯秀墓壁畫蘊含記錄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訊,這些資訊的提取和解讀,將使我們對北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更多的瞭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內容:北壁侍女裙上有典型薩珊波斯風格的聯珠紋圈對獸和奇花異草裝飾圖案;東壁侍女裙和西壁鞍袱上有連珠紋圈菩薩像;牛車頂棚之上懸置一連珠紋造型的寶鏡狀物件;徐顯秀墓室中的裝飾紋樣大量採用波斯人喜歡的連珠紋並有所創新,如連珠紋人頭像,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料。

墓室出土的鑲嵌藍寶石金戒指,連珠紋戒盤鑲嵌碧璽寶石,戒面陰刻神秘人物圖案,應當出自中、西亞甚至地中海地區。所有這些,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展現了新的資料。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著連珠紋長裙侍女

徐顯秀墓在為我們展現一個個驚人發現的同時,也帶給了發掘者很多的疑問:多餘的隨葬品隨意散亂地放置於墓門口、墓門封門牆的磚縫當中也插有多餘的陶俑、繪製壁畫的顏料碗在完工後直接放置在墓門口、碗內還有剩餘的顏料;尊貴貌美的女墓主人卻被畫有三隻眼睛,顯然是畫錯的一隻眼睛沒有塗改,直接又畫了一隻相對稱的。北壁東側伎樂中有一人手持笛子,做出吹笛子狀,卻被畫師遺忘了所吹奏的樂器笛子。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放置於墓門口的顏料碗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女墓主人被改繪的眼睛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被遺漏的笛子

從壁畫及墓內的種種跡象反映出,如此規模等級的王墓,墓葬建造卻如此倉促?墓門的兩扇石門,下部原雕刻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青龍和白虎,但在最後進行彩繪時,上部的怪鳥依浮雕原形著色,下部青龍和白虎則分別被改繪成“鳥”的形象;尤其是墓內的人骨標本極少而破損,沒有完整的部位骨骼。

據石金鳴先生初步鑑定,遺骨內的頭頂骨可能屬於一未成年人個體,兩枚牙齒是少年的乳齒,僅頸椎骨屬於老年個體。也就是說,現存骨骸可能分屬於兩個甚至三個個體。那麼乳齒代表的個體到底從哪裡來?墓主夫婦的屍骨又哪裡去了?徐顯秀墓蘊涵了豐富的文化資訊,也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未解之謎!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浮雕青龍和彩繪鳥

回首那一段時光,令考古所每一位同志倍感珍惜。當時市考古所所長李非、考古隊主力隊員常一民、渠傳福、周健、張慶捷都是正值四十出頭,正處於人生巔峰,正是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又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他們眾志成城、眾心所向,在長達近兩年多的田野發掘過程中,每天堅守工地,早出晚歸,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帶領著單位的一批年輕人,奮戰在工地一線。

徐顯秀墓考古發現及點滴故事

常一民(左)進行墓室壁畫記錄

天不負人,在付出艱辛的同時,也收穫了殊榮。考古工地以儲存完整的北齊大型磚室壁畫和科學嚴謹的發掘保護,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獲得2001至2002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獎,當時二等獎空缺。同時更重要的是也培養了一批田野考古及文物保護的後備力量和專業隊伍。

後記:

今天的我們還能夠看到千年前絢麗多彩的壁畫,不僅要感謝考古工作者們不畏炎炎酷暑與墓底刺骨寒涼的辛苦發掘,還要感謝一批幕後英雄——文物修復工作者。是他們,在時光中打磨歲月的痕跡,用一雙妙手讓文物恢復原本的奪目光彩。是他們,在都市的喧囂中,用青春及無盡的耐心修復時光碎片,讓我們看到歷史的面貌。是他們,用匠心守護著古人智慧,讓文明代代傳承。

嘉賓推薦書目:

1、《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常一民、裴靜蓉、王普軍, 《文物》,2003年第10期;

2、《北齊徐顯秀墓出土的嵌藍寶石金戒指》,張慶捷、常一民,《文物》,2003年第10期;

3、《徐顯秀與北齊晉陽》,渠傳福,《文物》,2003年第10期;

4、《北齊徐顯秀墓發掘記》,常一民,《文物世界》,2006年第7期;

5、《試論北齊徐顯秀墓的祆教文化因素》,郎保利、渠傳福,《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9期;

6、《北齊徐顯秀墓墓主畫像有關問題》,鄭巖,《文物》,2003年第10期;

7、《略談徐顯秀墓壁畫的菩薩聯珠紋》,榮新江,《文物》,2003年第10期;

8、《北齊新畫風——參觀太原徐顯秀墓壁畫隨感》,羅世平,《文物》,2003年第10期。

此文轉自“山西博物院”微信公眾號

TAG: 壁畫徐顯秀常一民墓室北齊